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5日,新的伊拉克政府法庭宣布將被“山姆大叔”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薩達姆判處死刑。2006年12月30日北京時間11時05分,一場轟動世界的絞刑送走了伊拉克一代梟雄——薩達姆。
從推翻薩達姆到絞死鏟除薩達姆,是美國發動這場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人們透過戰爭的硝煙卻發現這樣一個歷史事實,美國所要極力推翻并置死地而后快的薩達姆,恰恰就是“山姆大叔”自己在中東爭霸中用金錢和軍援精心扶持#65380;反過來又置于死地的一張御用棋牌。正如許多國際媒體所稱,薩達姆從崛起到覆滅和死亡與美國密不可分,“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中情局暗助政變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東地區就一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勢力范圍的熱點。前蘇聯打著支持民族解放事業的旗號,通過大量的軍事援助,在中東許多國家打開了戰略擴張的大門。而美國出于維護自身的石油戰略利益,也極力把在阿拉伯世界堵防蘇聯勢力擴張作為爭霸的焦點。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各種公開和秘密手段,在阿拉伯國家不斷策動暗殺政變活動,推翻親蘇政權,大力培植親美反共勢力。伊拉克當時被視為親蘇親共的卡塞姆政權便是其急欲下手的一個目標。
1959年,初出茅廬23歲的薩達姆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相中,加入了阿拉伯復興黨暗殺政府總理卡塞姆將軍的“6人暗殺小組”。刺殺的當天,卡塞姆將軍身中數彈被搶救脫險,薩達姆則在槍戰中腿部負傷倉惶逃走。在骯臟簡陋的躲藏地,薩達姆咬緊牙關自我“刮骨療傷”,用刀子將腿部的子彈取出。不久他又巧妙化裝,歷經艱險逃到了貝魯特。在那里,薩達姆指天發誓要與“卡塞姆和共產主義斗爭到底”。薩達姆強烈鮮明的反共立場和亡命徒精神使急欲顛覆卡塞姆政權的美國中央情報局“深為感動”,立即給他以極大的“關注”,認為這是搞掉卡塞姆的一個理想打手。
薩達姆#8226;侯賽因,1937年4月出生于伊拉克薩拉赫丁省提克里特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喪父,其母改嫁后由叔叔貝克爾撫養成人。貝克爾是個教師,信奉極端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受其影響,薩達姆一直仇視共產主義,14歲時就曾因向一位是共產黨人的親戚開槍而被捕。1957年,薩達姆加入阿拉伯復興黨,開始參加所謂的“革命武裝斗爭”,積極參與政治暗殺和其它顛覆活動。薩達姆極具個性的反共“成果”和頗為傳奇的經歷深得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贊賞,由此給予了積極培植,幫助這位由貝魯特流亡到埃及的“勇士”進入開羅大學學習法律,并與在當地的阿拉伯復興黨組織接上了關系,很快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1963年初,薩達姆潛回伊拉克,繼續進行反政府密謀活動。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暗中支持下,復興黨通過多次政變,終于推翻并殺害了當時親蘇親共的伊拉克總統卡塞姆。1963年11月,短暫執政的復興黨政權被左翼勢力推翻,回國任復興黨伊拉克地區重要領導人的薩達姆于1964年10月被捕。兩年后,他又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暗中幫助下成功越獄出逃。
