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地域條件,河南長垣都不具備發展重工業優勢。一個位于中原腹地、黃河西岸的長垣,地下既沒有礦產資源,地上也沒有鋼鐵企業,周邊沒有大型起重機械生產廠家和科研單位,沒有國家投資支持,也沒有大城市的帶動,這片曾經極度貧瘠的土地卻孕育了全國最大的起重機械企業集群——長垣起重工業園,并取得驕人成績:
2006年4月,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被國務院批準為特色工業園區。2006年11月8日,園區被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起重機械之鄉”。
2006年12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長垣起重產業發展論壇”上,在全國起重機械行業,河南長垣中小型起重機銷量已占到全國市場的50%以上,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型號最全的起重機械及配件交易集散地。
目前,園中諸多企業已被農業部驗收為大中型企業。并取得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園區作為河南首批四家民營科技園區之一,已逐步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口資源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之路。
面對長垣起重工業園在特殊環境下取得的不平凡成績,記者采訪了長垣起重工業園,探索出了長垣起重工業園發展之路。
河南長垣一度被稱為“農業大縣”。起重機械產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經過30多年發展整合,已形成產業集聚和完善的產業鏈。據了解,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省、地(市)都沒有在這里建過工廠,工業投資幾乎為零。然而,在這種“零資源”條件下,長垣卻從民營經濟土壤中,奇跡般地蔓延叢生出了五大產業群。如果從這塊土地上空俯視,將會看到色彩斑斕、塊狀分明的“經濟馬賽克”——東部是防腐業,西部是傳統農業,南部是起重機生產基地,北部是衛生材料產區,中部的縣城則集中了烹飪、建筑等第三產業。其中,起重機械是長垣第一大支柱產業。

經過近30年發展,長垣起重產業已形成一個以起重工業園區為中心,輻射周邊13個鄉鎮的龐大企業群:有整機生產企業100多家,各種配件生產企業900多家,從業人員4.5萬人。2006年11月,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將“中國起重機械之鄉”稱號授予了長垣。
“史前”狀態
在長垣,流傳著“一把錘子打造一個起重產業”的說法。這句話形象濃縮了長垣起重產業肇始于民間修補業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起重業在長垣萌芽。河南巨人起重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紅軍總結說:“這是窮則思變的結果。”他這樣描述起重業在長垣落地生根的過程:“最早是那些外出謀生的手藝人,在鋦鍋鋦碗鋦盆時偶然結識了做手拉葫蘆的師傅,并受雇于他們,負責扛修理用的工具包。扛的時間久了,見的多了,自己慢慢就會了,于是開始自己做。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漸漸做的人就多起來。一開始是維修手拉葫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儲,一部分人返鄉建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修理廠,進行各種零配件的翻修、加工和仿制,并逐漸開始生產整機。后來,做手拉葫蘆的人越來越多,不掙錢了,大家就開始做電動葫蘆,也是從維修開始,然后做配件,最后做整機。再后來,做電動葫蘆也不掙錢了,因為電動葫蘆是和梁配套的,大家就開始做梁。就這樣不斷拓展產品種類,不斷擴大規模,做到了今天的地步。”
不難看出,長垣的起重業基本上是自然發展而形成的。長垣起重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鵬介紹說:“早期,在一部分人返鄉建廠的同時,另一部分人則充當起業務員的角色,在外跑客戶,拉訂單。這樣,逐漸就形成了一些人在家專事生產,一些人常年在外專跑合同的分工格局。這就是長垣起重機械工業的雛形。”
隨著起重業的發展,在長垣城南一帶的農村集貿市場,先后出現了起重機械配件交易活動。為此。當地政府及時引導專業市場與農貿集市脫鉤,有意識地改變過去那種逢集匯聚、聚后人散的露水形式,逐步形成了長年經營、管理有序的固定場所。
從整個產業發展看,農民企業家和地方政府對集群的成長產生了極大影響。一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富帶頭人是驅動集群發展最主要的力量;而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長垣起重業似乎也很難擺脫“自然增長狀態”。
政府“執政”
如果把深厚的民營經濟傳統看成是長垣起重工業崛起的“土壤”,那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則是“氣候”。一位當地政府官員告訴記者,由于長垣土地貧瘠,過去百姓生活清苦,因此,歷屆政府對群眾發展民營經濟都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改革開放以來,當地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從來沒有改變,敢富、爭富的觀念在長垣深入人心。
在長垣起重業發展的早期,當地政府就適時確立了“個體起步、股份推進、突出特色、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引導企業從作坊式生產逐步向集約式經營過渡。針對長垣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多的特點,又實施了旨在吸引資金、人才、信息、技術和項目回鄉的“回歸工程”,進一步壯大了本地起重機械產業。政府甚至還注重引導企業家的觀念革新。一部分農民企業家在完成原始積累后,滿足于“小富即安”,講排場,比闊氣,政府及時指導他們轉變思想,進行二次創業,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有錢少存別亂花,快上項目快發家”。

