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為政之要,其樞在水”。在振興蘇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中,全國大型提水灌區——江蘇宿遷皂河灌區充分發揮了龍頭作用。皂河灌區以創新思維,科技力量,輔以執著精神,經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已初步建成了一個嶄新的科技型灌區。集具節水、節能、節地、節工、節資、增效六位一體的集約化、現代化、生態文明灌區。通過改革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緊密服務“三農”保障灌區糧食生產安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一切要歸功于全國勞模、宿遷皂河灌區黨支部書記、所長,已在灌區工作22年,被當地人尊稱為“水龍王”的王學秀。是他,帶領灌區一班人改變了灌區的農村大地;是他,帶來了宿遷大地毓秀流韻環境美。
22年,在時間的長河中是短暫的,對人生來說是漫長寶貴的。22年,王學秀為灌區獻了心血,獻了身心。
新聞鏈接·人物
王學秀,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中國灌區協會副會長,江蘇宿遷大禹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鄉鎮工作27年,曾擔任人民公社農水助理,團委書記、宣傳科長。從事水利工作22年,曾擔任宿豫縣水利局黨委副書記、宿豫縣灌排工程管理處主任,高級政工師。
新聞鏈接·灌區
皂河灌區位于江蘇省宿遷西北部,依京杭大運河,傍駱馬湖,屬全國大型提水灌區,提長江水六級,提淮河水三級進入灌區,控制面積339平方公里,擔負宿豫區、宿城區及市經濟開發區35.1萬畝耕地灌排任務,為宿遷經濟開發區提供工業用水和宿遷市區古黃河生態用水。每年都要給古黃河補水3000多萬立方米,使其清澈而不混濁。
渠首電灌站19臺機組裝機容量3500千瓦,提水能力為25立方米/秒。另有5座排澇站31臺機組,裝機容量1410千瓦,還有32座二級提水泵站46臺機組,裝機容量1860千瓦。
1997年底,皂河灌區被省水利廳、省農發局、省財政廳確定為SIDD(自主管理灌排區試點單位)。1998年春,經編委批準,成立了宿遷大禹集團皂河灌區供水公司。
灌區先后獲得“全國先進灌區”、“全國農村水利先進集體”、“全國大型灌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從事水利工作并不是王學秀的專長,但他十分清楚:自己要做的是關系到皂河灌區7個鄉鎮30多萬畝農田和4億多斤糧食安全灌排事業,關系到27萬多人口能否依水而安的大事情。為此,王學秀猶豫過,彷徨過:自己沒學過水利,半路出家,能行嗎?王學秀深知組織原則和責任的分量,經過思想斗爭,他愉快地服從了。王學秀堅信,路是人走出來的,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爬不過的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跌打滾爬,才能站立錚錚鐵漢。
22年,不負苦心人,王學秀和灌區人成功了,在節能減排和新農村建設征程上走出了屬于灌區人自己特有的“節水路”。追隨著他們成功的足跡,記者與王學秀一起踏上了他的心路旅途,一同觸摸他和灌區人風雨與陽光疊交的故事。
“三大節水真經”,“秀”出了“輸水高速公路”, 推廣了“淺、濕、干灌溉法”,創造了“供水公司+用水戶協會+用水戶”管理模式

春夏秋冬,白晝更替。事物發展總是有固有規律。總結開來,王學秀節水真經就是三句話: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管理節水。皂河灌區在工程節水上,建設干渠支渠斗渠混凝土防滲渠道219公里,形成了“輸水高速公路”,連同新建改建的大中小配套建筑物4484座,完全是網絡化操作。在農藝節水上以水育秧改為旱育秧,水稻整個生長期全部推廣“淺、濕、干灌溉法”。在管理節水上,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全灌區成立18個用水戶協會,有4.4萬農戶參加。創造了“供水公司+用水戶協會+用水戶”管理模式,水費收取率由81%提高到98%。由于采取了“三大”節水措施,灌區水稻每畝毛灌溉定額,由1300立方米下降到700多立方米。
昔日的皂河灌區水旱災害頻繁,今日的皂河灌區成績碩果滿枝。皂河灌區每年為國家節省水資源3760萬立方米,節省國家南水北調費用500多萬元,節省渠道清淤工日4萬個,節電150萬千瓦時。干渠支渠縮窄節地總共1200畝,同時,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13萬畝,年增產糧食1100多萬公斤,增收1300多萬元。每年減輕農民水費支出320萬元。第六屆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后,18個國家53位代表來到皂河灌區考察,都伸出大拇指連聲說“OK”!
