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編織10多年的中國石化霸主大夢,或許即將圓夢。臺塑集團“大乙烯計劃”近日再度引人注目。
布局
一本關于臺塑集團的書將在北京盛大發行并可能牽涉到大陸高官出席,外界預料,此書既是送給王永慶90大壽的賀禮,也可能是啟動臺塑寧波大乙烯建廠計劃的信號彈。
1990年,王永慶就打算在大陸建設一個規模與“六輕”(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相似的系列項目,但是由于種種限制始終未能如愿。
石化是臺塑的核心產業,也是臺塑大陸投資的重點。在海滄計劃失敗之后,臺塑先后在寧波成立了多家公司,主要涉及的項目包括聚氯乙烯、丙烯酸酯廠、聚丙烯廠等。
早在2001年,臺塑旗下臺灣化學纖維公司(FCFC)的ABS項目就落戶寧波梅山石化工業園;2003年9月,王永慶專程考察寧波,敲定一期12個項目;2004年6月,王永慶提出“大乙烯計劃”,包括1000萬噸煉油廠、120萬噸乙烯裂解廠、60萬噸丙烯廠、16.7萬噸丁二烯廠以及芳香烴系列,總投資額高達百億美元。
臺塑的10余個子項目先后建成投產。浙江省官員表示,臺塑寧波一期項目進展“非常順利”,目前已經完成總投資接近20億美元。隨著臺塑集團各子公司前進大陸,臺塑關系企業總管理處也正式在寧波掛牌運作。
此外,臺塑還在當地擁有多個發電廠和多個碼頭。
“大乙烯計劃”是臺塑寧波的二期項目,也將建在浙江北侖港內的寧波工業園區。
由于全案包含了30個投資項目,這些項目的投資都超過一億美元,依法須提交國務院批準,如果一一提出,審批手續過于繁瑣。因此,王永慶大膽將其包裹為一個完整的“大乙烯計劃”。
“大乙烯計劃”由臺塑集團負責上游輕油裂解(煉油)的臺塑石化牽頭,帶著中下游石化原料的臺塑、臺化及南亞一同投入。
根據官方統計,臺資企業20年來投資大陸的凈流入金額為400億美元,臺塑“大乙烯計劃”達到近1/4份額,該項目一旦獲得國務院審核通過,將是大陸迄今最大的臺資項目。等于在寧波打造另一個臺塑六輕,規模是臺塑“六輕”的一半。
臺塑寧波人士透露,“全部計劃完成之后,臺塑每年獲利將達到人民幣500億元,上稅金額就有人民幣6億元,年獲利相當于臺塑集團去年營收的1/5。”
但由于環保審批和臺灣當局的政策限制,“大乙烯計劃”遲遲沒有成形。
一段時間以來,在王永慶親自督軍下,大乙烯計劃由臺塑副總裁林健男整合,坐鎮臺北;而負責在北京、臺北二地穿針引線的,則是王永慶的女婿、臺塑集團大陸首席代表李宗昌;寧波方面,則由寧波臺塑總經理張復寧負責,重兵部署300名臺塑、臺化及南亞的工程與技術大將,在當地成“寧波管理部”以及發包中心,隨時備戰。
寧波市政府也特別成立“臺塑辦公室”,配置10多名專員,專為臺塑投資提供全套客戶解決方案。此外,臺塑寧波大乙烯項目已列入寧波市“十一五”規劃。國務院也已經通過最新的國家乙烯、煉油專案規劃。
王永慶醞釀10多年的“大乙烯計劃”是否即將夢圓?
