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個月把文章在博客上預告后馬上有人留言——“你在炒作”。呵呵笑過倒真的想起來,想寫潘石屹的念頭由來已久,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拖到今年,也許是《王石有什么了不起》的大量轉載讓我堅定了寫一寫老潘的決心。地產商人中的兩塊“頑石”既然同時存在,那就一定應該都寫寫,因為這是中國地產界兩塊值得寫值得看的“石頭”,未來名垂中國房地產史冊的他們,無論如何都是最為突出的……
筆者聲明:對于文章中涉及的任何人都沒有褒貶之意,只是旁觀,對錯不論,只論觀點。
在網絡上隨便溜達,經常不期而遇要“打倒潘石屹”的回復和留言,仔細看來,無非指責他是奸商,哄抬房價之類。
在2004年的某次會議上,曾經聽過他的演講,博古論今也算是個博學而幽默風趣的人,除了個子矮小一些,口音中的西北腔重了些,這個時刻帶著黑邊近視眼鏡的中年男人似乎也沒有那么招人反感,尤其是他表現出風趣的一面的時候,完全具備相聲演員——單口相聲演員的特質。就是這樣一個身材矮小單薄,反應靈敏,風趣幽默的人卻多為世人詬病。無風不起浪,究其原因總還是有些說法的吧。
智慧:和王石不同,潘石屹來自于甘肅小城市的貧民家庭。我曾在某文摘雜志上看到過一則故事: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政府機關工作,轉眼過了一年,一年后已經成為“老人”的大學生迎接來的另外一個大學生,這是一個女生,于是成為“老人”的大學生帶著新來的大學生去買辦公用品,新來的這個女生挑選自己的辦公桌椅時非常認真仔細,幾個小時還沒有挑選好,于是“老人”說,一個桌子還值得你這么仔細挑嗎?新人說,當然了,這可是要用一輩子的東西怎么能不認真?不仔細?普通的一句話震撼了安于現狀的“老人”,他因此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是這樣守著一張桌子過一輩子?還是闖蕩江湖?他選擇了后者,他成功了,他就是潘石屹。無從判斷故事的準確性,但是這個故事確實說明在潘石屹青年時代有過很多人年輕時曾經有過的猶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沖出去的人很多,成為富豪的人很少,潘石屹也并非一帆風順,成功前的歷程同樣艱辛,俗語有云“無商不奸”,還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作為商人,貶義是奸詐,褒義是精明,弱智的人是無論如何不能取得成功的,固然有阿甘這樣的特例,但是如果以財富論英雄的話,絕大多數富豪們都是精明人,也都有著鐵腕,腳下堆積的“尸骨”怎能不多?!只不過,有人聰明在內,有人聰明在外,過于聰明的人往往招人厭惡。
形象:從形象上而言,他不具備英雄人物的特征。他對自己的定義是:身不高,體不壯,頭發不濃密,但身手頭腦均敏捷矯健。年齡未及不惑,吃過文革的苦,享過改革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如果是隱性富豪,人們對他的判斷無非是個公司白領,脫掉西裝一開口便是嘩啦啦掉渣的甘肅俏皮話,除了顯得學識較為淵博外,怎么看都有民工氣質,大家原本都是普通人,但是因為對于明星人群的向往,因此對于明星人群的相貌便有了挑剔,要么有氣質,要么外形,總有一樣款款有型才好吧?
