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科建設示范性廉租屋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城市是福利分配房制度,直至1998年取消了此政策,住宅市場幾乎徹底市場化,只是城市化的過程,大量拆遷棚戶區,許多低收入的居民通過拆遷房安置,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矛盾并不突出。自進入2002年,各大城市棚戶區拆遷進入尾聲,如何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矛盾才凸顯。
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有400萬戶,如果擴大到低收入家庭,總共有近1000萬戶。要解決1000萬戶住房困難,“十一五”期間每年需要資金近500億元。數據顯示,1998年以來,全國累計用于廉租房建設的資金僅為70.8億元,缺口非常大。鑒此,廉租房建設寫入了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明中央政府為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重視。
廉租屋是各國以來解決城市低收入居住的通用政策,雖然做法上有德國模式、英國模式、香港模式的區別,但核心是:政府補貼解決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中國也不例外。北京24號文的核心精神就是“建立住房保障體系來,從制度上解決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
對市場化住宅市場來說,房價確實偏高,小型化是必然趨勢,就像香港、東京許多工業發達地區國家所經歷過的。但房價上升仍然保持高位的話,市場將出現結構性調整。
香港政府有個部門叫房屋署,專責公屋開發,解決低收入的住宅,資金來源政府財政撥款。政府來解決低收入住宅保障是目前大多數國家的通用作法。2006年,北京出臺“90/70”政策,希望嚴格控制戶型結構來平抑房價,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居住問題。但對低收入的家庭,還要靠政府對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的資金投入來解決。
萬科作為城市住宅開發商,第一,響應90/70政策,積極開發小戶型;第二,建立專項資金,進行解決低收入家庭住宅的課題研究,給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第三,建設示范性廉租屋(只能是示范性,無法規模開發),解決1000戶的廉租屋“萬匯樓”將于2008年6月交付使用;第四,萬科明確表態:只要政府引進萬科開發廉租屋項目,萬科將積極參與。
房地產行業形成壟斷了嗎?!
什么是寡頭壟斷?一般來說應具備兩個特征:一、少數企業占據了行業絕大多數份額,比如說,前三名占了50%以上;二、行業有進入壁壘,不能隨便進入,少數企業操縱著市場價格。這兩個特征應缺一不可。
一個行業如果沒有進入壁壘,即使集中度很高,也不是寡頭壟斷,比如手機行業,全球市場的前三位份額,早就超過了50%,但這個行業顯然不是寡頭壟斷的。
中國房地產行業現在是什么情況呢?首先,集中度還非常低,目前全國地產開發企業在3.5萬~4萬家,高峰時曾達五萬多家。對比一下2006年中國和美國的數據。2006年中國第一名是萬科,占有率只有1.25%,而美國第一名是4.9%;中國前五名加起來不超過4%,而美國是17%。
即使萬科在將來的市場份額一家超過了4%,也構不成行業的壟斷壁壘,因為只要有資金、土地資源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不像金融、電訊、能源,有個準入制,這也就是近兩年其他行業的企業紛紛進入房地產的原因。如此自由準入行業,是不容易出現寡頭壟斷的,企業更不可能獲得定價權,價格是在競爭中產生的,如果這個行業的收益率高了,其他行業的資金就一定會進來,加劇競爭,將利潤率降下來。
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不在壟斷,而在集中度不夠。
何解?首先是在過于分散的狀態下,購房者的權益事實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一個行業有幾萬家公司,很多公司就是項目公司,做完一個項目可能就消失了。房子是要住一輩子的,幾十年的時間里面,售后服務、維修問題需要開發商來負責任的。只有那些長期開發的、走品牌路線的公司,才能負得起這個責任,而這樣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
房地產上市公司,一般規模都比較大,而且逐漸都在走品牌路線。上市公司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透明度比較高,比較規范。因為你是上市公司,需要作信息披露,想不透明都不行。
(來源:王石博客)
詩意地棲居
10月29日,萬科借北京電影博物館舉行“萬科換標儀式暨新聞發布會”。
萬科新標志在2006年就確定了,只是審批程序等待至今。
喜歡新標志。四個旋轉“V”構成的方塊圖形很容易聯想中國傳統建筑的窗花,這樣萬科老標志的“V”和行業特征、尊重傳統文化都意在其中,且一目了然。
更喜歡伴隨新標志的口號語:讓建筑贊美生命!建筑是為了生命、為了人而存在的,安全結實經濟;建筑不僅是遮風雨之地,也應該是“詩意地棲居”;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延續,同自然和諧是理所當然的。對生命熱愛、敬畏,體現到讓建筑來表現這種熱愛和敬畏,那就是贊美生命!讓我們棲居的環境更美好!
萬科換標也是公司上規模、大發展的標志。
此時,不僅想到海德格爾的“詩意地棲居”,還想到希波克拉底誓言所體現的:感恩、職業道德、人道主義。
對待創造了建筑的相關者不應心存感恩之心嗎?相關者就是:客戶、股東、員工、合作伙伴、利益相關者和我們自己。
能力是一種責任。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