2003年,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開建,很多人把它當作長垣起重產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經過20多年發展,長垣涌現了大大小小近千家起重企業,這些企業散布在10多個鄉鎮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占地多,運輸不便,資源共享度低。當地政府遂決定“造園”——通過推動起重及相關聯產業的高度聚集,加強規范管理,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目標則瞄準了“國家級起重裝備制造基地”。
“如今園區已成為長垣起重產業的重要載體。” 園區管委會主任滑學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產業規劃的要求,推進園區二次創業,在做大、做強、做出特色、做出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把園區建成國內起重行業的先進聚集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和長垣宜居創業的新城區。”
專家指出,長垣起重企業集群從最初的“貿易流通時代”起步,到以小型加工業務為主的家庭作坊開始資本原始積累的“前店后廠時代”,再經過十多年發展,一批經營能手二次創業,開設工廠走向工業園區,形成重要的“工業園區時代”,如今,正處于從簡單的企業和產品聚集向高級的產業集群發展的歷史性階段。
轉型困境
2000年以后,伴隨國內市場需求“井噴”,長垣起重企業普遍步入快速發展期。然而,在訂單不斷,生產繁忙的同時,一些長期以來形成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不強,同質化競爭嚴重,傳統營銷模式危機四伏……在長垣,甚至引發了從決策者到企業家對未來的集體性擔憂。
一些廠家開始質疑現行的營銷模式。長期以來,長垣的起重企業都沒有完整的營銷部門,銷售工作主要依靠一支龐大的社會化營銷隊伍。業務員與企業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他們以企業的名義去聯系業務,然后生產企業根據業務員的訂單組織生產。勿庸置疑,這支業務員大軍為長垣起重產業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從歷史發展來看,企業家與業務員也是天然的同盟關系,很多企業家在創業之前就是業務員。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企業與業務員之間的摩擦卻越來越多。企業時常感到自身的研發和生產受制于業務員提供的訂單,散失了主動性,同時盈利的多部分留給了業務員,不利于企業的積累和擴張。另一方面,業務員也對企業頗多微詞。“廠家往往把業務員看成客戶,產品一賣了之,而業務員卻要承擔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巨大成本和風險。” 一位客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長垣起重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鵬認為,現有營銷體系的形成具有復雜的歷史原因,可以說是整個長垣起重產業的基礎,目前盡管出現了很多問題,但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變革有賴于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低成本和同質化導致的集群內同類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則被認為“從根基上動搖了長垣起重業的未來”。長垣的起重企業大多發家于模仿和仿制,一大批小廠通過這種手段迅速投入生產,并發展壯大。新鄉礦山公司總經理閆治安認為,這在產業發展的初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長垣起重產業集群的形成。但發展到現在,“仿冒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甚至是殺手。”一家企業生產出一種新產品,如果市場銷路好,大批同類企業就蜂擁而至,血拼成本,直到把利潤榨干。“就算有專利,官司也沒法打。”李鵬對記者說,“仿冒你的不是一家兩家,而是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一家一家去打,企業哪有這些精力?”對知識產權的漠視直接導致了產業創新能力的缺乏,企業不愿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而缺少自己的“獨門功夫”,一大批中小企業就只能在惡性競爭中輪回。它們不可能看到未來。
閆治安認為,或早或遲,長垣起重行業必將有一次大規模的洗牌,“掌握整合話語權的只會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因此,從2006年開始,新鄉礦山公司就有意少接一些訂單,放慢增長速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到開發新產品,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上來。”他說,“一方面穩步占領現有市場,另一方面推動產品向大噸位、智能化、低消耗方向發展,這已經成為長垣起重行業大企業的共識。”
未來憧憬
2006年,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區堅持“誠信立人、公正立事、服務立國、發展立區、為企業謀發展,讓商家創造財富”理念。在園區管委會召開的2007年度園區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未來五年“建設創新型和諧社會示范區”目標。其核心內涵就是把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創新能力強、生活品質高、資本密集、科技密集和產業密集的示范區,重點做好產業集群、創新環境、人才聚集、和諧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園區建設者憧憬著明天的燦爛,破解著發展的難題,規劃著未來的藍圖,力爭盡快把起重園區建成經濟發達、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社會穩定,集創業、生產、營銷、物流、居住、娛樂、生活、發展為一體的一流現代化綜合性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