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空軍裝備和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使空軍從“國土防守型”向“攻守兼備型”轉變成為現實。中國不想對外擴張,卻需要一支鞏固防守、大膽進攻、主動出擊殲敵于外海領空的戰術進攻型空軍。中國的航空力量與國際大趨勢接軌,已成為強國戰略之重點。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世界范圍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變革,深刻地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樣式,空中戰場成為國家間戰爭的決定性領域,航空乃至航天兵器在各發達國家防務費用中差不多都占第一位。中國過去作為傳統的陸軍大國,軍隊建設重點也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能飛起來”的作戰單位即空軍、海軍航空兵、航天部隊和陸軍航空兵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中國空軍繼50年代的第一次飛躍式大發展后,在近幾年又一次出現了裝備技術和作戰思想的新飛騰。
曾經連充當靶機都不夠格
20世紀前,人類的戰爭還都限于平面戰場之上,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問世和6年后第一支航空部隊的建立,使作戰開始向立體化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和裝備最發達的美英兩國的航空兵開支(包括海軍航母部隊)就已經在各兵種中占首位,美國的飛機年產量甚至達到10萬架以上。如為了掩護諾曼底登陸戰,美英軍隊一次便投入17000架飛機,看到這一遮天蔽日場面的記者曾感嘆說:“我感到踩著一架架飛機的翅膀就能走到柏林!”后來在朝鮮、越南的地面戰失利后,美國更注重發揮自身的空中優勢。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能以微小的損失迅速獲勝都得歸功飛機居高臨下的優勢,地面部隊的作用只不過是打掃戰場而已。
近代貧弱的中國全無航空工業基礎,雖然清皇朝早在1911年便在北京南苑建立了第一支航空隊,然而從清末至整個民國年間都生產不出一架飛機,只能靠有限財力購買外國飛機。國民黨空軍飛機最多時不過600余架,軍事力量仍主要局限在地面。新中國成立時,小米加步槍起家的解放軍基本是單一的步兵,而外來的威脅和在臺海、朝鮮作戰的急需又迫切要求建設空軍。在1950年,中國政府將財政支出的6%、軍費開支的1/6用于空軍建設,此外還從蘇聯獲得了購機貨款,以“邊打邊建”、“邊打邊訓”的方針發展空軍。在3年朝鮮戰爭中,新建的中國空軍由1個旅、60架飛機發展到23個航空兵師、3000架作戰飛機,規模僅次于美國、蘇聯而居世界第三,裝備的主力戰機米格-15還算是國際上第一代噴氣式戰機中的佼佼者。當時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便感嘆說:“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的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朝鮮戰爭中解放軍空軍的飛躍發展,裝備幾乎都由蘇聯提供,飛行員多由蘇軍培訓,嚴格而論并非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共中央、毛澤東考慮到國防不能長期依賴于他人,于是在朝鮮戰爭結束前夕便決定建立自己配套的航空工業,利用中蘇“兄弟般”的關系引進生產線和技術資料,于1956年仿制米格-17成功,接著于1959年和1961年又引進了屬于世界次先進的米格-19和米格-21戰斗機的樣機和生產資料。1962年以后蘇聯停供航空裝備,中國自身航空科研和工業基礎薄弱的弱點便嚴重制約了空軍的發展。國內航空部門用了十幾年時間,才完全吃透和掌握了蘇援技術,至80年代前期生產的殲-7才達到了蘇聯的米格-21早期型的作戰水平,較之世界先進水平落后了20多年。面對戰機技術的嚴重滯后,當時中國決策者一方面采取以數量彌補質量的方式,生產了3000多架仿米格-19的殲-6,另一方面保持龐大的地面部隊作為衛國主力。從60年代直至90年代前期,數量龐大和質量落后成為中國空軍的特點。7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的空戰進入超視距導彈時代后,中國只裝配航炮的殲-6第一代戰機簡直無法同國際上第三代戰機較量,被人譏笑為“充當靶機都不夠格”。當時面對裝備F-104和F-5這種第二代戰機的臺灣空軍,解放軍空軍在質量上也居于劣勢。直至90年代前期,臺灣軍界在要求撥款時往往稱兩岸戰機比例是500∶5000,一談到戰力時又會稱大陸戰機根本不能同自己對等抗衡。