破局
據知情人士透露,臺塑項目正逐步按計劃在審批,經過多次接觸和談判后,臺塑集團的大乙烯、煉油廠計劃已與大陸方面達成初步共識。
目前,臺塑大乙烯項目年內獲批上馬已基本沒有懸念,其中年產120萬噸乙烯裂解廠確定為臺塑獨資,而1000萬噸煉油廠將在臺塑控股的前提下,由國家發改委做“婆家”,從中石油、中石化中選擇一個合資伙伴。作為“談判籌碼”,大陸還將批準臺塑企業在寧波興建一座長庚醫院,預計投資6000萬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煉油廠要合資,是擔心會對大陸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王永慶一開始甚至想建2800萬噸的煉油廠,臺塑有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此外,臺塑項目所需的1000多公頃土地已基本敲定,之前曾被專家評審提過不少意見的“環境評估報告”也已經經過整改,再次上報到國家環保總局。

去年12月初,臺塑北侖港專用碼頭交工驗收,現已投入試運行。臺塑(寧波)有限公司人士表示,未來一旦兩岸直航,臺塑就可實現麥寮港與北侖港對接,以更低的成本運輸兩岸石化原料與產品,從而形成一個跨海峽兩岸的完整石化工業供應體系。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訪問臺灣,透露,中國將“有選擇地”開放幾個新設煉油廠,他對新設煉油廠提出兩項政策條件,包括技術和管理水平要夠,且須有原料來源。他表示,臺塑“大乙烯計劃”具有比較優勢,可能年內獲準動工興建。張曉強解釋,挑選外資登陸設立煉油廠,擁有資金已不是考量的重點。張曉強是歷來訪臺的最高層級中國官員,其在臺灣的言論無疑代表了中國政府的意見。
也就是同時,一部記錄臺塑成長歷程的專著在將在兩岸出版發行,該書披露了很多不被外界所知的秘聞。此刻秘聞曝光,引發兩岸的高度重視和猜想。
該書作者、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教授黃德海博士證實,臺灣版書名為《王永慶的管理世界——經營之神打造臺塑石化王國》,在今年1月,王永慶90大壽生日前期在臺灣出版。簡體版書名為《篳路藍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產業王國之路》,近期將在中國內地出版,“新書發布會將有領導出席”。
值得重視的是,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朱麗蘭、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以及王永慶的兩個女兒王瑞華、王瑞瑜擔任本書的主編。中國政府高層官員和王永慶女兒共同主編,顯示出此書的權威及分量與眾不同。
落子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寧波化工業內人士介紹,臺塑這樣大的一個項目,將來可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周邊中小企業的發展。
對于臺塑為何要落后寧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寧波化工業內人士介紹,化工企業選址通常會考慮市場、運輸、原材料、下游企業等方面。臺塑之所以選擇在寧波投資,事先肯定是做了市場調查,發現當地市場存在真空狀態,特別是當地有下游企業,用乙烯做原料生產他們的產品。
寧波是中國石化重鎮,寧波市石化工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寧波臨港工業中產值比重最大的產業,全市規模以上石化企業共243家,已形成以石油加工、高分子合成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行業為主的石化工業體系,并已基本形成以寧波石化工業區、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區域的石化基地。寧波港是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建有國內最大的原油泊位和液體化工專用碼頭。經國家發展與計劃委員會批準,中石化投資建設以寧波為樞紐的進口原油輸油管網,在寧波和舟山分別建設兩個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形成連接浙江鎮海、上海金山和江蘇揚子石化的輸油管網。國家和中石化集團均在寧波建立原油儲備基地。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寧波化工業內人士介紹說,產業鏈條是這樣的,乙烯可以用來生產聚乙烯、聚丙烯,進而可以生產苯乙烯,繼而生產涂料、橡膠、醫藥中間體等等。浙江類似的中小企業有很多,有“胃口”吃掉他們的產品。“乙烯只是一種初級原料,本身是沒有什么用的,下游衍生企業生產出更多的實用產品。”該人士解釋。
爭子
石化企業投資的污染問題,也是臺塑“大乙烯計劃”投資最被關注的問題。
由于臺灣地區民眾的環保意識很強,發起過多次環保運動,特別是直接針對臺塑曠日持久的反“六輕”運動,規模浩大,且政治力量也介入其中,使得臺塑對于環保問題非常敏感和重視。
寧波環保局建設項目管理處一位處長也曾公開表示,類似的項目一般環保投入占總投資的5%至10%,臺塑在環保方面的投資已經達到總投資額的20%左右。

