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古老了東方,神秘了東方;古老的黃河,哺育了一個民族;古老的歷史,讓中國的華夏曼明飲譽四海。走至今時夸日。不得不令人嘆驚。然。這是一種怎樣的潛意識,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前行?
也許,在魯迅先生筆下可以找到答案,一句話:“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也許因為魯迅的這句話,才喚醒無數(shù)華夏同胞,它也如一面鐘,聲聲振耳。
“拿來”姑且不說什么民族,小而言。就以我們生活中的事來拋磚引玉吧。“拿來”對我們個人的素養(yǎng)、修養(yǎng)、文化等,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說到學(xué)習(xí),這與知識密不可分,而知識的來源,決定于我們自身從課本中、老師所授中“拿來”——“咀嚼”——“消化”。而這也遠遠不夠,眾所周知,每個人都具備著不同的優(yōu)、缺點。我們應(yīng)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互學(xué)互用,達到共鳴,共同進步,這個過程,無非也是一個“拿來”的過程。“拿來”使其置于骨內(nèi),并將投其所好,將其滋養(yǎng)成蔭,那么其美質(zhì)必深藏于骨內(nèi),現(xiàn)于外部。
說起“拿來”,卻又令人惶恐。何謂?邯鄲學(xué)步中的趙國人,不僅毫無所獲,反而把自己以前走路的方式忘記了。諸如此類的事,又豈止于此乎?我們身邊有些人看到別人的長處,往往不假思索,任意“拿來”。這盲目的“拿來”,也就成了邯鄲學(xué)步。這些人忽視了“拿來”的本質(zhì),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拿來”的統(tǒng)統(tǒng)就是好的,還洋洋自得。這種風(fēng)氣已在他們心中形成了一種客觀潮流——專職效仿。
諸如效仿××明星,這個發(fā)型不錯,衣服也不錯,戴某種手飾等,往往被一部分青年學(xué)生“拿來”效仿。這種“拿來”,害了自己,如果將其教給別人,則害了人家。這種“拿來”風(fēng)氣是絕對不行的,應(yīng)極力打擊。
我們提倡“拿來”!但杜絕一切“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