年初科技大會的召開,在這個春天吹響了新農村建設的號角,新農村建設步伐鏗鏘有力快步向我們走來。皂河灌區組建灌區信息化管理系統,組建無線微波和無線電超短波通訊網,遠程監測渠首電灌站、干渠節制閘、支渠首閘及二級灌溉站運行情況并采集運行數據,可對兩座干渠節制閘實施遠程自動化開關閘監控,分別在渠首站和樊灣節制閘建水質站和氣象站,實時監測灌區水雨情信息。皂河灌區信息化管理和時代腳步穩步前進,皂河灌區從成功此岸走向彼岸。
“干事業就要撲下身子”,“水安一方樂”,老百姓徹底解決了用水難問題
歷史的締交,抒寫了故事的節點。皂河灌區是“文革”期間興建的“三邊”工程,土法上馬,設備陳舊,標準質量先天不足。建成后基本沒有投入,時光輪轉,工程老化嚴重,效益逐年衰減。直到上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已極不適應農業發展要求。特別是夏插期間用水峰值增高,供需矛盾加大,一方面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一方面爭水搶水事件不斷發生,影響村民團結、社會安定。加之管理單位本身吃“皇糧”人員增加,自身又無經濟實力,皂河灌區運行難以為繼。
為解決這一令人“頭疼”老大難問題,當時的縣委下決心調整皂河灌區領導班子。1985年,擔任宿遷耿車鎮農水助理45歲的王學秀調到皂河灌區任管理所所長。他的到來,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機。從此皂河灌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水安一方樂”,老百姓徹底解決了用水難的問題。
是水利改變了皂河灌區面貌;是王學秀給百姓帶來了艷陽天。22年里,這對王學秀來說,既壯麗凄美,又轟轟烈烈。
王學秀有句很樸實的話:“干事業就要撲下身子。”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實實在在這樣做的。

在其位,謀其政。王學秀受任于灌區后,撲下身子做調查、搞研究。王學秀長期在農村工作,但他對灌區的方方面面并沒有透徹了解,更何況他過去工作的地方只是一個鄉鎮,而皂河灌區轄7個鄉鎮。王學秀用整整3個月時間,走遍了灌區角角落落:他用腳板“丈量”了灌區30多萬畝土地;他知道了灌區內有多少高地、洼地和“實心田”;他記住了每一條干、支、斗、農、毛渠的長度和方位;他了解了所有配套建筑物運行情況和損毀狀況;他清楚了哪些渠道和地界灌溉時節最容易發生矛盾和糾葛;他熟悉了鄉村大大小小負責人,認識了眾多父老鄉親。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學秀終于把握了灌區實情。“情況明,決心大”,在王學秀任職第一個灌溉季節,灌區12萬畝早稻全部搶在夏至之前栽清,自流灌溉率提高了25%,節電90多萬度,水稻畝產增加100多斤,群眾搶水爭水現象幾近消失。之后,王學秀又組織農民建設防滲渠道,不僅節約了水資源,糧食產量也不斷提高。
1989年金秋10月,丹桂飄香。原縣級宿遷市領導安排王學秀負責皂河灌區擴建5個流量工程,恰逢他父親去世。為趕在上凍前完成水下主體工程,王學秀在父親靈堂前擬訂施工具體方案。在老人安葬后第二天,王學秀就匆匆趕回單位開工擴建。當新機塘挖至15米高度時,坡面塌方嚴重,岸上宿舍、水塔等也都先后出現裂紋和沉陷,坡墻塊石隨時都有倒下去危險。在這千鈞一發緊急關頭,作為工程常務副指揮的王學秀,置自己生死于不顧,第一個進入險區,指揮并親自動手搶險工作,每天工作均達18個小時以上,苦戰10多天,塌方得到有效控制,首期水下工程順利完成。然而,王學秀眼熬紅了,人熬瘦了。

為什么王學秀在皂河灌區“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乃至“呼風喚雨”?王學秀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為了灌區發展,王學秀除了帶領職工苦干外,還曾多次跑北京、跑南京,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政策、資金支持。王學秀也曾遭到冷遇,受過白眼:“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也敢跑‘部’前進。”但他執著、真誠和樸實感動了越來越多關心蘇北大地騰飛的賢明人士,皂河灌區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認可和支持。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征途中,皂河灌區的成功經驗成為全國用水戶灌溉管理經驗交流樣板材料之一。作為生態文明灌區,先后受到了水利部、國家農業開發辦和省、市多次好評,全國30多省、市同行前往灌區參觀、學習。這給王學秀和皂河灌區莫大鼓舞。王學秀他們明白:身上的擔子與責任更加任重道遠了,只有既往開來,不負眾望。
皂河灌區的改革,更好服務新農村建設,描繪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風景旖旎圖
在灌區發展中,很多模式化、體制化的落后管理方式必須改革,才能有效釋放潛能,推動生產力發展,推動當地新農村建設。王學秀一直這么想,也一直這么做。
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水利部把皂河灌區列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進行建設。目前,該灌區一至三期工程已全面通過驗收并被評為優良工程,四、五、六期工程正在報請驗收。工程建設實現了“三安全”,即工程質量安全、資金使用安全和施工領導安全。
