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奧爾夫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他獨創的兒童音樂教育體系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他認為,充分發揮語言的作用更容易讓幼兒進入音樂的天地,兒童可以像學習語言一樣接受音樂。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我學習和借鑒了卡爾·奧爾夫音樂體系中的語言節奏練習。
一、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孩子有進行歌謠和身體活動相結合的活動的需求,參加這類活動有助于他們在許多重要領域的發展。
1、聽力技能
當孩子學習語言時,他們首先通過聆聽別人對他們說話、他們自己說話而建立起聽的字句庫;同時,他們常使用聽到過的和自己創造的聲音來咿呀學語,開始建立說的字句庫。在出生后的頭幾年,孩子們不斷得到成人的引導,通過各種模仿、重復、探索和創造的游戲,逐漸把咿呀學語變成有意義的語言。他們會被他們能發出的聲音迷住,也會被自己創造這些聲音時的感覺而迷住,當他們基本能夠聽音樂時也就能夠盡快地進入音樂的殿堂了。
2、身體的協調
帶節奏動作朗誦一首韻詩要求許多肌肉的配合,像胳膊、腿、手和指,都需隨歌謠而動。當朗誦“一個土豆,二個土豆——七個土豆,更多”時,一個拳頭一般要像錘子一樣敲另一只手,同時數數字,還可以左右手交換做“錘子”。通過講話和同別人交往,進行同步的身體語言學習,有助于培養孩子對內在節奏的把握。
3、創造的機會
利用許多歌謠和韻詩提供一個機會,一個讓孩子懂得用節奏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當孩子們發現一個新的身體動作或節奏型和一組詞匯時,他們便向音樂創作邁出了一步,教師和孩子變成了游戲伙伴。還可加入一些新東西,如動作、聲音和節拍等。
二、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將語言引入音樂教學是奧爾夫對音樂教學的一項偉大貢獻。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說:“原本的音樂(Elemente)是什么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奧爾夫《學校兒童音樂教材》)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體現在:
1、語言為歌唱做準備
人聲與歌唱在生理上和發聲原理上有許多共通的東西,如呼吸、吐字、音色的變化。實際上在歌唱訓練中,已經有運用語言作為準備的教學方法。

2、語言讓幼兒更容易接受音樂教育
利用說話作為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也充分體現了幼兒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務入手。如果孩子能夠像接觸母語那樣,采用非正式的方式接觸音樂,那么他們的學習效果會達到最佳。
3、語言為音樂教育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與領域
語言中的音高、音長、音量、音色等要素與情緒的表現特征、風格是相通的,語音、語調、語氣等可以成為具有音樂特征的、作為情緒的表露與交流的載體。奧爾夫發現了語言在音樂教育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極豐富的發展可能性,給現代音樂教育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與領域。
4、語言文化是音樂教育的出發點
每個國家、民族、地域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最鮮明的標志之一就是語言,可以說,在一個人的文化構成中,語言是最根本、最基礎的,所以有“母語”的稱謂,又把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叫作“母語文化”。從本民族、本土文化出發的音樂教育,讓語言進入音樂教學,無疑為孩子們進一步熟悉、了解本民族和本土文化做了準備。

三、語言在促進音樂教學中的方法
節奏是音樂的基礎,其主要來源是語言和動作,所以,最好結合語言和動作來操練(尤其開始階段)。
1、從字詞、姓名開始的節奏朗誦教學
比如姓名,一般是兩個字或三個字,少數是復姓、由三四個字組成姓名。剛開學初,孩子們需要相互認識,可以讓他們有節奏地報出自己的姓名。
用自己的姓名進行節奏朗誦訓練,會使孩子們驚喜、好奇,并樂于接受、模仿并納入自己的知識庫。
還可以選擇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如動物、食品、交通工具等。有一次我教孩子們為世界名曲《軍隊進行曲》伴奏,由于這首曲子節奏較為多樣,強弱變化也比較復雜,我沒有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教他們認識各種節奏型,而是先引導他們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創作出了四種節奏型:
通過2/4拍的節奏朗誦逐漸過渡到多聲部節奏訓練,培養幼兒的創編能力和反應能力;通過引導,幼兒從節奏朗誦很容易地進入到各種節奏訓練中。
當熟練了這四種節奏型后,再將全班分成兩組練習:
一組先朗誦,另一組按一定規律(小節)進入,成為二聲部,反復朗誦數遍,基本整齊后再交換聲部,接著再加入圖(1)成三個聲部,加入圖(2)成四個聲部。在加入后同樣要交換聲部。
等基本朗誦整齊后,幼兒看著我的指揮,即興為《軍隊進行曲》伴奏。這時,無需告訴他們怎樣與樂曲配合,孩子們也無需看圖譜,便輕松地掌握了樂曲中幾個重要的節奏型,并配出了好聽的伴奏。
2、以唐詩、成語為節奏短句的音樂教學
在字詞訓練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到小短句的節奏訓練,如唐詩、成語、格言、歇后語等,都可以成為音樂教學中的主要語言。如通過唐詩《鋤禾》創編四拍子節奏斷句時,我讓孩子們根據四句詩進行創編,并從中選出幾種節奏型:
這樣一來,一首唐詩就有了多種節奏型,并且是由孩子們自己創造的。這里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要求念得順口,句子結尾要有結束感。
3、針對兒歌、童謠的節奏朗誦練習
從孩子們熟悉喜愛的兒歌開始,運用節奏朗誦進行音樂入門教學,是最受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要讓孩子在邊朗誦(或唱)、邊跳、邊拍掌、邊跺腳的過程中,培養節奏的敏感性。如圖(3):
這種通過說兒歌掌握一定節奏型的練習,加上拍手、拍腿、跺腳三種不同節奏型的伴奏方式,使練習具有音樂性而不是機械的打拍子,讓孩子在流暢、自如、有力度和富有表現力的伴奏過程中掌握了節奏。
4、語氣的游戲
在近期的教學中,我又加入了語氣方面的訓練,通過對語氣的領會和理解,幫助幼兒領悟音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選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字或詞,而且每次只選一個字或一個詞,如“好”、“媽媽”、“是”、“不是”,甚至語氣詞“啊”、“呀”等等。
5、嗓音的聲響游戲
每個人都有一個喉嚨,它不僅可以用來說話、唱歌,還可以成為能用嗓音發出各種聲響的“作品”的樂器。最初可以讓幼兒將聽到的聲音印象用嗓音模仿出來,如動物的叫聲、交通工具行走的聲音、鳴笛、鈴聲等,從比較單純、熟悉的聲響如動物叫聲開始,發展到對比較復雜的聲啊的模仿。可由教師做動作,幼兒用聲響把動作的“意思”表現出來;也可由教師即興發出聲響,幼兒根據聲音做出動作。每個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對聲音的感覺做即興表演,如:練習音階唱名時,唱名由低到高do re mi fa so la ti do,可以讓孩子們做各種各樣的動作表示音階的高低。這就是嗓音聲響結合律動教學的例子。
以上通過語言與節奏、動作相結合進行音樂教學的方法,不僅要求幼兒動手、動腦,運用聽覺、運動感覺等器官親自參與活動,而且在玩、說、聽、唱、動、奏的過程中去感知節奏,體驗節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不是沉悶地學歌、一味地坐著伴奏、一板一眼地學習舞蹈動作、枯燥地學習難懂的音符,而是能更淺顯易懂地激發幼兒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從各方面來說,語言在音樂中真正實現了“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