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建立海軍以來,百年間的中國一直處于“大國小海軍”的狀態之下,嚴重制約了華夏民族走向世界,近年來海軍建設的突飛猛進,宣告這一時代的結束。
自朝鮮戰爭期間以“志愿軍”名義參戰的解放軍打出軍威之后,中國一直被世界公認為是陸軍大國,六七十年代完成“兩彈一星”(核彈#65380;導彈和衛星)后,中國晉升為核大國,然而在海軍方面卻長期被國際軍界輕視。按照近現代海軍的定義,有遠洋作戰能力才算“大海軍”,在本國周邊海域有作戰能力可謂“中海軍”,只能在近海近岸作戰的只是“小海軍”。直至19年前,中國在世界5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是惟一沒有遠海作戰能力的國家,日本那支不稱軍隊的海上自衛隊一再傲慢地認為中國軍艦根本非其對手,臺灣也敢聲稱在海峽一帶有“局部優勢”。
近兩三年來,國際上對中國海軍的評論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渲染“威脅論”的炒作外,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看到了中國海軍的迅速壯大,并在遠航能力方面的飛躍,這恰恰又是當今保障中華崛起的重要一環。
海軍成國防建設重點
自古屬于河流文明范疇且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民族,千年傳統是眷戀固有土地而對遠航開拓缺乏興趣,這也是造成明清兩朝封閉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中國遭受的入侵主要來自海上,自身卻缺少海軍抗御。新中國成立后,因面對擁有強大海空力量的美國封鎖遏制,毛澤東等領導人選擇了陸上防御為主的戰略方針,后來與蘇聯對立又以北疆為設防重點,海軍建設一直排在陸#65380;空軍和二炮(即戰略火箭部隊)之后居末位。
在五六十年代,解放軍海軍只能實施近岸防御,用快艇在距岸邊僅幾十公里處打一些小仗。七八十年代中國領導人雖強調近海防御,又因艦艇噸位小#65380;技術落后難以遠航,對距大陸1000公里的南沙群島也無力控制。當時中國的經濟和發展仍屬內向型,對海軍力量的這一缺陷還沒有切膚之痛。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海外經濟利益不斷擴展,這使對外發展與缺乏遠洋保護力量的矛盾愈來愈凸現。南海的石油資源不斷被別國開采,“臺獨”的威脅日益嚴重,中國以陸戰為主的龐大軍力對此無法有效反應。1993年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無理攔截并要強行檢查“銀河”號貨輪,中國政府又無力保護,此事更加強烈刺痛了軍隊和國人。
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及強國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形勢又證明,世界上再發生大規模陸戰已不大可能,何況自朝鮮戰爭后世界上已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對中國打地面戰(當年所謂“蘇聯入侵”威脅很大程度是因政治動員需要和自我緊張所勾畫出來),長期保持幾百萬龐大陸軍實無必要。美國陸軍目前只保留10個師,作為其海空軍實施主要攻擊后打掃戰場的部隊。
從現有戰略任務和今后的目標看,中國陸軍應保留少量精干機動的快速反應部隊,海空軍和天軍(二炮)才是發展的重點。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由于國力增強以及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刺激,中國對國防建設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海軍又成為發展重點。
近些年來,中國陸軍已大幅精簡。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和美國關于中國軍力報告的統計,中國在1997年有80個步兵師#65380;10個裝甲師#65380;10個炮兵師#65380;1個山地師,至2005年已減至25個步兵師又33個步兵旅#65380;9個裝甲師又11個裝甲旅#65380;3個炮兵師又15個炮兵旅。對中國海軍能力的發展,美國和西方軍事分析家卻多以“令人吃驚”評價。2006年3月,美國國務卿賴斯同日本外相會晤時竟以“暴風雨即將來臨”形容中國軍力發展。
