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擔憂中負重前行,又總想在煩惱中試圖終結希望。國外資本巨頭不是“仁慈”的救世主,他們四處撒播著美金和歐元的“甜棗”,決不是要來為中國人民謀福利,而是為賺取更多利潤!
強行并購風波驟起
百度一下“宗慶后”,用時0.001秒找到相關網頁約500000篇,用時0.038秒找到相關新聞約10800篇,宗慶后作為中國飲料業的翹楚、常青樹和娃哈哈品牌的締造者,在2006年年末即流露出與法國達能合作的諸多不盡如人意,雙方為此攪起了內心壓抑已久的波瀾。
今年兩會期間,宗慶后《關于立法限制外資通過并購壟斷我國各個行業維護經濟安全的提案》無疑拉開了與達能公開叫板的序幕,這也是自今年3月底延續到今天,娃哈哈與達能之間的合作分歧不斷升級的“導火索”之一。宗慶后稱,法國達能最近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并購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令娃哈哈不可忍受。
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就“低價強購”一事公開決裂引起了輿論的空前關注。一向低調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甚至開始高調亮相,祭起民族產業的大旗訴諸輿論,企圖解除與達能的“十年合資”之約,不管其背后蘊含的真實動機是什么,但這樁早先被雙方認為是“模范婚姻”的合資鬧到今天幾乎撕破臉的地步,在外資并購盛行中國產業界的當下,確實值得全社會為之深思。
外資從來不是“仁慈”的救世主
近年來,很多外資并購目標直指國內各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并控股這些龍頭、骨干企業,可以說這些外資利用其控股地位,說撤就撤,直接威脅到相關產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讓宗慶后們煩惱的是,外資并購直接威脅到了我們民族品牌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并購了這些知名品牌或商標后,或將其打入冷宮,造成許多民族品牌因此消失;或限制其生產和發展,使這些民族品牌日漸萎縮,失去活力。
如飲料行業中娃哈哈的39家企業、樂百氏98%的股權、深圳益力礦泉水公司54.2%的股權、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的股權、匯源果汁22.18%的股權,另有奶品企業中蒙牛49%的股權、光明乳業20.01%的股權,都被法國達能收購。其中樂百氏品牌現在基本上已退出市場——這就是資本強權的殘酷市場現實。
我們都在呼吁控制外資惡意并購、防止行業壟斷,而實際上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很早就開始外資并購審查和反壟斷立法,以此來防止外資通過并購控制國內行業、實施壟斷進而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我們也看到,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開拓和發展中,同樣遭遇到這些反壟斷和限制外資并購法律的直接影響,如聯想、中海油等在開拓海外市場進行跨國并購時,都遭到了被并購企業所在地國家反壟斷機構的嚴格審查。因此,我們通過立法對外資惡意并購和壟斷進行審查,既符合國際潮流,更是在對外交往中對等原則的體現,也是保障經濟安全、扶持國內企業的有效法律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限制外資并購算是中國企業強大的一個理由。但反過來想,我們為什么當初、現在還要拱手相讓甚至盲目崇拜外資的魔力呢?想當初不也是在利益、合作的前提下以契約的條款形式明確了合資的前景嗎?難道僅僅是“不平等條約”這么簡單?還是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一個開放的市場對于企業是殘酷的,既充滿機會與誘惑,又面臨企業權杖易位,失去控制。而娃哈哈們深陷合資被動局面,早已不是孤家寡人之事,內資企業屢陷合資痛苦的泥沼,到底是企業還是市場的原因,還是缺少對外來資本逐利目的應有的警惕,抑或根本就缺乏必要的立法和市場監控機制……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反思與檢討的根本。
我們總在擔憂中負重前行,又總想在煩惱中試圖終結希望。我從來就不認為國外資本巨頭是多么“仁慈”的“救世主”,他們四處撒播著美金和歐元的“甜棗”,決不是要來為中國人民謀福利,人家是要賺取更多利潤。
在中國龐大且充滿消費潛力的市場,外資也決不會試圖或努力去培養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我們想一想,看一看,“揚子”、“香雪海”、“紅梅”、“熊貓”、“活力28”、“天府可樂”、“北冰洋”、“美加凈”……這些曾經顯赫的民族品牌,不知大家還能記起多少?盲目的外資妖魔化情結,會不會讓蒙牛、光明也成為下一個樂百氏?
宗慶后危險的商業邏輯
宗慶后說,不懂什么叫資本運作,所以現在變成一個大問題。
如果說每一個人能夠什么都懂的話,我們就不至于經常進入別人設立的商業陷阱與圈套了,也就沒有欺騙與被欺騙的說法了。可惜的是,包括宗慶后等在內的企業家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終結“個人英雄主義”是多么迫在眉睫。
宗慶后認為,你39家企業控股,我們讓你去管理,如果管理虧損,我們可以終止合作,商標又回來了。因為十年來他們沒有參與管理,參與經營,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來接手管理。我們還有忠誠的員工隊伍,忠誠的經銷商隊伍。
我不知道在媒體面前經驗豐富的宗總何以說出此話?從這些話我們可以借此探尋到中國企業存在的一些通病。做企業不能賭氣,我們需要遵守游戲規則。在一個逐漸公開、透明的信息化市場經濟時代,沒有什么能可以永遠控制住,尤其是你面對媒體的承諾言論。一個企業家必須要有公眾形象管理的意識和手段,否則,就意味著你就要遠離媒體。更何況這些白紙黑字或者存儲在公眾服務器里的言辭往往會成為對手以此訴訟的證詞呢,而且因此在你的合作伙伴面前丟失了誠信與尊嚴。
宗慶后坦言,達能以我們原合資合同中我方承諾不生產經營與合資公司競爭的產品,及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中,我方可以在其他產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標,但必須得到合資公司董事會同意才可為由,通過法國政府向我國各級政府告狀,期望通過中國政府對我們施加壓力,迫使我們就范,讓其并購。宗慶后稱這是達能的“強迫行為”。
我們再換位思考,在企業控制權和資本面前如果大家可以隨意“撕毀”市場最基本的契約,那我們就沒有更高明的解決之道嗎?合同是雙方自愿簽訂的,這是市場的游戲規則。娃哈哈需要的不是告狀、賭氣,而是清醒與理智。
宗慶后強調,達能老是用威脅、恫嚇的口氣跟我們說話,只能增加我們的憤慨。雙方的合作必須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你再用這種態度跟我們說話,我就跟你終止合作。宗慶后對達能“強迫”其在48小時內召開董事會一事作出了言辭激烈的強烈回應。
實際上,公眾所關注的是娃哈哈如何保護民族品牌,如何智慧地扳回被動局面,而不是單純的民族主義情緒,更不是斗嘴或者在媒體上炒作。在商業邏輯中,一個最基本不能忽視的是商業價值觀和合作利益基礎,如喪失了這個,那注定就種下了日后萌發痛苦的種子。
這是危險的商業邏輯和游戲規則,中國企業要真正汲取娃哈哈的教訓,更需要從面對媒體、商業智慧、游戲規則、商業價值觀、契約締結等諸方面進行深刻思索。
這不僅僅屬于娃哈哈的個體問題,更不是宗慶后一個人的苦難或煩惱,而是在外資威力日漸洶涌的今天,中國企業應該群體性明白這其中的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