90年代以前,中國軍界也認識到空軍落后的嚴重性,不過因發展航空業和裝備新戰機耗資巨大而只好忍耐。在80年代,鄧小平認定國際上的和平大勢,決心集中力量搞建設,年軍費從150億美元削減到70億美元。90年代初中國空軍決定購買蘇-27時,雖然單價只有1億多人民幣,卻也只能采購24架作為拳頭部隊,并不能改變整體落后的局面。
從外購仿制到自研
中國軍隊在裝備技術落后狀態下的長期忍耐,終于保障了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從1980年至1997年,中國的國民產值實現了“翻兩番”,終于能夠抽出較多的財力支撐國防建設。蘇聯瓦解后國際戰略格局又出現了對中國不利的變化,美國重新在戰略上對華實施打壓,臺灣當局也愈來愈猖獗地走向“臺獨”道路。應對這樣嚴峻的局面,中國只能選擇加強空軍和太空力量。當今之世,世界強國地位的取得關鍵在于搶占戰略制高點,天空以其居高臨下自然成為陸地和海洋的主宰。新時代里沒有強大的空軍,解放軍傳統的龐大陸軍就只能處在完全被動挨打的地位,解決臺灣問題更無從談起。
現代空中力量是高技術和金錢二者的堆砌,國家的經濟、科技實力和空軍的實力基本成正比,例如新型的戰機機身要用價格高昂的鈦合金,機載電子設備的價格又要超過機體,航空工業的水平更是國家科技整體實力的體現。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所購米格-15的機身是鋁合金所制,機上只安裝3門航炮,連雷達都沒有,因此單價只有15萬人民幣。此后,隨著戰機制造日益復雜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有機載雷達的米格-19單價便超過70萬人民幣,80年代初生產的仿米格-21的殲-7單價達到200萬人民幣(當時折合60萬美元)。90年代初蘇聯以優惠價格售華首批蘇-27,單價又超過1億元人民幣。90年代后期俄羅斯出售的蘇-30,單價更超過3千萬美元,折合2億多元人民幣。這一價格其實還低于同檔的美國和西歐戰機,如美國90年代售臺的F-16單價達4千萬美元,售給日本和以色列的F-15單價則高達8千萬美元。2005年美國裝備的第一種第四代戰機F-22,僅生產單價即達1.2億美元,如將研制成本攤入還會加倍。
90年代中國的經濟雖開始起飛,實力畢竟不雄厚,對先進的俄制第三代戰機蘇-27只是少量購買,通過掌握其技術,主要立足于國內仿制并自主研發同檔次的殲-10戰斗機。當時國內空軍總體水平雖然看起來提升不快,卻走出了一條效費比最佳的道路,一旦財力和科技水平提升就能實現飛躍。相比之下,1992年以后臺灣拿出5年裝備采購費總量的半數,以近百億美元進口了150架F-16和60架法制幻影-2000,一時得意地自吹擁有一支“第三代戰機數量在亞洲居第二”(僅次于日本)的空軍,并認為能穩掌臺灣“局部制空權”,然而其全靠進口的依賴性導致其維護費高昂且支柱脆弱。臺灣戰機完全建立在進口基礎上(80年代所謂“自制”的“經國”式也不過是用美國零件組裝),零配件、機載儀器和武器要不斷依賴從外國進口,后來還要靠美國為其升級內部設置,后續花費還大于初購費用,戰時補充和使用又會受到嚴重限制。在90年代中期,臺灣依仗其年均國民收入在2千億美元,年均軍費均超過百億美元,一度創造了世界上外購第三代戰機數量最多的紀錄,然而很快就感到難以為繼。隨著臺灣在經濟實力的對比和軍費投入上愈來愈落后于大陸,兩岸航空力量在90年代末之后就出現了愈來愈失衡的狀態。
在90年代,大陸國民收入為臺灣的4倍以上,卻因集中力量于經濟建設,年均軍費不過100多億美元,卻為后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春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不僅以轟炸中國使館激怒了全體國人,也以“零傷亡”的空中打擊再次震驚了軍界。這一無情事實證明,現代國防最主要的項目就是空防,世界戰爭終于進入了天空決戰這一個嶄新時代。以這一事件為契機,中國徹底改變了多年間讓軍隊忍耐的政策,國防投入的比例迅速增大,航空力量又成為其中的重點,過去裝備落后的空軍幾年間便改變了面貌。