據了解,歷時2年的臺塑大乙烯項目環評報告上報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并正式受理。本項目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負責,寧波環境科學研究院及中石化上海環境保護技術中心、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貴州環科院等八家國家甲級環境評價單位參加。環評報告共16冊,分總報告及13個專題報告,重點評價了工程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可靠性、防范環境風險的措施的完備性;預測評價了項目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附近海域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寧波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了區域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專題報告、在建項目回顧性評價專題報告、碼頭工程分析專題報告、公眾參與專題報告及總報告部分章節的編制。
臺塑投資的環保問題也引起一直積極支持臺塑的寧波市政府內部的討論,2006年8月8日,北侖區某政府部門文件稱,該區在區域規劃和工業布局的過程中,長期以來缺少一個科學、合理、有效和統攬全局性的長久的規劃方案:“尤其是建龍和臺塑等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等外界環境要素影響相當明顯的鋼鐵和化工項目,其所帶來的有形和無形的環境負效應在今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漸顯現。”
但業界普遍認為,環保問題并不是關鍵問題,經過整改臺塑完全可以達到要求。“大乙烯計劃”主要還是卡在臺灣當局不放行,早在好幾年前,臺塑就持續向臺灣陸委會等單位溝通,但都未獲批準。
收官
臺塑投資中國內地,是有著痛苦的經歷的。
臺塑集團多年前曾計劃到福建省的海滄投資建立煉油及輕油裂解石化基地,但最終由于臺灣當局的相關限制未能成行。
20年前,王永慶就希望臺塑集團能由石化產業的中游,延展到產業上游(輕油、煉油)。建造一座石化產業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專區。這個垂直整合的初步構想,在臺灣推動時,卻因為環保問題,多年未能實現。于是,臺塑幕僚開始著手研究大陸市場的可能。輕油裂解出的乙烯產量多寡,一直被視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當時,中國內地的乙烯年產量僅100多萬噸,不到美國市場的1/10,也遠低于日本的700萬噸,是一個處女地市場。
1987年,王永慶就派人由美國轉赴大陸考察,從深圳、寧波、廈門、甚至海南島,完成一份詳細的評估計劃。王永慶在1989年11月30日首次踏上大陸,并密訪當時中國最高領導層。王永慶表達臺塑有意投入70億美元,興建煉油與石化廠體系,還有電廠、船隊與醫院等建設。為凸顯王永慶登陸投資的意義,大陸把王永慶擬在海滄投資的石化項目先是命名為“1130工程”,這是王永慶首訪大陸的時間,1990年1月11日,王永慶再次飛抵北京,拉開了臺塑投資大陸的序幕,該工程從此后改名為“901工程”。王永慶實地考察海滄,談判購并的價格。
之后半年,王永慶三度赴大陸海滄,向中國政府具體提出11項要求,于此進入細節談判階段,包括自設銀行、電廠、港口與特區管理等問題。很多項目都是當時中國未曾開放給外資企業的營業范圍。
中國政府也開始研究相關法令,為臺塑集團量身定做各種優惠政策,11項要求全部過關。據透露,為順利推動海滄計劃,中國政府將本來考慮在大陸各省設置的14個輕油裂解廠計劃項目停掉,甚至已經動用部隊開始在海滄整地,最后還破例核準王永慶臨時提出的產品由百分百外銷轉為百分百內銷的要求。這等于要把未來大陸市場發展空間給臺塑,這是破天荒的優惠。
黃德海在他的新書中首次完整地記述了海滄之變的全過程。這也引發了臺灣媒體的關注。黃德海在書中完整披露,時任臺灣“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給臺塑下達3點指示,揚言如果王永慶與大陸簽署有關“海滄計劃”的協議,那么“行政院”(一)責令有關部門停止臺塑集團三家母公司(臺塑、南亞與臺化)的股票交易;(二)是責令相關銀行凍結臺塑集團的資金往來;(三)是限制臺塑高層人員出境。“此三條處置意見當中任何一條都足以置臺塑集團于死地”。
書中指出,為了顧及臺灣方面的過激反應,為了臺塑的未來發展,更為了對幾萬名股東負責,王永慶在無奈之下,只得在征得大陸方面諒解后,決定暫緩簽約,轟動一時的“海滄計劃”就此宣告夭折。臺塑集團因而轉移陣地在臺灣投資六輕計劃。
但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塑及當時在任的部分臺灣當局相關人士對此段歷史均含糊其辭,沒有公開承認或者否認。
隨后,原本在中國內地布局腳步落后臺塑超過10年的英國石油、殼牌、艾克森·美孚、德國巴斯夫,都已成功取得上游的特許執照,并陸續投產,王永慶卻被擋在門外。
而此次,如果臺塑寧波廠區,能取得特許執照,重拾當年王永慶未竟的海滄計劃,臺塑集團將取得與亞太最大、中國內地最大企業的中石化平起平坐的機會,也將一舉擠進全球前10大乙烯廠。
“大乙烯計劃”寄托著臺塑意在搶占大陸石化市場商業先機的夢想。可以預見,設立在北侖的臺塑石化工程將對寧波乃至浙江的經濟發展格局起到重大影響。
王永慶
現職:臺塑集團董事長
生日:1917年1月18 日
學歷:國小畢業
經歷:1954年創辦臺塑,4年后成立南亞;1965年成立臺化,跨入紡織業;1990年提出廈門海滄計劃,赴大陸投資;1991年興建麥寮六輕,來年成立臺塑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