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戰役,史稱“三皇會戰”,是歐洲第三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期間,1805年12月2日,73000人的法軍在拿破侖·波拿巴指揮下,在奧斯特里茨(今捷克的斯拉夫科夫)地域取得的對86000人的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奧皇弗蘭西斯二世率領的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是拿破侖戰爭史上最著名、最輝煌的一次勝利,為拿破侖贏得了“歐洲第一名將”的巨大榮譽。拿破侖曾經十分自豪地說:“這一仗打得最好,同樣的勝仗我曾經打過不下30次,但是,并無一次比得上這一次。”
兵貴神速,先機制敵
1804年12月2日,35歲的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了實現其建立統一的歐洲大帝國的偉大夢想,拿破侖登位后,立即積極加強西線渡海登陸作戰準備,意圖攻占隔海相望、仇視法國革命的宿敵英國。驚慌失措的英國迅速聯絡奧地利、俄國、瑞典和西西里王國等組成了歐洲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8月,因法國維爾納夫艦隊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被英國納爾遜艦隊殲滅,法國海軍主力戰艦喪失殆盡,不再擁有海上優勢,拿破侖隨即放棄登陸英國的企圖。此時,奧俄兩國正在東線向法國發起強大的攻勢。當他獲悉奧軍西進、俄軍擬與奧軍會師的情報后,遂下定決心,改變作戰部署,率領在布倫港的大軍揮戈東進,準備趕在俄奧軍會師前,首先打敗奧地利并攻占其首都維也納。
法軍(17.6萬人)揮師東進,以強行軍速度,25天穿越法國本土。由于法軍行動突然、神速,駐守在烏爾姆附近的奧軍猝不及防,連遭法軍重創。1805年10月中旬,法軍向烏爾姆發動進攻,20日,奧軍6萬人投降,法軍大勝。法軍乘烏爾姆大捷之余威,11月13日,拿破侖一舉攻占維也納,奧皇弗蘭茨及朝臣向北逃往摩拉維亞首都布爾諾。拿破侖在維也納休整一晚,立即毫不遲疑地深入摩拉維亞追殲逃敵。他命令繆拉、拉納和蘇爾特三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11月20日,拿破侖擊敗聯軍司令庫圖佐夫所率的俄軍,進入布爾諾。
俄軍隨奧皇撤至奧爾莫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在那里。在布爾諾以東13英里處,有一個叫奧斯特里茨的小村,約4千奧軍騎兵在小村前面的高地上擋住了法軍前哨部隊的去路。11月下旬,獲俄援軍加強的俄奧聯軍(8.7萬人)經數次戰斗,退至維也納以北的布爾諾、沃洛莫茨一線,在奧爾莫茨地區占領陣地。拿破侖率法軍尾追聯軍,追至布呂恩地區后,迫于形勢停止前進,并抓緊時機調集兵力(增至7.3萬人),在布爾諾以東占領陣地。聯軍方面,俄軍得到剛從本土來的一個近衛軍的增援,加上庫圖佐夫帶到奧爾莫茨的軍隊,共有7.5萬人,而奧軍這時只剩1.8萬人了。這樣,俄奧聯軍共計有9.3萬人。他們停止了撤退,在奧爾米茨附近占領了有利于防守的陣地。法軍方面,由于這時有跡象顯示普魯士隨時會加入反法同盟,使法軍背后威脅陡增。拿破侖不得不分兵布防,所以此時能投入戰斗的軍隊只有7.3萬人。
以退為進,示弱誘敵
當法軍停止前進,選擇有利地形準備陣地戰時,俄奧聯軍乘機進入奧斯特里茨以西地區,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決意在援軍到達前不采取積極的行動。拿破侖這時非常擔心俄軍撤走和拖延戰爭,很擔心普魯士軍隊會加入戰爭。他迫切希望趕快進行決戰,他相信他能取得勝利。為誘使敵人與他決戰,拿破侖命令前哨部隊開始撤退,又遣使謁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示弱”,要求停戰24小時,舉行雙邊最高統帥談判,他還在沙皇特使面前裝出一副信心不足和膽怯的樣子。