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師命有曰:以“悟大師”為題,寫一文章。吾思前矚后,欲以孔子為題。悟其理,寫其文。
孔子名丘,生于春秋,歿于戰國,魯國人士。一生飽讀詩書,曾周游十四國,創立儒派。晚年之孔子,已看透人生紅塵。自以為:天下之大,唯教從先。爾后,此人建立學堂,廣施恩教,不論富者、貧者、傷者、殘者,都固材施教。為后人之楷模,學派之先祖。
當年,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二語將“學”字貫穿,為千古佳句。
吾與孔子雖相隔2000余年,卻能從孔子之道悟出其理。人既生之于世,對人,對己,應以人、仁、忍為主。
人,乃萬物之靈,有喜。有怒,有衰,亦有樂。對人,應和善,無敗壞之心,能幫則幫。勿以事小而不幫,勿以善小而不為。舉手之勞,可溫暖人心,一人有難,萬人相幫,一方有難,萬方相助!
仁。為儒派之宗旨,孔子曾主張施仁教,以仁治天下。天下之人,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心中存仁,可寬容、體諒他人,當你有難之時,他人必傾力相報。塵世之間,難得一份緣。難得一份情。處好人間之情,方得一方太平,一滴寬容,一點溫馨,相處之道,唯仁德立身。
忍,能包容萬物。在學習上,如能忍其苦。則學必有所成。學習多苦。人生多坎。愈是苦,愈要忍之,愈是坎坷,愈多樂趣。生活乃是一盅茶,煎熬越久,越是香味十足。要飲“茶”香,先忍之,“煎熬”之。
雖悟出此小理,但不覺稱快,應繼前者之精華,去前者之糟粕。今時無同干往日,時代前進,生活在變,唯有學習,千古流傳,唯有學習,萬年不改……
真情難得,真情可貴;仁心難求,有容乃大:忍力難練,能忍則益。由孔子吾悟此三理,望眾人加以悟之,練之,為之。
(指導老師:諶紅芳)
樹的淚 何文超
看
連最后一片
執著的黃葉
都被踢了下來
究竟
是風的追求
還是
樹的絕情?
生機蒼涼
狁如牽絆的風箏
都拽在時間手中了
樹的淚。灑滿一地
誰又忍心割舍
蒼老的年輪
一圈又一圈
在歲月的輾轉與徘徊中
如此漠然?
慶幸
我不是那樹
不然
落淚的便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