民眾的審美,惡俗也罷,低下也罷,潘石屹不是俊男帥哥是誰也不能更改的事實。搜索媒體資料不難發現,潘石屹和很多成功者一樣具有一些有趣的個人榮譽:比如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員;被2005年《財富》(中文版)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之一;連續三年當選新浪網(全球華人最大中文網站)“地產十大影響力人物”;獲“CCTV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提名;連續多年擔任“博鰲亞洲論壇”主講人和“房地產分壇”主持人;被“世界經濟論壇”邀為主講人,這些榮譽為潘石贏得的掌聲多為能言善辯而非實干家,似乎缺少了些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狀態。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員——有錢還不容易?25位商界領袖之一——富人的狂歡;地產十大影響力人物——房價就是你和弄高的!“CCTV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提名——你不沒當上嗎?連續多年擔任“博鰲亞洲論壇”主講人和“房地產分壇”主持人、被“世界經濟論壇”邀為主講人——早說你巧舌如簧了。
這就是潘石屹的對外形象。在媒體上他曾經公開說過,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媒體,哪怕發行量只有1000冊,只要刊登了我的信息也就有1000個人看見,對于傳播他是明了的,可是對外傳播信息的選擇以及籌劃、對外形象的維護上卻缺乏規劃。事事都有雙刃,一方面他確實實施了全面的有效的傳播,另一方面卻不善于把握和控制傳播方向,周遭信息雜亂亦使得他判斷不清,無法將信息引導向正確方向,信息在公眾領域中漫無目的的漂流,廣則廣矣,卻不能保證不存在以訛傳訛的可能,良性信息沒有好的傳播渠道和正確的引導,于是惡評如潮實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比如,玻璃房間的真人秀,吃飯睡覺看書可以給觀眾展示,方便和擠胳肢窩的粉刺還是避諱些好,該給你看的我一定給你看,不該給你看的我一定不給你看,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吸引眼球,曝光是必要的,曝光過度則是愚蠢,隨著曝光度的提高美譽度下降實在是得不償失的。對于普通人而言損失的是聲譽和信譽,對于一個企業掌舵者而言可能損失的就是真實的利益。
秀能力:有媒體介紹,他信過佛,修過禪宗,現在信奉巴哈依,曾擔任過的最高宗教職務是省佛學研究會副會長;他還賣房子,并把自己作為形象代言人,印在戶外廣告牌上。中央電視臺說:“潘石屹不是最有錢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U中國絕對是最吸引眼球的。”有人笑稱他是“寫博客的人中坐禪時間最長的,坐禪的人中拍照最多的,拍照的人中賣房子最多的。”和國內眾多作男總裁一樣,潘石屹也曾經走過多遭秀場,是一個小資中的農民,農民中的小資,他玩電影,寫情節文字,拍照片,欣賞芭蕾,娛樂化精神貫穿在他的生活和經營理念當中,媒體評論他是善玩概念,精于反策劃的地產商人——一個商人而非一個企業家,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在于,商人仍然沒有脫胎于生意人的牽絆在“獨善其身”,而企業家則是“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達”了的人只是忙活自己的事情,也許他在“兼濟天下”,但卻并沒有通過強大的秀能力表現出來,于是他一定是“自私”并且“陰險”的,因為他在掙別人的血汗錢!
潘石屹的秀能力不僅沒有給他帶來他所期望的美好形象,相反對他“從事”的生活讓無法企及的人產生厭惡。
因此,他的成功是小范圍的快樂,而非大面積的認同。于是,面容和善,小鼻子小眼滿臉笑容的潘石屹客觀上成了“吸血鬼”的代言人。
公益:近年來,隨著對社會關聯營銷的了解,隨著企業社會公民概念的提及,隨著公益慈善事業在企業中大面積的開展,在2007年6月,SOHU中國在“慈善1+1” 網絡新聞發布會上,潘石屹為失聰兒童捐助100萬元的設備;在2006年,印度洋海嘯捐賑災款106萬元;在某次回甘肅家鄉捐獻100余萬元現金。前兩項在媒體上有公開播報,最后一項是某次地方臺對他采訪時的隨意透露,對比國內其他企業關于公益事件的表述,潘石屹的低調令人費解;對比他形象光鮮的作秀,他的好人好事倒藏著掖著不說出來。若非筆者這樣的好事之徒鉆門盜洞的打探才挖出點信息。
作為名人,從人名到名人的過程是個艱難的過程(芙蓉姐姐之流不在此文討論范疇),名人已經不是“人”——名人除具備自然人身份之外,更多的是“產品”的特性,名字成了“品牌”——是品牌在受眾眼中就應該有品牌聯想,由此可知,潘石屹這個“產品”的品牌聯想多是玩樂和“作妖”。即便是公益英雄你又如何呢?何況對比收入,這些公益投入實在“不值得一提”。
因此從捐款數量上說,不能滿足公眾的希望;對于企業社會關聯營銷的基本要求而言,他仍然棋輸一招。
企業背景:在其公司網站上這樣介紹SOHU中國有限公司,公司(前身北京紅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由潘石屹(現SOHU中國董事長)和張欣(現SOHU中國總裁)聯手創建,是一家為注重生活品位的人群提供創新生活空間以及時尚生活方式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何謂“注重生活品位”的人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國內三角形社會結構形態下,這個“有生活品位”的人群一定不是大眾。SOHU的成功正是準確定位的成功,他確實憑借著準確的定位能力和市場的細分能力,生活品位的引導能力才將房子賣得火爆,然而這也奠定了他小眾代言的形象,小眾代言的潘石屹想獲得大眾認可確實很難。
盡管他堅稱: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在促進精神的進步和物質的發展。我們每天的工作都給身邊的人以力量和鼓勵。
身邊的人是否得到了力量和鼓勵筆者不得而知,不是他身邊的人確實有些討厭他。
那么,喜歡參禪的他是不是也該反思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