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奧皇弗蘭茨對法軍作戰企圖估計錯誤,認定拿破侖已成強弩之末,勢必要往維也納方向退卻,為求速戰速決,采納了聯軍參謀長奧地利將軍魏羅特爾提出的作戰方案,即分出部分兵力牽制法軍左翼,以主力進入利塔瓦河谷,向法軍薄弱的右翼迂回,并切斷法軍退往維也納的通路。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強列反對這個方案,認為應等普魯士參戰后再進行決戰,但二皇不予理睬,正在軍中的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強令庫圖佐夫不待后續部隊到達立即投入進攻。聯軍于11月27日,兵分5路按計劃開始向布呂恩以東地區開進,企圖從南面迂回法軍。
拿破侖將全軍沿一條叫作戈爾德巴赫河的沼澤小河的右岸向東展開,其左翼是拉納的第5軍和貝爾納多特的第1軍,后面是繆拉的騎兵軍作預備隊;右翼是蘇爾特的第4軍,后面是達武的第3軍作預備隊。12月1日,俄奧聯軍抵達奧斯特利茨地域展開后,迅速占領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進攻的準備。
拿破侖日夜盼望的戰機終于來到了。就在大戰即將開始的前一天,拿破侖向部隊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說:“軍人們,你們面前的俄軍正準備替在烏爾姆戰敗的奧軍復仇。他們正是你們在霍拉布侖所擊敗的那些部隊,現在卻跑到這里來了。我們所占據的陣地堅不可摧,如果敵人企圖迂回我軍右翼,就勢必將其側翼暴露在我們的面前……這次勝利將結束我們的戰役,我們可以住進冬季營房過冬,并將得到國內新建軍團的增援。到那時,我們所致力贏得的和平就將無愧于人民,無愧于你們和我自己了。”
晚上9點鐘,拿破侖騎著馬沿著全線視察野營中的部隊。他遙望著敵方的營盤,發現敵軍全部集中在普拉岑高地和利塔瓦河谷地中,這更加堅定了他認為敵人將嘗試迂回其右翼的預測。當他經過自己部隊的行列時,周圍的人馬上聚攏來,將他團團圍住。士兵們把地上的草捆成把子,點起火來,在空中搖晃。他們圍著這個身穿灰大衣的矮個子統帥歡呼著,跳躍著,“拿破侖萬歲!大軍萬歲!帝國萬歲!”的呼喊聲響徹夜空。這時,老兵們一個個地走出來,恭恭敬敬地向皇帝保證,請求他不要站在火線上,不必親臨前線戰斗,而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戰斗。拿破侖明知故問這是為何,一個老兵脫口答道:“我們要奪取敵人的軍旗和火炮來慶祝陛下的加冕紀念日。”拿破侖沒有掩飾內心的喜悅,他激動地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最為榮耀、最有意義的一夜。士兵們因為拿破侖與這位老兵的一問一答,都知道了明天是拿破侖加冕一周年的紀念日。
無數火把的亮光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晝,奧軍在遠處發現了這一景象,他們認為這是法軍掩護撤退的一種偽裝。為誘使聯軍加速發起進攻,拿破侖將計就計,命令前沿部隊后撤,率領軍隊沿著摩拉維亞被雨水沖刷的泥濘道路,毫不停頓地忽而前進,忽而后退,故意放棄利于防御的普拉岑高地,將自己左翼暴露在敵人面前,向山谷退卻,誘使聯軍實行迂回,以便在運動中攻擊其側背。拿破侖以少數兵力利用河川進行防御,主力迂回并集結在般托維茨至波省立茲之間的地區。
集中兵力,迂回擊敵
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戰爭史上一次最著名的、最輝煌的戰役打響了,這一天,在奧斯特里茨村以西的普拉岑高地周圍的丘陵地帶上,三國皇帝展開了一場血腥大會戰。這日拂曉前,俄奧聯軍在寬12公里的正面上分成6路縱隊開始進攻。聯軍北面兩個縱隊由巴格拉吉昂和利赫特爾斯登指揮,他們橫越布爾諾-奧斯特里茨大道攻擊由拉納的第5軍和貝爾納多特的第1軍所防守的北段,君士坦丁堡大公指揮的俄國近衛軍則作為預備隊跟在兩支俄軍后面。中央方面,科洛華特指揮的奧軍25000人攻擊在柯貝尼茨的蘇爾特的第4軍。聯軍攻擊的主力則在普拉岑高地以南,共有3個縱隊,33000人,由俄將布克斯蓋弗登指揮,指向在戈爾德巴赫河畔的蘇爾特軍的南段。俄奧聯軍將主力集中于左翼,以求切斷法軍退向維也納的道路,造成圍殲態勢。奧斯特利茨西南部有一由湖泊和魚塘組成的水網沼澤地帶,與利塔瓦河相連,形成許多隘路。而拿破侖對俄奧聯軍的作戰意圖判斷正確,在其右翼利用河流、水網沼澤地帶的有利地形,設置陣地,以較少兵力約1萬人頂住了俄奧聯軍主力4萬人的進攻,幾乎牽制了聯軍約一半兵力。而將法軍主力集中在中央和左翼陣地,形成兵力上的優勢。
