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藝思潮是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現象。在社會大變革的年代里,文藝思潮往往與各種社會思潮激蕩碰撞、交織互動、此消彼漲。文藝思潮受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制約,但它又有別于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分析文藝思潮的波瀾起伏、潮起潮落、發展流變,既可以從中洞察到文藝實踐的具體情況及其走向,還可以彌補文藝編年、斷代史研究之不足。為了推動對我國文藝思潮的分析研究,本刊開辟當代文藝思潮專欄,將用一年時間來討論文藝思潮問題。這期,我們先發表中國人民大學陸貴山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趙勇教授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梁鴻博士的三篇論述文藝思潮的文章,以饗讀者。希望這個新設的欄目能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愛,并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對導引文藝思潮、推動歷史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文藝學的理論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后現代主義從整體上作為西方后工業時代的社會文化思潮往往以反思現代性的面目出現,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那些壓抑人的,包括思想、制度和體制方面的弊端加以消解和顛覆,具有正義性和合理性。其中以德里達為代表的一些后現代主義者作為西方社會的文化精英和擁有社會良知的人文知識分子往往對他們所置身的那個社會的統治階級采取不合作的反叛的姿態,對非人化的現實進行揭露和批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左翼思想家是我們可以合作的盟友。他們富有批判精神的見解對我們深入洞察資本主義世界的隱秘提供了可資參照的有價值的思想資料。但是他們的這種批判不是具有改變現實的革命作用的實踐批判,而多半只是限于輿論呼吁,停留和徘徊在精神領域和語言層面。后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通過強調歷史的不穩定性和反思現代性抑制發展,強調消解和顛覆,可能有助于打破那些僵化的、過時的東西,啟發人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有利于消解和顛覆那些應當消解和顛覆的對象。但后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一味地宣揚消解信仰是值得研究的,當代中國最需要堅定信仰,以增強人民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后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顛覆真理和規律,當代中國卻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追求理論創新,遵從真理,按著“客觀規律辦事”,推動建設工業化強國的宏偉事業,加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等等。盡管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應當正視一些高度發達的地區和城市的后現代主義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同時也應當注重防止和克服現代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杜絕后現代主義所批判的非人化現象的重演,吸取這種社會文化思潮所提供的具有超前性和警示性的借鑒作用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正如美國一位著名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利查德·羅蒂所說的那樣,“后現代主義因其建設性的薄弱在美國并未占據主流地位,而中國卻將后現代主義奉為圭臬”。①從全局上說,這種社會文化思潮與當下的中國現實存在著巨大的時代反差和歷史錯位,從而失去了總體和主導意義上的合理性。
常言說“南方為橘,北方為桔”。如果說后現代主義落根于當代中國的現實還顯得水土不服,而前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中國來說則缺少生長的土壤和條件。開始具備雛形并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前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以“自然中心論”為依托,以前現代的自然經濟和田園牧歌式的宗法制的社會模式為范本,以訴訟和抨擊現代化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弊端,如對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和諧和關系的惡化為口實,宣揚一種自然文化主義和原始文化主義。這種社會文化思潮與主張回歸自然的后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合謀,反思乃至抵制全球范圍內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反思現代化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是需要的。反思的目的是為了調整向自然進軍的廣度、深度和速度,使社會和歷史朝著更加善待自然和更加合乎人性的方向健康發展,防止生態的惡化和人性的畸變,求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和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但反思的目的不是“因噎廢食”,而是為了從人民的福祉出發更加合理地促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不能因為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現象,便去反對現代化歷史過程本身。這種“棄水潑嬰”的態度是不可取的。這種原始文化主義的信奉者和倡導者們,把人類與自然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為了求得人和自然的“和合”,主張人與自然“渾為一體”的原始整體思維,曲解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反對所謂的“二元對立”,乃至質疑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化自然”的理論,消解和否定人的實踐活動對改變自然和創造世界的能動作用,甚而有人企圖排拒現代,面向古代,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復古主義和歷史倒退主義的精神意向。我們應當是一切世界文明,包括中世紀文化的繼承者。現代化過程應當是對歷史上一切先進的宜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延續、活化和發揚光大。歷史前進的腳步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倒退是沒有出路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達幾千年的中國宗法制的封建王朝已經日暮途窮。