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角色去讀這本書,因為——
我時而是一名學習者,舔嘗著自己高三的甘苦成敗,與一位有智慧的師長交談,和諸多善學習者同窗交流;我時而又是一名教師,反思著自己教學的不足、疏漏,向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求教,同一群個性化的學生共同成長;我時而還是一名家長,憧憬著自己家庭教育的未來希望,聆聽著一個有思想的父兄的故事,思考著家長身肩的責任。
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白讀這本書的感受,因為——
有時我覺得它很遠,那種高不可攀的距離讓我望之而卻步:有時我又覺得它很近,那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令我感到格外親切。
因此,我不是隨便翻翻,而是近乎膜拜地正襟危坐,讀著,劃著。一個個故事娓娓地道出學習之道、為師之道、為父之道,沒有《論語》的深奧,沒有《愛彌爾》的冗長,告訴我應該怎樣、可以怎樣,那么直白,那么有用。我于是想與之見面、求教、徹夜長談,就如文中反復提到的“我與他談”一樣,親切、得法、有效。
這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讀該書時感觸最深的一點。在“與他談”的過程中,王金戰老師至少告訴我:
第一,與學生交談的目的必須明確。教師作為一個教育者,在學生有問題、有困惑、有異常時,應牢記自己“幫助者”的角色,及時出現在學生面前,幫助解釋,從而真正走進學生心里;在學生學習松懈、言行失當、心態不好時,又應銘記自己“促進者”的角色,適時地鼓勵、指正、批評,讓學生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在學生迷惑、迷茫、迷路時,則更應切記自己“引導者”的角色,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心理的指導,以一個“過來人”的智慧指引正確的方向。盡管與學生交談的目的不只以上幾點,但是不管出于何種目的,我們都必須為學生的成長負責,以促進學生改善為出發點。教師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是給學生光與熱讓其健康成長的太陽同時又是學生身邊的河川,是給學生營養與滋潤讓其蓬勃成長的河川。
第二,與學生交談的心態必須端正。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正確”的方式方法,因此不要夢想一次兩次交談就能奏效,要記住:一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四次,三次四次不行就更多次,只要自己“捧出一顆心來”,學生就會為所動。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是“一點就通”的,他們會不領情、會懈怠、會反復,因此要學會理解、寬容、執著,不能急躁、不能簡單,不能時冷時熱。
第三,與學生交談的方法必須得當。方法很重要,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等,都告訴我們在與學生交談時方法要得當。萬瑋的《班主任兵法》最近火熱的原因,我認為就是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招式,盡管我不太贊同把學生視為敵人,把教育學生等同于用兵,但是其方法還是可行的,總結起來就是:因人、因事、適時、適地;需要教師做一個真正的有心人、好學人、勤學者、善思者、餞行者。
但愿自己能牢記“學,然后知不足”,“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以此作結。
(文 王裳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