戰斗一開始,聯軍由于在數量上占優勢,作戰取得一定進展。法軍右翼陣地的索科爾尼茲和狄爾尼茲村相繼被俄軍攻取。拿破侖立即把作右翼預備隊的達武的第3軍調了上來,向俄軍左翼進行反沖擊。經過一番激戰,俄軍傷亡慘重,并被逐往戈爾德巴赫河。俄奧聯軍為了保障左翼的進攻,把配置在普拉岑高地的縱隊撤出,造成了中央兵力的空虛。而普拉岑高地位于整個戰場的中央,地位十分重要,俄奧聯軍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上午7點30分,掩蓋著谷地的濃霧剛剛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拿破侖從指揮所里看到普拉岑高地幾乎已無俄軍防守,他立刻意識到敵人犯了放棄中央高地的嚴重錯誤,迅即將主力近6萬兵力集中在該方向上,而聯軍僅4萬人,法軍形成兵力優勢。拿破侖命令蘇爾特于9時率兩個師前去占領高地,這兩個師以大縱深戰斗隊形向俄奧聯軍戰斗隊形中央發起攻擊。科洛華特縱隊在行軍中受到側面銳利的攻擊,傷亡慘重,秩序大亂,節節敗退,四下潰逃。俄國皇帝、總司令庫圖佐夫以及司令部正是跟在這支縱隊之后,因而失去了對聯軍的控制。至11時,俄奧聯軍中央被突破,普拉岑高地被法軍奪回。接著,法軍完成中央突破,將聯軍攔腰切斷,全線轉入進攻。
在北段,拉納成功地擊退了巴格拉吉昂的攻擊。當蘇爾特完全控制高地之后,拿破侖令其左翼向俄軍發起全面進攻。俄軍作戰十分英勇,對法軍發起一次又一次沖鋒,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在南段,布克斯蓋弗登受到蘇爾特和達武兩支兵力的夾擊。面對法軍大炮的猛烈轟擊,聯軍主力進行了艱苦的戰斗,很快就被迫倉皇后撤,被壓縮到普拉岑高地以南地區狄爾尼茲和察特卡尼之間半結冰的湖泊、水網沼澤地帶上。湖泊的冰塊被法軍炮火擊碎,敵軍整團整團地掉在湖里淹死了,有的則被法軍的霰彈擊斃,其余的則當了俘虜。
在會戰過程中,奧皇和俄皇眼見全軍覆沒,狼狽逃竄。他們的侍從人員只顧自己逃命,把兩位皇帝丟在路上。兩位皇帝只好騎著馬各奔一方了。
短暫的冬日已近黃昏,明亮的太陽已經下山,亞歷山大和弗蘭茨在昏暗中逃脫了法軍的追捕。亞歷山大像得了瘧疾一樣全身發抖,他已經不能控制自己,哭了起來。庫圖佐夫在激戰中負了傷,差點成了法軍的俘虜。
戰斗結束了。拿破侖在一大群元帥、近衛軍將軍和副官的伴隨下,在士兵們的歡呼聲中,不斷地踩著難以數計的人和馬的尸體,穿過廣闊的平原,視察著血腥的戰場。這一仗,俄奧聯軍損失超過26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聯軍炮兵幾乎被全殲,200余門炮被法軍擄獲即達186門大炮,還損失了45面團旗。法軍僅傷亡約6800余人(死800余人,傷6000余人),損失1面團旗。
戰績輝煌,史冊流芳
第二天,法軍所有參戰部隊都受到了拿破侖的贊揚,他在向其部隊發布的嘉獎令中說:“士兵們,我對你們表示滿意,在奧斯特里茨一天中,你們完成了我要求你們以果敢精神去完成的一切。不朽的光榮歸于你們,我的雄鷹們。在俄奧皇帝指揮下的十萬軍隊,不到4個小時,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沒有死在你們劍下的那些人,也在湖里淹死了……士兵們!當保證我國的繁榮昌盛所需的一切都已完成時,我將帶領你們回到法國,在那里我將盡我所能保護你們的利益。我的人民一定會興高采烈地再和你們相見。你們只要說‘我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他們就會回答說‘好一個勇士啊!’”