這個氣息奄奄的泱泱大國科技落后,國力孱弱,使中國人民遭遇了“百年憂患”和“世紀傷痛”,屢屢處于被動挨打的困境。慘烈的血的教訓使中國人民選擇了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走上了現代化的歷史道路,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這種宗法制的農經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專制體制已經趨于腐朽和沒落。我們應當愉快地與之相揖別?;蛟S在尚未被大工業生產所污染的地域還保留著一些令人陶醉的凈土和綠洲,少數殷實和富裕的人們還能過著寧靜、淡泊、悠閑、舒適和詳和的農村公社式的生活,但同樣也存在著或掩蓋著貧窮、落后、愚昧和專橫的另一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看起來怎樣祥和無害,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它們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②
如上所述,當代中國為了實現社會的現代化和歷史的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應當更加全面地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文學的現代性和社會的現代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要吸納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審美現代性對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現象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要為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歷史的健康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思想保證,特別是應當把實現歷史的現代化和實現人的現代化結合起來,通過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為加速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推動變革現實的偉大實踐,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接班人和生力軍。
二
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文化思潮,特別是新人本主義、新歷史主義和歷史消費主義所表達出來的人對歷史的態度以及對歷史的人的態度,都應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具體的科學分析。
新人本主義,從總體上說,是否定非人化的歷史和歷史的非人化。這種以非理性主義為基礎、為靈魂、為核心、為指向的人本主義的社會文化思潮產生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廣泛流行于兩次世界大戰前后。這段充滿銅臭和血腥的歷史是應當被詛咒的。由于受到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的捉弄和戰爭機器、工業機器的摧殘,人們面對財閥和軍閥所主宰的世界感到黑暗和冷酷。由于受到瘋魔般的物質力量和軍事力量的重壓,人們變得孱弱了。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向內部萎縮,變得極度個體化、主觀化和脆弱化。他們對這段充滿苦難的歷史的現實感受和文學體驗是“上帝死了,世界瘋了”、“生活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边€多少保留一點社會良知和同情心的人文知識分子站在底層人們一邊,對踐踏他們的非人化的歷史進行聲討、譴責和抨擊是正義的、合理的。人們可能無能力但卻有權力拒斥害人的歷史,選擇宜人的歷史。最能體現新人本主義思想傾向和價值訴求的一些現代主義的優秀的藝術家作為兩次世界大戰前后這段歷史的參與者、見證人和書寫者,表現和控訴了這段歷史的災難和罪惡,將永遠貯存在使人們每每感到巨痛的歷史記憶中,警示和祈盼這種蹂躪人的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然而,新人本主義對非人化的歷史的批判是有局限的。這種批判是軟弱無力的,既不能展示歷史發展的前景,也沒有揭示出造成非人化歷史的深刻的階級根源,更沒有看到和肯定改變這種非人化歷史的正義的強大的社會力量,從而表現出濃郁的歷史悲觀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色彩。事實上,不管法西斯主義多么猖獗,還是逃不脫全世界人民的懲罰。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對人的異化命運的描寫,令人感到酸楚,無疑是深刻的。如果人們都變成了被任意欺凌的像小甲蟲那樣的軟體動物,那將完全失去抗爭的意識和能力,失去歷史主體的地位和作用。這正是處于強勢的統治者所需要的。
新人本主義進入當代中國文壇之后,對文學怎樣才能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中外文化的同質性和異質性的交互作用,特別是橫向移植的授受雙方的思想價值體系的時空錯位,造成了正負交織的社會效果。這種情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關于人的主體性和歷史客體性的關系問題:首先,當代中國化的新人本主義特別推崇人的主體性,這對促進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被片面夸大和發展了的人的主體性又抑制和消解了人們對歷史客體性的體認,不利于“按客觀規律辦事”,不利于推動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其次,關于人的異化問題:隨著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異化現象的加劇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經濟已經高度發展了的大城市開始呈現出令人憂慮的趨勢:勞資關系十分緊張,實際上存在著超經濟剝削的事實,雇傭勞動者的生活境況堪憂,虐待童工的事件時有發生。由于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廣大農民尚沒有完全擺脫自然經濟的束縛,希望當上城市的農民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境況。即便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所有這些眾多的渴望享受工業文明的人們,還無法領受和品嘗“異化”的滋味。由于長期受封建主義傳統的思想影響,相對而言,當代中國的經濟領域中的“異化”問題要比政治領域中的“官本位”流弊所彌漫著的異化現象顯得輕微些,但如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隨著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加劇,將會越演越烈。再次,關于非理性主義問題:新人本主義的靈魂是非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對補充和完善人們的思想結構,反撥僵化的教條主義和過時的理性主義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但不應當在否定荒謬的理性的同時,把一切理性,特別是把正確的理性、真理、規律,都一股腦地反掉了。由于當代中國的歷史發展水平與高度發達的西方后工業社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化的新人本主義籠統地超前地反對啟蒙理性和科技理性顯得缺乏充分的歷史依據。當代中國為了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需要啟蒙理性和科技理性,對文化素質很低的幾億人來說,他們深切地感到不是受啟蒙理性的壓抑,而是因缺乏啟蒙理性受壓抑。歷史的教訓是不應當忘記的。百年來中國所慘遭的歷史悲劇都是由于國力的孱弱和科技的落后所使然。對科技理性還十分落后的當代中國來說,還談不上受科技理性的壓抑,而是因缺乏科技理性受壓抑。