2006年5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詳細說明了中國海軍艦艇數目。由于美國偵察衛星的分辨率已精確到0.2米,且每天頻繁掃瞄中國各港口,體積龐大的艦艇建造#65380;下水和航行不可能擺脫其監視(包括潛艇上浮和停泊),應相信其數目是準確的。此報告稱,中國海軍有25艘驅逐艦,45艘護衛艦,50艘登陸艦,50艘柴油潛艇,5艘核潛艇,45艘導彈快艇。若從艦艇數和總噸位看,中國已僅次美俄而居世界海軍第三位。
美國和臺灣公布的資料還說明中國目前造艦勢頭強勁,新增艦艇噸位和數量僅次于美國。從2003年以來,中國有6艘新型驅逐艦(艦舷115#65380;116#65380;168#65380;169#65380;170#65380;171號)下水且陸續投入現役,噸位都在7000噸級,此外還從俄羅斯購買了2艘“現代”級驅逐艦。另外,中國新型054級護衛艦已建成且投入成批建造,噸位也提升到接近4000噸(過去主力護衛艦“江湖”#65380;“江衛”級只有一兩千噸)。
中國制造潛艇的力度更大,094型戰略核潛艇#65380;093級攻擊核潛艇和“宋”級#65380;“元”級新型常規潛艇都已批量建造,從俄羅斯新購買的8艘“基洛”級潛艇將在2007年全部接收服役。
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工程目前也已啟動,不僅使臺海兩岸海軍力量完全“失衡”,更令臺軍處絕對劣勢,太平洋的軍力對比也發生重大變化。
從“黃水”走向“藍水”
近現代海軍是耗費巨大的軍種,軍艦都是國家財力和科技的結晶。據美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統計,一艘大型戰列艦造價相當于10個步兵師的裝備費。當時忙于陸戰的蘇聯只造了幾艘輕型驅逐艦,海軍噸位不增反減。美國依仗財大氣粗竟建造軍艦1000萬噸,包括戰列艦十幾艘和航空母艦170余艘,從此取代了“日不落”大英帝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60年間,只有美國有財力建造和供養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總噸位一直保持在400多萬噸。美海軍現役的12艘大型航空母艦的艦體總造價便在400億美元以上,其艦載機造價也與艦體費相當,每年的活動費還需200億美元。英國在二次大戰后財力不濟,70年代后為了建造核潛艇被迫淘汰了全部大中型航空母艦,只保留了3艘噸位不及2萬噸的輕型航母,僅能搭載不能空戰的垂直起降飛機。蘇聯在七八十年代窮兵黷武,將海軍總噸位發展到300萬噸,結果供養不起。目前俄羅斯的海軍總噸位降到100余萬噸,九成以上的艦艇還是蘇聯時代的老艦,多數停靠港口難以開動。
清王朝在洋務運動時,曾靠購買英德軍艦建起有4萬噸位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覆沒便再無財力重振海軍。民國年間的海軍同國外根本不成比例,抗戰時對日本未打過一次海戰便可悲地全部自沉或被炸沉。新中國成立時,海軍總噸位只有4萬噸,此后長期將其放在末位也因國家財力不足和科技水平落后。50年代中國年均國防費只有50億元人民幣,除養兵外每年裝備采購費僅十幾億元,分給海軍又僅是其中1/10。當時蘇聯出售1艘1600噸的舊驅逐艦就需3000多萬人民幣,中國僅能買4艘。直到70年代,這4艘在國際海軍界只屬輕型艦的“高爾基”級,卻被解放軍海軍稱為水面作戰的主力“四大金剛”。
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十幾年間,采取了讓軍隊忍耐#65380;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方針,國防費又一再壓低。從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的10年間,中國的國防費按美元匯率只保持在100億美元上下,除了人頭費#65380;活動費外,年均裝備費只相當于20多億美元,還要陸#65380;海#65380;空#65380;二炮“四馬分肥”,每年落到海軍頭上只有幾億美元。像美國那種一艘便需幾十億美元的航母,中國根本不可能奢望。這10年間中國建成的最大水面艦只,只有2艘4000噸位的驅逐艦即112艦#65380;113艦,艦上的技術設備還購自多國,被稱為“八國聯軍”。不過這一期間的忍耐還是在經濟起飛后得到回報,從90年代后期起中國的國防費便以每年兩位元數的幅度增長,加上科技進步迅速,發展海軍便有了雄厚的物質保障。
2006年中國的國民收入總量已超過18萬億人民幣,折合2.4萬億美元,按外匯比價低于美#65380;日#65380;德居世界第四,若按聯合國的平價購買力標準計算則已算世界第二。2006年中國公布的國防費為2800億以上,折合360億美元。美國等西方軍界一直認為中國的實際國防費要高于公開數2倍,一些態度比較客觀的專家認為中國公布的國防費只是軍隊的維持費,裝備科研#65380;進口武器和一些補貼并不包括在內,若將其加上還要多1倍左右。這一費用同美國年度防務費4300億美元雖遠不能相比,但對發展一支遠洋海軍還是能夠勝任的。
