16DDH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近年來最為重要的新式戰艦,該艦雖然名為直升機護衛艦,但實為輕型航母。日軍一直對該艦三緘其口,而16DDH的設計開發與建造,在日本航母建造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我國的重要鄰國,日本軍備動向一直備受國內各方面的關注,了解它在16DDH這樣重要的新式戰艦的研發情況,對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警醒和借鑒意義。
戰艦研發情況
16DDH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的“榛名”號直升機驅逐艦的替代艦(1968年度的計劃艦,2009年3月退役),海上自衛隊參謀部從1998年擬定“2001年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2001~2005年度的5年計劃)時,就已經開始著手16DDH的技術性探討,并作為2004年度計劃艦(標準排水量13500噸),被納入“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其后,以海上自衛隊參謀部防衛部為主進行了使用過程中必需事項的歸總和研究,2002年進行了預期性能的歸總,并向財政部提出預算請求。
預算申請階段16DDH項目從2002年開始申請預算。首先由海上自衛隊參謀部防衛部制定預期性能(包括艦艇的使用設想、航速、續航距離、機械設計、軸數、準備搭載的主要裝備、乘員人數、艦艇的造價等),并通知海上自衛隊參謀部技術部;技術部將預期性能和技術要求交給技術研究總部負責艦艇設計的技術官,由技術官制定出實現艦艇預期性能的預算項目資料。其內容主要包括艦艇的尺寸(長、寬、高)、排水量(標準排水量、滿載排水量、常規排水量、輕載排水量)和主要區域劃分(戰斗區域、機械室)的配置圖等;技術研究總部的艦艇設計部門對所要求的事項進行論證,確定預算項目資料,答復海上自衛隊參謀部;最后,海上自衛隊參謀部以預算項目資料為基礎,進行艦艇整體建造的預算評估,并向大臧省提出預算申請。
基本計劃獲得批準后,技術研究總部展開基礎設計。由于要在短時間內繪制出龐大的設計圖,因此基礎設計不能完全依靠技術研究總部的設計部門,造船廠在簽定勞務征借合同后也參與基礎設計。石川島播磨、三井造船、三菱重工、宇宙造船等4家公司與技術研究本部簽約,參加了16DDH的初期設計工作。接受訂單的造船廠按照建造樣式的基礎設計圖,進行詳細設計,并提交防衛廳批準。詳細設計的初期在新型艦上進行了模型和圖紙的審查,確定各具體部位的樣式。
模型審查主要是按照區域劃分,將各部分制作成1:1的模型,船員根據要求在模型內進行一系列的實際演練和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在艦艇建造前確認設備的操作性、視認性和區域內的配置、通行性等,以盡可能減少建造過程中及服役后出現各種問題的幾率。16DDH共劃分為艦橋、航空控制室、司令部作戰室、CIC、操作室兼應急指揮所等五個區域。2006年5月,16DDH開始船體建造,2007年8月舉行下水儀式和命名儀式,此后16DDH將被稱為“16DDH×××號”。
從此時直到服役后,該艦的海上自衛隊成員作為裝備員,進行艦艇交付前的服役準備工作。艦艇交付后,裝備員負責艦艇的航行和操作,對各裝備的狀況進行調查、研究。
16DDH下水后,將在裝備碼頭用1年左右的時間進行舾裝工作,預計2008年8月結束。設備安裝后,再經過6個月的海上公試,進行性能測試,驗證是否達到了所要求的預期性能。16DDH計劃于2009年3月服役,并舉行交付儀式,然后正式編入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艦隊。
主要艦載武器
戰艦在艦載武器的研制與作戰飛機及坦克裝備有著很大的不同,后兩者所搭載的武器相對于機體/車體的重量和體積而言所占的比例較大,再加上機體/車體的外形與搭載武器的性能密切相關,故一般采用一體化設計,即先由日本技術研究總部進行產品開發,在經過樣品制造、性能測試等環節后,才正式進行量產。而像航母這類大型艦艇,由于造價昂貴、投資巨大、制造周期長,不適宜采取樣品制造的研發方式,并且與船體相比,艦載武器的體積和重量所占比重并不大,也毋須采用一體化設計,艦艇只要能夠搭載各種重要武器,配備好所需的電力環境,就能夠充分發揮武器裝備的性能,因此16DDH的研發設計采取船體設計和武器開發分別進行的方式?;谝陨峡紤],日本防衛省要求,16DDH的船體采用最先進的技術進行設計和建造,搭載的聲吶、火控系統、戰術情報處理系統等必須是已開發成功的最新產品。
16DDH的主要艦載武器裝備有:水面艦用聲吶(OQS-XX)、3型近程艦空導彈火控系統及水面艦用新型戰術情報處理系統(ATECS)。上述三種裝備均由技術研究總部開發。
水面艦用聲吶 水面艦用聲吶是通過與遠程反潛自動追蹤魚雷的組合使用,為對潛水艇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而開發的新技術。該聲吶由正面圓柱狀數組與側面平面數組所組成,由于在技術上實現了低頻化,所以探測距離比現役的聲吶系統有了飛躍性的提高,而且在淺海水域的性能也有所提升,實現了從遠程到近程、從深海到淺海的更大范圍的探測能力。OQS-XX兼具主動探測和被動探測功能,兩種功能可同時進行。該聲吶將安裝在16DDH的艦艏。