新歷史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聯手,主觀隨意性地篡改和重塑歷史。新歷史主義的問世,是伴隨著當代西方學術界的“文化轉向”而出現的“歷史轉向”。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特征顯示出對所謂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新歷史主義還是一個沒有共同理論綱領的學術流派,可以說新歷史主義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公認的不確定的概念。新歷史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首先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海登·懷特通過賦予歷史一種想象的詩性結構,從而把歷史事實和對歷史事實的語言表述混為一談,越來越明顯地把歷史詩學化,認為歷史是一種語詞建構起來的文本,是一種“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是一種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的“話語”文本,從而把“史學”變成了“詩學”。西方文論的主流不再把文學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狹小圈子里,而一反過去對政治的厭惡,向歷史、政治、種族、性別和意識形態傾斜。文學研究的興趣開始從對文學的內部研究轉向對文學的外部研究,恢復和重新確立文學的歷史社會背景。
較之于形式主義而言,新歷史主義表現出很強的學理優勢。文學理論學科的森嚴壁壘開始被突破,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文學理論轉向和側重文化研究,更加關注意識形態、權力斗爭、民族問題、文化特性,從政治視角對被視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政治思想體系進行批判。新歷史主義通過批評運動激發、調動和利用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顛覆性,向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抗爭和挑戰,從語言層面,達到重寫歷史、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目的。新歷史主義打破了語言符號和形式結構的牢籠,克服文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非歷史化的傾向,重新探討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新歷史主義者隨意把文學性的概念加以泛化和強化,把“文學性”從狹義的“文學性”,包容和放大為歷史的“文學性”,使賦予文學性的歷史敘事變成了對歷史的文本重組,靠語言層面的虛構和想象發揮建構功能,實現歷史領域中的自我塑造。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象或隱喻關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征的歷史主義。這種歷史觀念籠統地厭惡和反對主流的正統的官方歷史,注重世俗的邊緣化的歷史;忽視確定的史實,強調對歷史的語言敘述;不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夸大歷史的不穩定性、偶然性和對歷史闡釋的主觀隨意性。在這種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文學創作,特別是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通過對對象的互文性描寫,多半以戲說和虛擬的方式,使消解、篡改和重塑歷史成為一種時尚。新歷史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相結合,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宣揚文學的解構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觀上有利于啟發人們從政治視域觀察歷史和現實,有助于培育大眾對不合理的思想和體制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意識。
歷史消費主義以金錢為本位、消費歷史和玩弄歷史。這種社會文化思潮遵循商業原則、游戲原則和快樂原則,把歷史當作商品加以消費。被商品化了的歷史,只考慮歷史的商品價值,注重追求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對滿足大眾的休閑和娛樂的需要程度,歷史材料只是作為背景和演繹故事的手段。歷史的真相、規范和尊嚴幾乎都被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欲望的釋放、宣泄所消解、所遮蔽了,甚至成為引發受眾的噱頭。誠然,確實有一些作品因大體上沒有完全脫盡歷史的影子,還多少表現出歷史的面貌,而具有一定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但相當多的創作和作品流露出脫離文學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片面地追求娛樂功能的傾向。這種為了攫取文化利潤、刺激消費心理和追求感官效果的精神產品,不惜對嚴肅的歷史采取把玩的態度。歷史題材的作家變成了歷史的玩家,同時培育著歷史的玩家。歷史是不能被隨意玩弄的,千萬不要在玩歷史的同時,把正確的歷史感、歷史觀以及大眾健康、高雅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都統統玩掉了。歷史消費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和泛文化主義、純審美主義都是通過大眾文化相互涌動的。文化主義從文化視域研究歷史,開拓了歷史研究的新思路。以英國威廉斯為代表的對歷史的文化主義研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成果。同時,文化主義和文化研究刺激了大眾文化的發展,使大眾享受前所未有的文化權力,對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文化需要,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廣闊的領域與空間。然而,從現狀和發展趨勢看,文化主義和文化研究被不適度地泛化了。這種泛文化主義把人類所擁有的一切都說成是大文化意義上的泛文化。這種泛文化主義對歷史的解讀表現為斷定不是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決定歷史的發展,而是文化決定歷史的發展,從而混淆和抹煞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界限,表現出歷史的文化決定論傾向。