空軍全方位飛躍發展
在每年一次由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和英國權威的《簡氏防務周刊》等刊物的評論中,對中國空軍的發展都以“驚人速度”來形容。從戰斗力標準來衡量,這一發展可謂繼朝鮮戰爭以后第二次大飛躍。雖然解放軍航空兵的飛機數量減少,先進戰機的數量卻大幅增多,而且在整體質量、機載設備、遠程投射力量、作戰思想和自主研究能力等領域都發生了帶有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歷來不公布現役軍機數量,不過在空中衛星可看清地面每輛汽車車型的情況下,機場上有多少戰機及其類型很難真正保密。去年5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詳細列舉了中國有1525架戰斗機、775架轟炸機和450架運輸機。在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美方又說中國裝備了有新引擎的轟炸機,新出戰斗機在飛機中的百分比不斷擴大,尤其是增加了殲-10,在未來的10年還會改造制作的多重角色蘇-27SMK戰斗機(殲-11),并還在購買有多重角色的蘇-30MKK戰斗轟炸機及其變種海軍型的蘇-30MK2。中國作戰飛機還都配備有日益精密的空對空和空對地武器,即衛星和激光制導的精確彈藥和巡航導彈。美國和日本輿論界近年來宣揚的“中國威脅論”雖然懷有惡意炒作,不過近幾年內解放軍空中戰力的增長速度在各大國中為最快卻是事實。
經歷過30多年戰后第一代、第二代戰斗機并用的落后狀態,中國空軍在最近這10年內就基本實現了二代機向三代機的升級換代,形成了目前“二代半+三代”結構。保留下的部分第二代戰機如殲-7、殲-8通過升級、安裝新航電設備和新型雷達、配備超視距導彈,也能在預警機等指導下同第三代機實行超視距空戰。中國購買和自建了三代機蘇-27/殲-11、蘇-30,殲-10和“準三代”FC-1“梟龍”的數量已有幾百架且還在不斷入役。此外,中國空軍過去所沒有的預警機和加油機列裝航空部隊,又使戰斗力得到了倍增。
除了戰機這種飛行平臺全面更新,中國航空兵的機載武器也有了質的變化。過去使用短距離空空導彈、航炮和在頭頂轟炸的落后攻擊方式,已被采取新型空對空導彈、中遠程地面導彈、巡航導彈的超視距遠程打擊所取代。過去中國主力戰斗機殲-6、殲-7的作戰半徑只有三四百公里的“腿短”弱項,也因蘇-27/殲-11、蘇-30這類作戰半徑上千公里的遠程重型戰斗機的入役而得到克服。標志著空中攻擊能力的“戰力投射范圍”,因這些遠程作戰平臺的采用而向外擴展了幾百甚至上千公里。對于想干預臺灣的外來勢力而言,這種反擊力恰恰是其最擔心和畏懼的。
近些年中國空軍裝備和技術水平的變化,也帶動指導思想由“國土防守型”轉向“攻守兼備型”,由“地對空指導作戰型”轉向“網絡中心戰型”。中國航空界的另一個重大飛躍,又在于新式戰機的自研、自產能力得到跨代式發展。尤其是發動機、航電設備等的攻關取得突破性成果,加上國產預警機的研制成果,使中國航空工業的水平也向世界先進標準接近。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和軍力對臺灣的優勢日益增大,使雙方的空中力量已幾乎不具備可比性。去年大陸國民產值達2.68萬億美元,為臺灣的8倍(如按購買力計算還會增加1倍),公布的軍費開支也是臺灣的4~5倍。由于大陸的武器裝備大多系自制,臺灣則基本靠外購,因此大陸方面的同等裝備的價格又要便宜得多。如成都飛機公司研制并同巴基斯坦共同向國際推銷的FC-1“梟龍”戰斗機,美方也承認其主要作戰性能已趕上F-16的前期型,價格卻不過800萬美元。去年“漢光”軍演后,臺灣軍方也承認戰事爆發后只能堅持8天。現在解放軍對臺軍事斗爭主要考慮的問題,已是如何打破外來強敵的介入。
展望未來中國面臨的軍事斗爭形勢,主要戰略沖突將來自海上和空中,而天空領域又將是決定性的領域。中國雖然不想對外擴張,仍堅持奉行積極防御戰略,卻需要一支鞏固防守、大膽進攻、主動出擊殲敵于外海領空的戰術進攻型空軍。這就需要航空力量從體制、裝備,到作戰指揮思想繼續進行大的轉變。中國只作為傳統陸上軍事大國的歷史已是過去,未來在建設航空力量時向國際大趨勢接軌,無疑將成為下一步國防事業發展的頭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