1968年,薩達姆的叔叔貝克爾再次通過政變上臺執政,將薩達姆扶植成為其得力助手。但貝克爾對美國來講,仍然是不夠理想的政治人物,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權力日益上升的薩達姆。在中央情報局“朋友”的鼎力相助下,薩達姆很快控制了伊拉克安全機構和各強力部門,并于1976年1月獲得上將軍銜,成為伊拉克實權在握的第2號人物。借助中央情報局的幫助,1979年7月,42歲的薩達姆以高明的手腕發動政變,逼迫他的叔叔和恩師#65380;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貝克爾在國家電視臺宣布因病辭職,將權力交給“親愛的薩達姆#8226;侯賽因同志”,使其登上了伊拉克總統#65380;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65380;武裝部隊總司令的寶座。1979年8月,薩達姆被授予元帥軍銜,徹底掌控了國家最高權力,成為美國中東戰略爭霸的一張重要棋牌。
白宮支持血腥鎮壓
薩達姆上臺后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很快就對反對派實行了鐵血政策。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暗中授意和支持下,薩達姆一次就出動軍隊逮捕和處決了數以百計的共產黨人和一大批親蘇反對派人士。在“山姆大叔”看來,薩達姆的殘酷鎮壓“有效阻擋了共產主義”和親蘇勢力在伊拉克的發展,對蘇聯在中東的擴張“是一個有力的打擊”。
隨著血腥不斷的暴力鎮壓,薩達姆不僅消滅了伊拉克的共產黨人,而且消滅了伊拉克大多數反對派包括他的同母兄弟和表兄弟。他甚至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下令處決了背叛自己的女婿。對有不同政見的軍隊將領和復興黨內的領導人,他也都毫不留情地進行血腥的清洗。在一次集會上,他坐在臺上抽著煙斗,向到會的軍隊將領和復興黨員宣布說他們中有叛徒,在將領和黨員們聲嘶力竭的效忠聲中,另一部分人馬上被帶走處決。這一場景還被他下令拍成記錄片在各地和軍隊播放,以威懾潛在的反對派力量,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薩達姆統治的20多年里,先后有20多萬持不同政見者遭到了殘酷鎮壓。
對于薩達姆的血腥屠殺,美國國內雖然有人強烈指責薩達姆侵犯人權,是暴君和獨裁者,但美國的當權者則認為,薩達姆早年是強硬的反共分子,現在又是80年代中東地區極少數主張政教分離的政治領袖,其價值觀與美國主張的民主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更為重要的是薩達姆政權是“抵御日益擴張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重要堡壘”,薩達姆的“國內鎮壓是鞏固政權所必要的”。1983年12月,正當兩伊戰爭正酣#65380;伊拉克國內鎮壓大肆進行之際,前不久剛剛下臺的美國國防部長#65380;“倒薩”強硬派人物拉姆斯菲爾德,當時卻作為美國總統特使多次訪問了巴格達,與這位薩達姆總統結下了“深厚友誼”。拉姆斯菲爾德在積極表示支持伊拉克反對伊朗的同時,還堅定地承諾美國完全支持薩達姆“以鐵的手腕打擊國內反對派的斗爭”。
有了“山姆大叔”的承諾和支持,薩達姆便更加放心大膽地鎮壓國內所有的反對派,甚至動用美國支持研制的化學武器,殘酷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抵抗運動,用毒氣把整個村莊的村民毒死,將4000多個村莊夷為平地,使10~30萬庫爾德人失蹤或死亡。僅在靠近兩伊邊境的小城迪澤堡,薩達姆就把7萬多庫爾德居民全部屠殺或趕走,用推土機和炸藥把整個城市炸為平地。1982年7月8日,身著“元帥”軍服的薩達姆外出視察,在巴格達以北60公里處杜賈爾村遭到武裝人員襲擊,薩達姆立即出動大批軍隊包圍了整座村莊進行報復,全村計有143人被打死,另有257人失蹤。
援助兩伊血戰
70年代末,以反美著稱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并輸出伊斯蘭革命,給美國的中東戰略利益造成了嚴重威脅。于是主張政教分離的薩達姆政權又進一步為美國所看好,成為白宮和五角大樓所關注的“重中之重”,不斷以各種方式予以幫助和支持,力圖使伊拉克變成反對伊朗原教旨主義擴張的“堅固的橋頭堡”。
