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所謂引導幼兒主動活動,關鍵在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為幼兒創設能夠發揮主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德國詩人康德說過:“學習是一個像詩一樣迷人的字眼。”學習是美好的,幼兒作為學習主體,其積極性、主動性不可忽視。但是,要是僅憑著老師硬灌,是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的。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主動性。
一、通過在教學中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意見,培養他們的自主性
教學活動是組成幼兒一日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教學活動中,我常常用充滿激情的語調、手勢、眼神等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多練、多講,說出自己的意見,培養他們的主動性。我告訴幼兒,雪融化了可以是水,更_j以是春天。一次,教歌曲《聽》,我讓幼兒聽完我的示范演唱后說說:“你有什么感覺?”學會歌曲后,我又讓幼兒給歌曲編歌詞,要求每個小朋友編得不一樣,怎么想就怎么編。有的小朋友說:“我聽見沙沙下雨聲。”有的小朋友說:“我聽見小河在唱歌。”冉冉小朋友說:“我聽見桌子說悄悄話。”剛說完大家都笑了,張鍵小朋友馬上反對,“桌子是不會說話的。”而雨晴說:“會的,你弄痛了它,它會哭的。”小朋友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意見。結果全班幾乎每個孩子都編出了自己的歌,在編歌的過程中,他們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唱出了自己想唱的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二、從主動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培養幼兒的主動性
學習能使幼兒掌握知識,開拓視野,發展智能。生活中,很多幼兒喜歡動動、問問、做做、摸摸,卻常常被禁止,他們的活動幾乎都被成人所包辦,他們被剝奪了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這壓抑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違背了他們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客觀規律。經過實驗,我們盡量為幼兒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幼兒大膽地“問”,大膽地“動”,大膽地“做”,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總結經驗,掌握知識。如教幼兒折紙,我們不只是采取老師折一下、幼兒折一下的做法,還要讓幼兒學會一種技能、一種方法,結果,幼兒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便能自由發揮創造出更多的作品,以后再折紙時幼兒就會主動地嘗試更多的方法。在美術課上,我也不再只是給孩子做范畫,而更多的是給孩子一個主題,讓他們大膽想像,自主創作。
三、通過在游戲中激發孩子闡明自己的觀點,培養幼兒自主性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特別是創造性游戲,更受孩子的青睞。老師在組織游戲活動時必須保證尊重游戲特點一一主動性和自愿性。因此,每次游戲活動之前,我都要求孩子們做一下自我介紹,闡明:你想玩什么游戲,你準備怎樣的玩法,你想請誰和你一起玩,等等,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推銷自己。王淑說:“我想做醫生,想在醫院開個專家門診,這樣病人就會多些,還要多弄些藥,我想請冉冉做我的護士。”明惠說:“我想做娃娃家的媽媽,我會給娃娃穿衣服、抱娃娃,還會到菜場去買菜燒給娃娃吃,我還要請許多客人到我家來做客……”孩子們都很熱烈地推銷著自己,就連平時不太講話的孩子在游戲中也能暢談自如。通過游戲,幼兒鍛煉了自我活動能力及學習能力。事實證明,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體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幼兒有自由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創造力是驚人的。
四、在爭吵中鍛煉孩子的語言應變能力,鍛煉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說話
在幼兒園里,在孩子們中間,爭吵是常有的事。有些老師害怕孩子爭吵,認為孩子爭吵是不團結、不文明的表現,誠然,這是爭吵的一個消極方面,但是孩子爭吵,不能只是大喝一聲:“不要吵了,你們要團結。”因為他們雖然表面上停止了爭吵,但是心里很不服氣呢。我們不妨讓他們爭一爭,吵一吵,爭出個結果,吵出個理由,讓孩子們把心里話講出來。其實,爭吵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在爭吵中,參加爭吵的雙方為了在爭吵中取勝,必須設法用最流暢、最有邏輯性、最有說服力的語言駁斥對方,這就要求有很高的運用語言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技巧。而且語言又是與思維緊密相連的,在爭吵中,雙方必須都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既要聽清對方的理由,又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論點、論據來駁倒對方。幼兒階段,無論是語言的發展,還是認識能力都處于不完善狀態,爭吵能使幼兒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提高他們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增強他們自我表達能力。
總之,“千尺高樹長自幼苗,萬丈高樓起于地基。”為了明日的千尺高樹,為了未來的萬丈高樓,放開手讓孩子自主活動,讓他們創造更輝煌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