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碾碎的龜甲,被泥土腐蝕的竹片,被記憶風化的石碑,和被時間催黃的紙張。在軀體即將消失之際,卻以身上的號符筆畫奏起了文化的篇章……
——題記
詩
一種踏著文化的底蘊緩緩走上歷史舞臺的文體。憑借那動人的韻律,一直走到了現在。古人的豪情、細膩、憤怒、凄涼,都載負在它身上。向我們展示詩人自己當年的心境。肉身雖早已腐爛在千年的風沙之中,但那千古絕塵的句子,卻宛如新生的枝芽,從滄海桑田里鉆出地面,開成燦爛的奇葩。
這種不老的文體,拂著愁的水袖,舞著民的步伐,唱著國的哀怨,向我們敘述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風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戰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這些思想的火花與志趣的交織,創造了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可那些豪放的大笑后無聲的凄涼,你能感受得到么? 萬物皆詩,壯志成詩,愁緒成詩,大愛成詩,眼淚也成詩。這份拿在手中、立在身后的詩意,你能抓得住嗎?
說
一個完美的夢境。諷刺與贊美,同時臥在它的兩側。它用自己深邃的眼神,帶你走進了某個人的心靈深處。在那里,虛偽、貪婪、殘忍、愚昧和真情、堅忍、善良、雄心對立而站。那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是一面鏡子,反射出在你身后的現實。而當你轉身,想去觸摸那深邃的恐懼與幸福時,它卻又幻化成風,飄往天上。成了照在你身上抓不住的月光。
曾幾何時愛上了魯迅與托爾斯泰的小說,那種穿透骨髓的諷刺與抨擊,仿佛讓人看到了若干年前那黑暗的輪回。“吃人”“饅頭”“復活”,這一切只是墮落的開始。但這些襲人的恐懼背后,卻又是一道高貴與勇氣的光芒。我只能靜坐,看著這場筆與槍的戰爭。
萬物皆說,腐朽成說,無奈成說,歡喜成說,憤怒也成說。當你站在現實的領地上時,你能透過這面鏡子。看透那些嬉笑的臉譜嗎?
語言和文字,造就了永恒的文明。也造就了思想世界。在這里,萬物皆文,不論古今中外,只懂共襄盛舉,來填補這缺了文化的現實……
(指導老師:崔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