霍梅尼上臺后,對軍隊進行了大批清洗和裁軍,致使士氣低落,高級指揮將領奇缺,軍隊不足24萬人。于是,薩達姆在美國的縱容支持下,抓住伊朗政局動蕩之機,以“保護阿拉伯兄弟免受波斯威脅”為旗號,于1980年9月22日拂曉出動大批戰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個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23日凌晨3時,伊拉克地面部隊5個師又1個旅5萬大軍,在1200多輛坦克的支援下越過邊境,在480余公里的戰線上分北#65380;中#65380;南三路向伊朗境內大舉進攻,由此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
戰爭初期,薩達姆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企圖一舉打敗處于弱勢的伊朗軍隊,但在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伊朗軍隊尤其是有“圣戰”狂熱的“革命衛隊”抗擊下,擁有現代化裝備的伊拉克軍隊卻連戰連敗。同年9月25日,伊拉克集中重兵向伊朗重鎮霍拉姆沙赫爾發起突襲。原以為不堪一擊的伊朗革命衛隊卻布下了重重陷阱,使狂妄逞強的伊拉克裝甲師在塞滿障礙物的狹窄街道遭受沉重打擊,苦戰15天也未能攻下該城,而伊拉克近百輛坦克和一個特種旅卻葬身城下。慘重的傷亡使薩達姆不得不放棄進一步攻占阿巴丹的計劃。1981年3月23日,伊朗組織由正規軍#65380;革命衛隊#65380;毛拉和少年人組成的10萬大軍,高舉“圣戰”的旗幟發起反攻,戰至28日,伊拉克軍隊精銳的第10裝甲師#65380;第11特種旅#65380;第96步兵旅#65380;第60裝甲旅全軍覆沒。5月24日,又有2000多名士兵遺尸戰場,13000人被俘,迫使薩達姆于6月16日將軍隊全部撤離伊朗,并呼吁國際社會調解。1987年11月,伊朗又以20萬兵力對伊拉克發起總攻,4天時間就突破了伊拉克的堅固防線,一舉攻入伊拉克惟一的海灣出口要地巴士拉。面對不利戰局,薩達姆一面繼續向“山姆大叔”緊急求援,一面急調包括美國緊急援助的各種先進武器組織抵抗,在巴士拉東#65380;南#65380;北三面筑起一道由導彈#65380;飛機#65380;坦克相配合的立體防線。在“山姆大叔”的武器支援下,伊拉克軍幾經拉鋸血戰,最后以陣亡5萬多人#65380;損失先進戰機50多架#65380;多名高級將領被俘的代價,才勉強遏制住了伊朗軍隊的凌厲攻勢。
兩伊開戰后,美國鑒于自己親自出馬對伊朗文攻武打屢屢受挫,非常樂意看到薩達姆替其消除伊朗原教旨主義這一心頭大患,便立即或明或暗向薩達姆輸入大批武器予以強力支持。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在美英聯軍所收繳的伊軍大量武器中,有不少就是美國當年提供給薩達姆的軍火,對此,“山姆大叔”始終難于啟齒。值得一提的是,迷信武力的薩達姆早在70年代就開始研制核化武器,在戰爭受挫后,狗急跳墻的薩達姆決定使用化學武器實施攻擊,當時所有為伊拉克提供原料和技術支持的外國公司聞訊后都立即中止了合作項目,僅德國就撤走了全部17家公司,使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重受阻。然而就在此時,美國特使拉姆斯菲爾德卻立馬趕到伊拉克進行“訪問”,向薩達姆做出了堅定的支持承諾。隨后不久,通過科威特進口的化學武器原材料便源源不斷地運進了伊拉克,迅速武裝了薩達姆的戰爭機器。有了“山姆大叔”化學武器的支援,薩達姆便不顧國際法公約,悍然在哈萊卜杰和其它地區的作戰中下令將大量的芥子氣#65380;光氣#65380;沙林等殺傷力極大的化學毒劑傾瀉在對方陣地上,以此阻止伊朗軍隊“人海戰術”的進攻,造成了8500名伊朗士兵慘絕人寰的戰爭慘劇。1988年8月25日,鑒于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已占上風,占領了部分伊朗領土,薩達姆便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雙方實現停火。兩伊戰爭,造成交戰雙方上百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天文數字,僅伊拉克就傷亡90萬人,直接損失達3500億美元。而美國卻利用薩達姆達到了遏制伊朗原教旨主義擴張的戰略目的。
覆手為雨終結老薩
