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造物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愛彌兒》,盧梭的教育巨著,開宗明義寫下這樣一句話。書中,他用小說的形式記敘了一個名叫愛彌兒的男孩出生、成長、成年的經歷,寄托著他對理想教育的構想。這本書在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震蕩了整個歐洲的舊教育。
盧梭其人
讓·雅克·盧梭于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內瓦,出生后不久母親便過世,十歲時父親被逐放。十六歲時盧梭只身離開日內瓦,四處謀生,最后漂泊到巴黎,在這里結識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在狄德羅的推薦下,三十歲的盧梭參加了第戎科學院的有獎征文,獲得一等獎,聲名大振。此后,盧梭寫了很多不朽的著作,《愛彌兒》一書是他關于自己理想教育——自然教育的闡述。他批判社會的黑暗,鞭笞教育對人性的壓迫,也因此被當局通緝,輾轉流亡于各國,書籍也被查封。
偉大的思想家往往是孤單的,盧梭深邃的思想和偉大的創造精神影響了幾個世紀的人們,卻無法見容于他生活的環境,因為觀點的差異,他漸漸與身邊的同事疏遠甚至決裂,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苦中度過,1778年他在法國埃及邁農維爾去世。
自然教育的目的
盧梭生活的法國,正處于中世紀時代,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這里,等級制度森嚴,學校受天主教會的控制,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馴服的奴隸或者殘酷的暴君。天主教會的宗教學說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人的各種欲望導致了罪惡,幼小的兒童也是如此,因此,人應該受到約束和管制。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就是完全地忽視和不尊重兒童,用嚴格的紀律去約束或懲罰學生。
這也難怪盧梭的《愛彌兒》出版后,被教會指責為邪說謬論。在這本書中,盧梭倡導人性是自由的,教育要培養的應該是“身心發達、體腦康健、思想自由、不受傳統束縛、天性自然的新人”,這種教育被稱為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原則
“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你就要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對兒童的教育,什么是大自然的“指引”呢?那就是兒童的自然發展順序。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適當的完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時期,那么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就有所區別。
人在出生時,最重要的是身體的養護和鍛煉;到了兒童期,主要是感覺教育;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也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時期,主要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而隨后的青年期則主要進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愛彌兒就是在這樣的教育原則指引下成長起來的,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勇敢可愛、健康健全的青年。
在西方教育史上,自然教育思想地位顯赫。盧梭所提出的尊重兒童天性的原則,成為后世教育革新的指導思想,為以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以作為依據的真理。但是,用一個虛構的人物、小說傳記的形式去闡述自己的教育思想,脫離了教育實踐,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極端的觀點。正是如此,當時在英國就有人在看了《愛彌兒》之后,完全按照培養“自然人”愛彌兒的步驟和方法去教育他的孩子,結果都告失敗,成為教育史上被人笑話的軼事。
(整理 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