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在風中回蕩/夜空有無數星光/坎坷的道路承載著我們的理想堅實地伸向遠方/送你一份吉利無論你在哪里/這是我對你永遠的祝福/因為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我們心心相印用智慧開道/我們走四方用真理護航/流動的歲月鑲嵌著我們的希望/灑滿金色的陽光……
——李書福 《力量》
10年前,李書福提出要生產小轎車,找到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不要說讓人家支持他的想法,就連請大家不要笑話都很難做到。但是李書福沒有放棄他的追求,購買了很多樣車和書籍資料,也走訪了許多轎車廠,他以微笑面對著冷笑。
7年前,李書福動手試制樣車,請來了幾位工程技術人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使得第一輛吉利汽車于1998年8月8日在浙江臨海下線。
2001年,吉利得到國家正式批準,開始大規模投資,進入轎車領域,從事獨立自主品牌轎車的開發。
2003年,吉利集團實現了年產銷轎車8萬多輛的業績。
吉利集團提供的的《思想交流》一書,發現李書福有這樣的表述:“從創辦照相館到汽車公司,中間經歷了許多曲折,經歷了不同的產業路徑,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成敗滋味。”
一個開過照相館的人,面對他人的鏡頭的時候,一定會產生某種心理上習慣性的不安逸。這種不安逸不一定是怕被人看透,而是更多擔心人家看不明白。有人認為像李書福這樣生產汽車是很難成功的,品質也不見得能夠保證。十幾年來,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著汽車的研究。他覺得生產技術、設備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關鍵是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對其形成了一種無形的阻力。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吉利的汽車銷售從一年的幾百輛到幾千輛到幾萬輛再到幾十萬輛還在不斷增加,這說明了什么呢?李書福講,這說明了吉利的質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困難?從根本上講,因為很多人還沒有想明白世界上大的汽車生產廠家幾乎都是民營企業這個道理。寶馬是個體戶,而且是家族企業。通用、福特、奔馳、豐田、本田都是私營企業。問題是,那些企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已經形成了規模做出了品牌并且有了知名度還贏得了認同,而吉利卻需要一個被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是多少?
“如果我們年銷量超過100萬輛的時候,大家就能認可我們了。”李書福很自信,但僅僅是量的問題嗎?
量很能說明問題,但質的方面,吉利也需要一些有代表的車型,比如現在的“美人豹”,多推出一些具有代表的車型有助于人們改變對吉利的看法。
“美人豹”十分搶眼,“兩會”期間,李書福就開著一輛“美人豹”跑車在京城招搖過市而引人注目他自己也引以為榮。但作為跑車,還有一個速度問題,因為“美人豹”的速度與一般意義上的跑車速度還有差距。解決“美人豹”的速度,似乎還牽扯到李書福個人汽車工業夢想的實現的速度問題。
吉利的企業標識具有國際化水準,據說這是大家爭論的結果。去年年中工作會上李書福說,吉利成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成功的戰略,二是有與眾不同的管理體系。
吉利提出了一個口號:凝聚一股力量,提煉一種精神,完成一個使命。吉利的團隊組合是開放式的,來自世界各地。李書福自豪的是:這樣的團隊的思維方式和其他公司是很不一樣的,全國沒有一個汽車公司可以和吉利的團隊相比。
吉利請來了曾經為毛主席造汽車的人,也請來了原上海大眾桑塔納的總經理。吉利研究院院長是原韓國汽車工業學會會長,負責研發變速箱的是原國務院自動變速箱課題組組長,發動機方面的專家也是享受國務院特別津貼的。還有一部分黨政部門的官員,現在也加入了吉利這個團隊。
吉利凝聚起這支隊伍,除了李書福的個人魅力、大家的共同理想之外,還需要一些實際的東西,比如金錢。吉利這個地方不同的人薪水不同,前提是在吉利工作要比在其他地方工作薪水要多一些。李書福得意于留住人才他有一套辦法,在現今的環境下,沒有錢激勵不行,因為離開錢沒人能夠生活。但只有錢也不行,這是相輔相成的。
吉利沒有企業文化的提法,而是叫文化的總導向。一共十六個字:遵紀守法、內方外圓、有效溝通、創新無限。
李書福說:“我不是最優秀的人。”
在某一年的北京國際車展期間,李書福走進了央視的《新聞會客廳》。他抱怨車展“崇洋媚外”;他覺得展廳擁擠嘈雜缺乏美感;他透露豪華洋車諸多暴利;他不喜歡中國人扭曲的消費觀。他覺得我是農民我怕誰,大不了你罵我土得掉渣。他在一片哄聲中起家,他不顧嘲諷打天下;他飽嘗“洋公司”找的麻煩;他定義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品牌;他樂觀地看待民族汽車的前景;他以民營企業的小肩膀扛起民族汽車品牌的大旗。他說:中國人要愛中國,吉利人要愛吉利。
吉利從現在的基礎走到一個世界的知名品牌,李書福希望能看得見那一天。因為他現在正為他能看見那一天而奮斗。如果吉利進入世界主流汽車品牌而他看不見,那么,他現在前進的動力也會少了許多。
與世界知名品牌相比,吉利在觀念上并沒有多大差距,大家都是為了取得用戶的信任、市場的認可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創新改革。但在其他方面的差距就大了,比如吉利整體實力還很薄弱,吉利的開發能力、人才、資本都還處于低水平的階段。雖然在吉利的旗幟下已經聚集了眾多優秀的人物,但是怎樣把這些人才以最優的方式組合起來,降低內耗,使他們彼此間配合默契還是需要吉利努力提高的地方。此外,吉利的管理水平,吉利的信息溝通能力,吉利的流程與人家相比都還有值得改進之處。所以,吉利要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來優化自己的組織。
不時地有人來找李書福,要與他談合資的問題。但卻沒有人說要吃掉他,李書福稱他自己不好吃。李書福的理解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整體水平還很有限。人家如果來吃我們這樣的企業,還不如自己辦個企業,所以,沒有必要吃我們。
李書福對吉利的團隊的要求是: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對汽車事業有熱情,對吉利和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有不懈的拼搏精神。在這個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形式,科學的職務分工,一直是吉利在努力嘗試的事情。
世界每天都在變,一個企業要根據市場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步伐。比如目前的宏觀調控,吉利也只能是努力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和發展。
一些企業的庫存在增長,但吉利的庫存卻出現負增長。其實,吉利應對市場沒有什么特殊的辦法,賣不出去的東西他們就不做了,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道理就這么簡單。
李書福的頭顱長得挺大,眼睛也總是瞇著看人,有點兒像年畫上的吉祥娃娃。“書福”和“吉利”都是讓人聽著挺得勁兒的名字,但李書福心中卻總是有不舒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