兩伊戰爭后,薩達姆不僅擁有5500輛坦克#65380;500余架戰斗機和阿拉伯世界最強大的百萬大軍,而且還積極研制和生產核化武器,夢想帶領他的“英勇軍隊”橫跨阿拉伯各國直至耶路撒冷,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蓋世英雄。急劇膨脹的野心使薩達姆越發不把“山姆大叔”放在眼里,從而引起美國的日益不滿。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為實現自己的野心,以“消滅腐朽反動的君主專制政權”#65380;“解放科威特人民”為口號,突然出動數十架戰機#65380;350輛坦克#65380;7個摩步師約10萬大軍入侵科威特,經數小時閃電襲擊,很快占領吞并了這個鄰近小國。在占領期間,薩達姆大肆進行瘋狂的搶掠豪奪,僅他的特別車隊從科威特中央銀行就運走了10億美元的黃金和30多億美元的外幣。薩達姆的強盜行徑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震驚和公憤,同時也直接觸犯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為“山姆大叔”所不容。
美國自越南戰爭后,其侵略霸權行徑曾一度有所收斂。薩達姆對科威特的入侵,給“山姆大叔”送來了重新樹立世界霸主地位的絕好良機。于是,美國很快組成了76萬人的多國部隊,運用高科技作戰手段,于1991年初對薩達姆發動了“沙漠風暴”打擊,迅速將這個“入室強盜”趕出了科威特。美國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就是要堅決制止薩達姆控制海灣油田這一美國和西方國家油源生命線的企圖,摧毀薩達姆號稱阿拉伯最強的軍事力量,同時向世界顯示自己推行世界霸權的強大實力。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當時并沒有乘勝一舉摧毀薩達姆政權,反而在關鍵時刻停止了軍事行動,給世界以諸多猜測。其實,美國的真實目的是要保留薩達姆這個中東棋牌,用以抗衡堅決反美的伊朗宗教政權,繼續為自己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服務。
海灣戰爭后,伊拉克90%的基礎設施被破壞,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并遭受長期的國際制裁。但薩達姆卻在逆境中保存著軍事力量,牢固掌控著政權,并不斷頻頻向美國叫板,多次與“山姆大叔”玩起了“老鼠戲貓”的游戲,使得“山姆大叔”頭痛不己。美國最后認定薩達姆是“美國在中東最危險的敵人”,下決心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9#8226;11”事件后,美國國內新保守派勢力大增,迫使白宮將“先發制人攻擊”戰略取代了過去的“遏制與封鎖”戰略。因此,推翻薩達姆政權,為而后的“改造中東”鋪平道路便成為美國中東戰略調整的中心環節。為此,美國打出了“解除伊拉克大規摸殺傷性武器”的旗號,不顧聯合國絕大多數成員國反對,于2003年3月20日一意孤行地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憑借其高科技信息化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通過分化收買伊軍將領,在未遇多大抵抗后就很快占領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從政權形式上消除了薩達姆。
盡管薩達姆在戰爭初期躲過了美國的“斬首”和“震懾”打擊,并在巴格達失陷前與其核心高官突然集體“蒸發”,一時間給美國留下抹不掉的陰影。但“山姆大叔”依靠金錢“銀彈”,最終還是將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于同年7月22日擊斃,將老薩及“撲克牌通緝令”上55名伊拉克前高官一摧毀一抓獲,并于2006年11月5日通過伊拉克新政府法庭將薩達姆判處死刑,使年近古稀的老薩連2007年的年夜飯都沒吃上就走上了黃泉路,讓“山姆大叔”總算出了口惡氣。
從歷史到現實,人們可以看出,是美國的中東利益決定了薩達姆的崛起和覆滅,不論“扶薩”,還是“倒薩”#65380;“絞薩”,都是美國國際爭霸的需要,薩達姆不過是美國中東戰略格局中的一個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