法軍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勝利使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不久,奧皇弗蘭茨又一次提出求和,拿破侖當即同意,條件是要求所有的俄軍撤出奧地利,退回波蘭。12月5日,俄軍開始撤退。12月6日,法奧簽訂了停戰協定《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承認法國對皮埃蒙特、熱亞那、巴馬等意大利地區的占領,承認拿破侖為意大利國王,并把威尼斯、伊斯特利亞、達爾馬提亞交給意大利王國,承認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為王國,巴登為公國,并付出大宗賠款。會戰后,歐洲第三次反法聯盟隨即瓦解,中歐地區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萊茵邦聯,奧皇被迫解散“神圣羅馬帝國”。消息傳到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威廉·皮特聽后十分懊喪,他無奈地指著墻上掛的歐洲地圖說:“看來這幅地圖十年里沒有任何用處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拿破侖,用戰爭摧毀了歐洲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封建王朝,歐洲各國的領土疆域被拿破侖的軍隊任意改變,老地圖當然無法反映了。
奧斯特利茨戰役是拿破侖自始至終直接指揮的,是最能體現拿破侖統帥才能和指揮謀略的戰役。其用兵,無論在戰略方面還是在戰術方面,都是無懈可擊的,而其反擊的時機也選擇得恰到好處。在全歐,這次會戰被稱為“三皇會戰”。但無論在軍事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這位法國皇帝顯然都凌駕于奧俄二皇之上。拿破侖善于發現敵人失策的敏銳洞察力,并能以閃電般的速度給敵人以毀滅性打擊,是這次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在總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拿破侖巧妙地運用了集中優勢兵力于主要突擊方向的原則,成功地選擇了實施沖擊的時機;在會戰過程中,他還保持了適當的預備隊,并在關鍵時刻奪占了要害陣地,實施了有效的突擊,適時地進行了追擊,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獲得如此輝煌的勝利,確是拿破侖的一項軍事杰作。相反,俄奧聯軍則在計劃、組織和實施作戰行動時一再嚴重失算:對法軍情況偵察了解不夠;對拿破侖作戰企圖判斷錯誤;對軍隊缺乏統一的指揮,加之俄沙皇的干預,盡管俄軍英勇奮戰,終未能挽回敗局。后來,拿破侖在談到這次戰役時,也不無自豪地總結說:“戰爭的全部藝術就是一個非常合理而十分慎重的防御,繼之以一個迅速而大膽的進攻。”
奧斯特利茨戰役作為拿破侖畢生的得意之作,得到了后世軍事學家的一致推崇而永垂世界戰爭史冊。英國著名戰史大師富勒將軍在其傳世之作《西洋世界軍事史》中曾熱情贊譽道:“奧斯特利茨戰役要算是拿破侖的一個杰作,也是他自己最引以為豪的一次會戰。自從腓特烈大帝之后,似乎還不曾看見過這樣精彩的表演。”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在其軍史論著《奧斯特利茨》一文中曾高度評價說:“奧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認為是拿破侖最偉大的勝利之一,它最為有力地證明了拿破侖的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因為,盡管指揮失誤無疑是同盟國失敗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發現同盟國過失的洞察力、等待過失形成的忍耐力、實施殲滅性打擊的決斷能力和迅速擺脫失敗困境的應變能力——這一切是用任何贊美之詞來形容都不為過的。奧斯特利茨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只要戰爭還存在,它就不會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