其次,主觀隨意性地用創作主體對歷史的審美體驗消解史實,溶解歷史的人物、事件和過程,把文學對歷史的展示完全變成一種文化詩學,存在著值得研究的正面和負面相糾纏的復雜性。再次,通過倡導大眾文化與新人本主義、新歷史主義、歷史消費主義和純審美主義相策應,形成一種重構主觀化歷史的“合力”和“共同體”。泛文化主義所推崇的大眾文化存在著一個疏導和提升的問題,應當防止大眾文化通過對歷史的趣味化改寫,降低大眾的文化思想素質,麻痹和消解人們對現實的變革意識和歷史首創精神。有一些滲透著精英意識和大眾文化精神的新審美主義、俗審美主義和純審美主義,或拒絕表現自我以外的歷史的豐功偉績,或置表現歷史于不顧,只強調釋放個體的欲望。這些觀點都不利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不利于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三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③這一論述說明了歷史和歷史科學的重要性。一切都可以歸結為歷史。歷史科學的出發點是真實存著的歷史材料。史實具有第一性和第一位的重要性。對史實的敘述應當是基于和忠于史實,不論是口頭的,還是文字的,不論是史書、史論,還是史劇。史實具有決定性的權威。一經有新的文物發現,所有相關的和對應的文字史立刻和必然會重新改寫。
至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仍然是最科學的歷史理論。歷史學家對歷史理論的認同和解釋可能產生誤讀。本來是好的“經”不能因為被某些和尚念歪了,便不是“經”了。只有對歷史的僵化教條的解析,沒有僵化教條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仍然是最好的“經”,仍然是最有先進性和生命力的歷史理論。特別是恩格斯晚年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有新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歷史規律、歷史結構、歷史條件、歷史范圍、歷史過程對事物的解釋的有效性,同時注重時間、空間、態勢、關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的制衡作用,并決定當代中國歷史結構和國情定位以及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認同。歷史唯物主義主張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歷史決定作用,追尋和洞察解釋社會文化和一切精神現象的“根源的根源”。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和卡爾·波普爾的《歷史主義的貧困》中所宣揚的“反歷史決定論”,實際上按著他們的愿望制造了一個他們想要打倒的假想敵,然后加以批判。他們的觀念雖然對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具有某些方面的啟示,但從整體上說是不正確的。
我們既要承接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又要創新,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只有堅持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堅持。應當擯棄那些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觀念,諸如歷史多元主義、歷史相對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理論、線型的、窄面的和邊緣化的歷史觀念、道德化的歷史觀念、向后看的歷史觀念、游戲化和消費主義的歷史觀念等等。同時汲取人本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合理內核,更加全面地解決和闡釋人與歷史的辯證關系。人是歷史的人,歷史是人的歷史。應當把對人學的歷史研究和對歷史的人學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對歷史進行人學研究時,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史學。在對人學進行史學研究時,更加有意識地把“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融入人學,實現人學與史學的和諧統一。新人本主義的歷史觀念啟示我們應當充分肯定人的歷史地位和重視人的歷史命運,拒絕那種非人化的歷史。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用先進思想組織起來的處于自覺狀態的群體的實踐力量,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特別強調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歷史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重視個別的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新歷史主義的歷史觀念啟示我們不要把歷史的內涵與外延只局限于正統的官方的主流的歷史范圍,從廣度和深度的結合上對歷史內涵進行拓展與開掘,加以充實與創新。這樣必須解決一些復雜的帶有兩面性的理論問題,諸如正史與野史、大歷史與小歷史、對歷史的宏大敘事與微小敘事、歷史的決定因素與中介因素、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歷史的中心與邊緣、歷史的單一性與復雜性、歷史的同質性與異質性、歷史的主導性與多樣性、歷史的正面因素與反面因素的辯證關系。
西方現當代各式各樣的人學理論和歷史理論不能正確解釋人與歷史的復雜的辯證關系。由于戰爭、資本、物質、科技、權力的無比強大的外部力量對人的壓抑,這些史學理論多半表現出敬畏歷史、躲避歷史、逃逸歷史、放逐歷史,或詛咒歷史、厭惡歷史,或對歷史前途感到迷茫和恐懼。這些人學理論也多半表現出極端的個體化、主體化、內向化、生理化、軟弱化和幻想化的傾向,表現出非理性主義的不能自立和自助的狀態,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前途,也不能掌握歷史的命運;或者建構一個虛假的精神家園,使自己被壓抑的受傷的靈魂得到安頓、慰藉和憩息,諸如:空想社會主義、各種理想國、世外桃源、溫柔之鄉、審美烏托邦、文化批判、文本解構、語言詞句革命、充滿浪漫情懷的詩學幻想……。所有這些史學理論和人學理論都沒有從實際上也不可能深刻揭示出人與歷史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的隱秘。歷史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表現為歷史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人們之間的關系,即表現為占有壓迫性的資本、財產、物質、科技、信息、權力的人們對另外一些沒有掌握這些東西的弱勢群體的支配關系。物與物的關系掩蓋著、表現著、還原為或轉化為人與人的關系,成為通過歷史和歷史地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歷史不好,壓抑人時,人們企圖改變歷史,即改變上述那些物質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和分配關系;歷史好,可以給人帶來與歷史進步相適應的自由、幸福和解放時,人們應當跟著歷史老人的腳步走。宜人的歷史是可親的和溫暖的。
