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侖,1959年生于陜西西安。1982年畢業于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于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1984年至1990年期間先后于中央黨校、國家體改委任職。1993年創建萬通。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董事,全國住宅產業商會輪值主席,中國房地產協會城市住宅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大型股份制房地產企業,也是實收資本額最大的民營房地產公司。作為專業的房地產投資公司,萬通地產先后開發了萬通新世界廣場、萬通發展大廈(國航大廈)、通潤商務會館和萬通中心等知名高檔商用物業項目;陸續開發了萬泉新新家園、亞運新新家園、龍山新新小鎮和新城·國際等知名高檔住宅項目。2003年公司各項目共計實現收入為22.28億元人民幣,公司合并會計報表中利潤總額14792.90萬元,凈利潤11555.40萬元。
萬通地產擁有獨具魅力的創業者,也擁有長期穩定、資深專業、敬業協作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他們秉持“以天下為己任,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財富,完善自我”的企業價值觀,不懈地服務于萬通地產事業的發展與壯大。
馮侖自1991年開始,領導并參與了萬通集團的創建及發展工作。1993年,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并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并領導了對陜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東北華聯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元人民幣。作為中國房地產的風云人物,馮侖在業界一直享有“地產思想家”的美譽。作為房地產行業的創新者和開拓者,經過長期思考與研究,馮侖否定了傳統的“全能地產開發商”。在總結分析港臺及歐美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房地產企業商業模式后,萬通地產果斷由“香港模式”變為“美國模式”,即由全能開發商轉型為專業的房地產投資公司,并通過戰略調整將萬通地產商業模式進行改良,此舉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在業務運作方面,1999年他推出“新新家園”品牌——中國第一個實施注冊的高檔住宅品牌,“新新家園”旗下數個項目均獲得業界“明星樓盤”稱號,還獲得“中國明星樓盤”、“中華建筑金石獎”等殊榮。馮侖2001年獲得“十大最具人氣企業家”稱號。他領銜的萬通地產2001、2002、2003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名企”稱號,同時他本人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房地產十大風云人物”的殊榮。在胡潤主持的“2003中國房地產影響力人物50強”的評選中,他位列第四。
他于1999年與深圳萬科的王石、河南建業的胡保森等聯合發起并成立了中國首家房地產策略聯盟機構——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簡稱“中城聯盟”),發起“新住宅運動”。2002年他當選為中城聯盟第二任輪值主席。上任后致力于提升房地產行業道德形象,推動改造傳統房地產開發的商業模式。同時逐步完善了中城房網的組織運作框架,進一步增強了成員間的交流與協作,同時加強中城聯盟與海外同業協會的交流與協作,成立了“中城聯盟投資公司”,進行共同開發“聯盟新城”的實踐,在鄭州聯合開發“鄭東聯盟新城”。2003年,他策劃并積極推動大型電視專題片《居住改變中國》的拍攝,積極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努力提升房地產道德形象。2005年2月,馮侖當選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輪值主席,致力于行業誠信自律和維權。
他秉持“以天下為己任,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財富,完善自我”的企業經營理念,來經營企業。2002年馮侖以《萬通的精神就兩個字:學好》為題,率先在行業內倡導企業責任與社會價值;在“非典”期間首創“萬通地產非典百萬預防與救助基金”;在央行房貸新政面前提出“以‘大我’的立場”。 2003年10月,馮侖倡導發起《綠色生活論壇》,在中城聯盟內部提倡企業責任與社會價值,率領萬通地產扛起綠色環保大旗。2003年萬通地產確立了“綠色環保”的公益戰略,并在萬通地產企業內部貫徹執行。2004年3月組織了以“萬通地產十年公益活動展暨綠色公益戰略合作”為主題的“2004萬通地產感恩日”活動,與國內知名綠色環保NGO組織“地球村”戰略合作;在北京密云認養“萬通地產養護林”;倡議并參與首家由100多家知名企業組成的NGO環保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行業內張揚綠色環保大旗,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他曾經為了毛澤東在中蘇論戰中引用的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到安徽時特意到桐城當地去看那堵“典故墻”,然后悟出:“人生當中,舍即是得,讓便是進,不爭即爭。”于是,“讓”在馮侖心中成為一種生意人的至高境界。
在媒體采訪時,馮侖說:“在市場經濟的洶涌浪潮下,整個中國,無論經濟、社會,還是政治、文化,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背景下,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也面臨著一場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從邊緣走向主流。也就是從被排擠、打壓、躲避、逃生甚至反叛,轉為陽光下經營,融入市場經濟的主流,支持政府并且以建設性姿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所謂主流,就是敢擔當、能負責;具有主流意識,就是要以對社會負責的精神經營企業、回報社會。”他認為:“事實上,在國有企業的迅速改革和進步面前,民營企業正逐漸失去資源優勢、體制優勢、管理優勢和人才優勢,甚至道德優勢。更為危險的是,由于多數民營企業在運行機制中‘有動力無約束’,往往導致追求暴利而盲目以債務擴張方式拉動投資,或者大肆權錢交易,引爆許多丑聞,致使整個社會特別是資本市場對民營企業更多抨擊。所以,民營企業只有迅速將自己的角色定位融入主流經濟,擔當起‘主人’的社會責任,才能嚴于律己接受監督,以一己之財為天下之用,竭盡全力為股東創造價值,為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向政府納稅,為員工提供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真正成為市場與政府的驕寵。”
“人的差別不在于他經歷不經歷很多事情,關鍵在于他的堅強和意志力,所以為什么說偉大是熬出來的,偉大從來就不是設計出來的。你不可能在10年前就設計好了今天的每個細節,而且能夠預知未來。實際上每個事情的環節得有意去熬,所謂熬,古人講人有堅韌不拔之志,必有堅忍不拔之力。你必須要志向非常遠大,毅力才會頑強。過去常講‘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在他當年的老部下潘石屹的眼里,他是一個導演——導演了一出又一出令人蕩氣回腸、唏噓不已的“商戰大片”;在網民看來,他又是一個思想家,標有馮氏“品牌”的“馮侖語錄”“元旦社論”的字里行間,一個“天馬行空”的思考者形象躍然紙上。而馮侖自己評價自己說,我是一個職業董事長。信奉老莊,不善理財,說話寫字比較專長……
馮侖:“我們登山的流三種眼淚,一種是成功的,一種是失敗的,一種是失敗后活著回來慶幸還可以接著再來的”。有網友這樣評論這句話:這是一個熱愛登山的男人下山后的流淚感言。 馮侖是我非常崇拜的人。同是來自當年的“泡沫”海南,他曾經的老板牟其中“誓把牢底坐穿”,他曾經的跟班潘石屹追風逐浪,唯恐他人不知自己有幾兩銀子和兩顆板牙,只有這位老兄,落子淡定從容,妙語閑談之間,棋局大盤已定。
老潘形容他“但有馮侖處,便有黃段子”。
《喜劇之王》中,沒有演過一個大角色的周星馳把《演員操守》當成寶貝珍藏,他鄭重其事地對心愛的女人說:“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現實中的馮侖看似“馮言馮語”,實則才思敏捷,一針見血。
從商人到思想者有一段距離,在走完這個距離之前,以思想者的高度衡量,再高大的商人也是小角色。而一本《操守》的持有或許能說明他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的決心和魄力。
那么,馮侖呢?
是 “小角色”還是“思想者”?
(資料來源:萬通網站,谷歌、百度、公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