3型近程艦空導彈火控系統
3型近程艦空導彈火控系統與傳統的火控系統相比,其反應速度快,該系統雷達是繼荷蘭“阿帕”、英國“桑普森”后,又一新式艦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同時搜索、跟蹤多個空中和海上目標,并指揮艦載武器進行攔截和攻擊。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固態放大器與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行波管發射機相比,可靠性和穩定性要好得多,即使有5%的接收/發射單元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雷達的性能和功能。且有源相控陣雷達克服了行波管發射機的功率限制問題,作用距離更遠,駐留時間更短,從而實現高數據率,抗干擾的性能也可以得到改善。FCS-3有源相控陣雷達作為日本新一代點防御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裝備在搭載有近程防空導彈的軍艦,可用于引導短程防空導彈和控制艦炮射擊,具有同時對抗多目標的攻防能力。
新型戰術情報處理系統
16DDH的作戰神經中樞為日本新近開發的水面艦艇用新型戰術情報處理系統。該系統是首次由日本自主開發的戰術情報處理系統,其計算機及網絡大量選用現有的商用部件。
ATECS包含高級戰斗指揮系統(ACDS)、FCS-3、反潛情報處理系統(ASWCS)、電子戰管制系統(EWCS)等四個主要部分。系統以ACDS為核心,連結其它三個部分以及艦上各種雷達、數據傳送系統、聲吶傳感器,并提供數據控制導彈、魚雷、艦炮等各類武器,同時管制各種戰斗的主系統(ASWCS:反潛戰;FCS-3:防空戰;EWCS:電子戰),充分提高了艦艇防空、反潛、水面作戰和電子作戰的能力。
由于搭載武器種類的不同,艦艇的武器綜合控制系統需要根據各種實際情況分別定制,難以實現程序的通用性,而ATECS的作戰系統使用Ada、C++等語言編程,實現了軟件功能的模塊化設計,更便于移植和擴展。
折射軍事主義新動向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航空母艦研發的國家之一。早在1922年,日本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專用航空母艦——“鳳翔”號。二戰期間,航空母艦部隊更是成為日本海軍作戰的主力,從1922年“鳳翔”號建成至1945年8月15日戰敗,舊日本海軍共新建和改裝了27艘航母,是當時著名的航母大國。二戰后,戰敗的日本因和平憲法的限制不能建造大型戰艦,但重新擁有航空母艦,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甚至再現昔日稱霸海洋的輝煌一直是日本揮之不去的情結。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防衛廳就曾提出建造直升機航母的計劃,但受制于國際輿論的壓力,該計劃很快被便胎死腹中。但日本并未就此死心,而是采取了漸進推進的方式來實現航母夢,日本首先在70年代末建造了“榛名”和“白根”兩級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到上世紀末,海上自衛隊又建造了兩艘貌似航母的“大隅”級運輸艦。至此,處心積慮的日本終于為航母的建造鋪平了道路,16DDH的出現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進入新世紀后,日本在擴軍方面動作頻頻,在新式武器的研發上更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2001年,日本內閣會議批準了日本防衛廳提交的“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其中出現了一款新型的艦艇——排水量達13500噸的直升機搭載護衛艦(16DDH),雖然日本官方稱該艦為護衛艦,但無論從外觀、規模,還是從其搭載武器的規劃和設計上來看,該艦都更應歸為輕型航空母艦,國際上的各種報道也一直視該艦為航空母艦。
按照海上自衛隊的預期,16DDH將于2009年正式加入海上自衛隊的戰斗序列。隨著16DDH的到來,海上自衛隊的作戰思想必將發生重大變化,自衛隊將不會甘于擔負“自衛”的角色,而會向一個“正常國家”軍隊的方向發展,而且日本在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參與國際事務的力度,也會越來越頻繁地干涉它國事務。另外,可以預計的是,日本決不會僅僅滿足于裝備16DDH這樣的輕型航母,在不久的未來,一艘艘噸位更大的“XX機護衛艦”會不斷擺上日本船廠的船臺,16DDH僅僅是一個開始。透過16DDH的想象圖,我們已經可以隱約看到那支艦艏鑲著菊紋的艦隊的身影。16DDH的建造值得所有亞洲周邊國家的關注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