四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對解析一切文藝現象,特別是文藝思潮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發現了關于社會歷史結構的理論,認為文學藝術屬于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盡管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形式飄浮在精神領域的上空,但歸根結底是被一定的社會歷史結構所決定和制約著的。因此,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出發,考察文藝創作和文藝思潮的社會歷史的根源、本質、價值和功能。恩格斯把“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作為評介作家作品的“最高的標準”,④其中的美學觀點表明對文學的審美特性的尊重,而史學觀點即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都是“從一定的歷史潮流中吸取來的”。馬克思主張文藝創作應當更加“莎士比亞化”,努力表現“歷史的必然要求”。恩格斯要求通過“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展示“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⑤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轉折。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闡釋文學現象的思想傳統。他們富有創造性地解決了文藝表現人與歷史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主張文藝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要求文藝應當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他們倡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文藝,鼓勵作家通過典型化的藝術描寫,使人們驚醒和感奮起來,改變自己的環境。他們認為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是文藝創作的源泉,號召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投身到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去建功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關系到作家的藝術生命和社會主義的藝術道路。
任何時代的作家作品,實際上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恩格斯指出:“歌德在德國文學中的出現是由這個歷史結構(指德國——引者)安排好了的”。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巴爾扎克、歌德、歐仁·蘇和托爾斯泰等作家的世界觀和創作的矛盾所進行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令人信服地闡明了這些作家和他們反映在作品中的矛盾都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結構中的差異和沖突相互激蕩的產物,是新興的市民階級與貴族階級和農民階級不同思想相互較量的結果。特別鐘愛現實主義藝術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從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家,十分重視現實主義藝術的社會歷史作用,非常強調現實主義藝術應當表現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評價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這兩位歷史“書記官”的歷史功績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贊美。這兩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盡管都出身于貴族,選擇了不同的政治歸屬,但都背叛了自己的已經不配有更好命運的腐朽沒落的階級,全面地展示了市民社會取代宗法制農業社會的歷史過程。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通過富有時代感的藝術描寫,表現了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經濟關系的變化、階級關系的更替和文化思想結構的重塑,從而反映了從封建農奴制向市民共和制過渡的社會轉型和歷史變革。
非歷史化的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籠統地否定歷史是錯誤的,但批判非人化的歷史卻是正當的和正義的。必須指明的是,對非人化的歷史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很不相同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多半只局限于輿論的、語言的、文本的、文化的,主要訴諸于或停留在精神層面的批判,這種批判是需要的,也是有作用的,但并不意味著對人類歷史和人的現實的生態和命運會發生什么實質性的改變。為了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促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和實踐的權威。馬克思主義認為,“否認純理論領域內的解放”是“世俗社會主義第一個原理”,⑦“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sup>⑧一切批判,都不能取代對世界的具有物質力量的實踐批判,因此需要培養和依靠掌握實踐理性和“具有實踐力量的人”。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維護和推動歷史發展的立場上,對各式各樣的有礙于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文化思潮所宣揚的歷史觀念,諸如唯心主義思辨哲學通過宣揚自我意識和絕對理念所表現出來的錯誤的歷史觀念、封建主義和封建社會主義所宣揚的滯后的倒退的歷史觀念、空想社會主義文化思潮所宣揚的超前的虛幻的歷史觀念和教條主義的社會文化思潮所宣揚的各種時空錯位的歷史觀念,都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解析。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文藝思潮,對推動歷史發展,表現歷史轉折,弘揚歷史精神和時代精神,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啟示。
①參看《禮會科學報》2004年7月27日。
②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5、5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⑧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61、557——558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4頁,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⑦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1、152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