按國際上保守的估計,目前中國的年武器采購費可達200億美元,分給海軍1/3便相當可觀。以俄羅斯售華的艦艇而論,1艘“現代”級驅逐艦為4億美元,1艘“基洛”級潛艇為2億美元。國產武器價格還要低許多,例如提供給泰國的1艘護衛艦售價僅5000萬美元。中國制造1艘大型航空母艦,費用也只會在20億美元左右,10年內如建造3艘也只占海軍費很少一部分。現在制約中國海軍發展的,主要是綜合技術水平還有一些弱項,尤其需要克服電子資訊方面的一些障礙。現代的海戰將是海#65380;空#65380;天#65380;電磁多領域的系統較量,不能靠軍艦的單項指標決勝負,中國海軍想離開近岸的“黃水”走向遠洋“藍水”就更需要解決這一難題。
航母太空海面水下配套
2006年11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拉夫黑德上將訪問中國,重點研究中國建設“藍水”海軍的問題。他訪華前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從我在90年代中期第一次接觸中國海軍以來,其能力已大大增強,他們進入‘藍水’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到中國后,拉夫黑德同中國軍方進行了交流,他承認中國海軍有了巨大的進步,不過認為對美國仍不構成威脅。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海軍基本沒有遠海作戰能力。除了艦只噸位小#65380;抗風浪能力差,主要原因是由大陸機場起飛的戰機空中支援最遠距離不過三四百公里,而且艦只還缺乏太空衛星的及時偵察和引導攻擊能力,資訊傳輸和指揮控制能力也不強。目前中國建設一支遠洋海軍,造艦方面需要由小艇為主變為以大艦為主,在空中掩護方面需要解決陸基航空兵遠距支援和建造航空母艦的問題,在資訊領域需要解決衛星引導和指揮—控制—資料鏈有效傳輸等難題,此外還要訓練有遠航經驗的官兵。其實,2006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便已經點明了中國海軍需要克服的弱點——“如果中國向更為廣大的‘海洋控制’戰略轉型,基本的征兆將包括:在建造航空母艦方面的進展,在建設強大深水反潛戰能力方面的進展,在建設真正的區域性防空作戰能力方面的進展,獲得大量的核攻擊潛艇,在建設有效的海上C4ISR方面的進展,以及公海訓練得到加強。”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船舶工業采取軍民結合#65380;寓軍用于民用,已為遠洋海軍的建設創造了很好基礎。2005年中國民用造船量超過1000萬噸而居世界第三位,按發展趨勢很快會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像大連造船廠已經建造了30萬噸的油輪,加上近些年中國造艦技術整合了俄羅斯#65380;歐洲和自研三個方面的優勢,造出幾萬噸的航空母艦和萬噸以下的驅逐艦不存在大的困難,只是艦上一些動力和機電設備國產品牌質量還相對落后,需要加緊攻關。
在空中掩護方面,近些年中國自產的FBC-1“飛豹”和外購的Su-30戰斗轟炸機已大量裝備海軍航空兵,其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前出南海海域和第一島鏈掩護艦艇。中國又已開始航母的建造,并向俄羅斯訂購了可在艦上起降的Su-33戰斗機,10年內可以建成走向遠洋作戰的航母編隊。2003年,中國的“北斗”三星區域定位系統已經建成,下一步再向覆蓋全球發展,實現靜止星+中軌星+高軌道星結合,再建成完善的資訊資料鏈,便可保障精確打擊武器的引導,包括海軍遠洋作戰的攻擊制導。另外核潛艇一次裝燃料便能有上百萬公里的航程,可使其作為隱蔽航行的先鋒,成為中國海軍在水面艦艇之外的又一遠洋利器。
目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已經生產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工業品,外貿額關系到國內GDP的6成,石油需求已有4成需要進口,經濟走向遠洋決定了海軍的保護能力必須大大外延。目前,中國遠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高潮已經到來,不過其目的絕不是想挑戰美國,何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也不具備這種挑戰的能力,只是保護自身的安全和發展利益。伴隨著過去封閉的中國走向世界,長期內陸型的中國軍事力量也要走向遠洋,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