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稱,在2006年“軍購案”闖關期間,臺灣空軍派出了過去10年內從來沒有被曝光過的間諜飛行中隊——RF-16第12偵察機中隊對上海以南#65380;東山島以北的大陸沿海地區我軍事部署進行了40分鐘的戰術偵察拍照。
歷史最悠久的空中情報部隊
有消息稱,這次現身的第12偵察機中隊隸屬于臺軍飛行總隊(飛行總隊共有7個飛行聯隊:第443#65380;499#65380;427#65380;455#65380;401#65380;439#65380;737聯隊;8個飛行大隊:第3#65380;4#65380;5#65380;7#65380;8#65380;10#65380;11#65380;42飛行大隊和6個獨立飛行中隊。),是6個獨立飛行中隊之一(6個獨立飛行中隊分別為第12偵察機中隊#65380;第35電子夜炸中隊#65380;第71前進空中控制機中隊#65380;救護機中隊#65380;專機中隊和空中預警電子戰中隊),也是臺軍歷史最悠久的空中情報部隊,最早可以追溯到國民政府1935年成立于大陸的空軍第12偵察機中隊。這支中隊于1949年隨國民黨敗退到臺灣。當時的偵察飛機主要是RF-38型偵察照相機,后來第12偵察機中隊接收了RF-51型偵察機,主要是對大陸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執行偵察飛行任務。不久,第12偵察中隊又換裝為RF-86與RF-84。在裝備使用RF-86期間,該中隊的RF-86飛機曾迫降于香港啟德機場,最后在外交努力下才重新飛回了臺灣。1958年在金門炮戰期間,第12偵察機中隊也曾冒險出動過RF-84偵察機深入福建腹地實施偵察,不過在我解放軍的高炮攔截下多半是損兵折將。1963年8月12日,該中隊開始執行代號為“阿里山3號”的換裝計劃。這次換裝為RF-104G偵察機,當時的飛機序號為5626至5640,共計8架RF-104G與2架TF-104G,RF-1046以偶數號編碼編成。第12隊完成RF-104G的換裝后,于1964年11月1日回到駐地桃園空軍基地。在RF-104G換裝之初,這批飛機裝備的是KS-67A相機,以三鏡頭拍攝立體空照圖。不過也有媒體報道稱,第12偵察機中隊早在1953年就編入了空軍飛行總隊的第401聯隊。該聯隊除了編有3個F-16戰斗機中隊外,同時還編有一個戰術偵察中隊,即第12偵察機中隊。在2004年臺灣新式戰機成軍典禮中就出現在了401聯隊序列,當時該中隊雖未在地面陳列,但是卻悄悄地出現在空中分列式上。也有人認為最近悄然出現的間諜飛行中隊就是以前臭名昭著的“黑貓中隊”,其實不是。“黑貓中隊”是臺灣空軍的第35中隊,其裝備的飛機是U-2高空偵察機,曾被解放軍擊落多架,并開創了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先例。
臨時替補的“虎眼”RF-5E
臺軍對第12偵察機中隊相當重視,將其視為“戰略性”部隊。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空軍的戰術偵察任務主要就是由裝備RF-104G戰斗偵察機的該中隊完成。1998年,RF-104型戰斗偵察機退役,新一代的RF-16正在美國進行改裝。而“經國”號戰斗機又是專門為空中作戰設計的,改裝難度很大,為了不致造成情報偵察的缺漏,臺軍實施了代號為“虎瞰”的偵察照相機改裝計劃。臺軍將當時新出廠的7架F-5E戰機,送到了新加坡的宇航公司,改裝為RF-5E偵察照相機——即“虎眼式”偵察機,改裝工作于1996年完成。1997年8月在臺中清泉崗機場首次進行了公開展示,隸屬空軍第4偵察機中隊——“紅狐”中隊。為了獲得偵察照相相機的裝置空間,改裝時拆除了F-5E戰機上的AN/APQ-159雷達與1門M39型20公里機炮。機鼻也加長了8英寸,在機首內配備了可見光的KA-95#65380;KA-87與紅外線的RS710型相機,另外還在駕駛座艙下方加裝1具900型的地貌比對攝影機。改裝后的RF-5E偵察照相機可以執行高#65380;中#65380;低空的照相偵察任務。
在第12偵察機中隊換裝RF-16型機的過程中,偵察照相任務就是由第4獨立偵察機中隊的RF-5E型戰斗偵察機擔任的。不過由于F-5E戰機本身極速與爬升限度的限制,RF-5E大多擔負中空層#65380;低空層與紅外線照相等任務。另外,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還需要己方空軍掌握制空權與制電磁權,其航程和續航力也不如F-16。作戰能力上的局限性,最終使得臺灣空軍決定對F-16進行改裝以取代RF-5E。
美式裝備打造的偵察能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精實案”和“精進案”的政策照顧下,根據“鳳眼計劃”(過去幾年里,臺灣軍方利用機密預算添購可以掛載于機腹的偵察吊艙的計劃稱為“鳳眼計劃”。)的安排,臺軍對其10架F-16A/B戰斗機改裝成RF-16戰斗偵察機。之所以在F-16之前加了一個“R”,即為“Reconnaissance”的第一個字母,就是“偵察”之意。眾所周知,F-16是由美國洛克希德#8226;馬丁戰術飛機系統公司(原屬通用動力公司)生產的一種單發輕型多用途戰斗機。由于性能優越#65380;價格便宜,所以深受各國空軍青睞,其產量已經超過了4000架,出口到了近2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型號可分為F-16A/B和F-16C/D。2000年9月,臺灣空軍與美國的洛克希德#8226;馬丁公司和偵察及光學設備公司簽定了改裝合同,根據合同要求,F-16A/B的副油箱將被換掉,機腹則裝配洛克希德#8226;馬丁公司制造的“空用戰區偵察照相系統”(Theater Airborne Reconnaissance System,簡稱TARS)。這種電子偵察吊艙是一種多用途吊艙,包括前視KS-87B相機#65380;低空KA-99A全景相機#65380;紅外線AN/AAD-5相機#65380;GPS衛星定位儀等,該吊艙除了可以直接拍攝戰術性目標外,還裝有一個電子光學錄像系統。該系統可以將畫面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地面站,為地面指揮員提供實時的戰場信息。使用時,TARS偵察照相吊艙安裝在F-16機腹中線位置,以便讓偵察照相器材取得最好的視角,在驗證測試時,TARS偵察照相吊艙內曾裝上過多種不同組合的偵察照相器材,使F-16在同一次飛行任務中可以執行多種偵察照相任務。由于F-16戰機相對操作成本較低,而且本身也可掛載多種武器,幾乎臺軍能拿到的所有美國空軍的空用武器及吊艙都適用于F-16,并且能夠整合到F-16戰機的射擊操控系統。盡管如此,RF-16的偵察照相能力還是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對縱深區域的拍攝能力較弱。連臺軍自己也承認,以RF-16偵察照相吊艙的性能,也只能覆蓋大陸沿海周邊30公里縱深的地面軍隊調動及港口艦艇集結等情況。而要想看得更遠更清楚,只有深入我縱深防空火力范圍內,這就有可能不但情報信息搜集不到,還要賠上飛機,搭上飛行員的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