1998年3月,經原宿豫縣編委批準,成立宿遷大禹集團皂河灌區供水公司,與皂河灌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供水公司負責灌區渠首電灌站、干支渠及其配套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和維護。供水公司制定公司章程,實行獨立核算,財務單獨建帳,并建立健全各項運行管理制度。
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經縣(區)民政局登記注冊,按照水文邊界,成立18個農民用水者協會,入會農戶4.4萬。協會負責斗農級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和維護。用水者協會制定了章程,財務獨立建賬,制定工程管理、財務管理、執委職責等各項運行管理制度。
供水公司與用水者協會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形成了“供水公司+用水者協會+用水戶”新型管理模式,得到了水利部認可,并被作為一條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
水價改革原則是既要考慮用水戶的實際承受能力,又要保證灌區的良性運行,實行足額核定、逐步到位。2006年水價調到每立方米0.0821元,與1998年前相比,自流灌溉每畝降低9元,二級泵站提水灌溉每畝降低15元。
皂河灌區在水費收取方面實行了“三改革”:一是變更收費性質,把行政事業收費改為經營性收費,并由物價部門頒發經營性收費許可證。二是改變收費票據,使用稅務部門監制的宿遷大禹(集團)有限公司農業供水專用發票(免稅)收費。三是改變收費辦法,把灌區——鄉農經站——村——農戶收費流程改為協會一票收費到戶,減少中間環節,避免搭車現象,切實減輕了農民不合理負擔。
皂河灌區在把干支渠及其建筑物和渠首提水泵站移交給供水公司管理使用,把斗農渠及建筑物移交給協會管理使用同時,大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以崗定人,因事設人。
皂河灌區現有職工164人,供水公司僅核定編制138人,計收水費成本7個月工資,負責灌區灌溉、排澇任務和工程管理。富余人員不推給社會,組建節水工程施工隊,參與灌區工程施工;開辦黃砂公司和石料公司經營砂石建材;開辦水利商場;大搞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帶頭致富。承包干支斗混凝土防滲渠及涵、閘、橋、小型灌排站等建筑物進行管理,在干支渠外坡面栽植意楊樹和花木5.2萬多株,年增值200多萬元,成為職工綠色銀行,又增加了植株收入,充分踐行了“生態為歸宿,創業求變遷”的宿遷精神。

皂河灌區在正常工作中探索出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靈活多樣的分配機制,實行檔案工資,以崗定薪,按勞取酬。把在崗職工收入與工作責任和績效以及投入承包資本緊密結合,做到日結算,月兌現。合理拉開各類人員收入的檔次,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實現工資分配公正、公平、合理,極大調動了廣大職工積極性。
除此之外,皂河灌區按時給職工繳納養老和失業保險金,現登記在冊到個人養老金資金600多萬元。同時建立健全醫療保健制度,大病重病給予報效80%醫療費,解決了灌區職工后顧之憂。
灌區自1970年建成以來,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加強灌溉管理。隨著宿遷工業突破戰略實施,確保招商引資落戶在市經濟開發區及宿城區西區工業項目日供水10萬噸需求。灌區繼續做好節水灌溉,為河、渠、溝、塘提供充足水源,達到碧水清波、稻麥兩熟、魚藕滿塘,描繪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風景旖旎圖。
采訪后記
2007年11月,江蘇宿遷。采訪是在一個很尋常的上午,深秋的陽光灑在宿遷大地,暖洋洋的;秋風親吻著樹葉,沙沙作響。
簡單但不簡陋的辦公室里,掛滿了不同時期、不同成績的各種獎牌。68歲的老人王學秀神情怡然,戴著一幅老花鏡,靜坐在辦公桌邊整理著當日文件,桌上的茶杯不時冒出縷縷熱氣,給人以愜意舒懷。他擔任著中國灌區協會副會長、江蘇宿遷皂河灌區黨支部書記、所長,是響當當的全國勞模。
就在王學秀帶領記者參觀灌區建設時,一路三次停車每次都有百姓主動和他打招呼。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王學秀他們的一種務實精神。
是的,唯有務實,才是新時期需要的精神;唯有務實,才能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唯有務實,才能贏來灌區大發展。
采訪快要結束時,記者在辦公桌上看到一份資料:2005年4月,國家評估組對皂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中期綜合評估得分93.12分,評估結果為優,列江蘇省第一。2006年1月,江蘇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鑒定認為,皂河灌區良性運行機制實用性強,內涵科學,管理模式領先,可在全國推廣。同時記者也看到:灌區完成了建設計劃,但由于資金配套不到位,遺留問題較突出,灌區通過各種途徑在解決這一問題。
前方的目標充滿陽光,道路或平坦風順,或曲折坎坷。相信在國家有關部門政策、資金支持、幫助和灌區人共同努力下,皂河灌區的明天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