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告別保姆式小學化模式
近日,天津市提出:嚴格規范幼兒教育,堅持在學前教育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徹底擺脫“保姆式”或“小學化”的學前教育模式,抵制和清除“應試教育”的消極因素禮學前教育中的影響。
天津市教委強調,學前教育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各區縣要保證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長。具體要求是:堅持依法治教,依法辦園。要嚴格按《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規定招生,嚴禁班容量超標,確保幼兒園安全和教育的質量。規范幼兒園收費,幼兒園不得以開辦興趣班等名目為由另外收取費用,侵害家長利益。加強幼兒安全管理,加強安全教育,健全安全預警體系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對幼兒活動場地、器械和設備進行經常性的安全檢查,嚴格執行飲食方面的規定。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吸納世界學前教育先進理念及研究成果,將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教育行為,積極開展與幼兒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園本教研、園本培訓制度。發揮示范幼兒園和一級幼兒園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的骨干、示范作用,每所示范幼兒園和一級幼兒園都要成為當地學前教育的師資培訓基地、教育研究基地和教育科學試驗基地。把學前教育納入社會服務體系中,不斷擴展幼兒園的社會職能,服務形式靈活多樣,要根據家長和幼兒的需求,舉辦節假日班、臨時收托班、游戲小組等。社區早期教育工作者隊伍的組建要體現專職與兼職、專業與多部門的組合。要建立健全以教師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早期教育工作者隊伍,實現全社會關心學前教育、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風尚。
吉林有了職業育嬰師
最近,吉林省育嬰職業培訓學校已完成了對參加首期培訓的19名育嬰人員進行的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考核。這意味著,第批專業育嬰師即將走進吉林的家庭、社區和早期教育機構。
據了解,以長春市為例,目前3歲以下嬰兒有80%以上在家中養育。承擔照料嬰兒工作的多是家中的老人或保姆,這些人年齡和文化水水平參差不齊,缺少科學嬰兒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方法,難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社會上多數嬰幼兒教育都在3~6歲階段,傳統師資培養體系也據此構成,這樣,被專家稱為嬰幼兒最難撫養階段的0~3歲就出現了師資斷層。目前,這批經過正規培訓的育嬰師將填補這一育嬰階段的空白。
有關人士介紹說,育嬰師是從事0~3歲嬰兒照料、護理和教育的專業人員。在實際操作中,育嬰師會指導母乳喂養、正確給孩子洗澡和清潔居室、正確沖調奶粉和識別鉛中毒等等。此外,育嬰師還能夠對嬰幼兒進行各種早期潛能開發訓練,實施個性化教學計劃。
幼兒“舍本早教”令人憂
如今,不少孩子在讀幼兒園時就“身兼數課”,有創意文學、思維能力訓練、法語、國畫、圍棋等,課程之多令人咋舌。某早教機構去年開出“幼兒EMBA班”,吸引了眾多家長目光。該課程涉及經濟學、創造力、溝通學、目標與生活體驗等,共12門課程。以每周授課一次的頻率計算,上完整套課程需要兩年時間,花費超過2萬元。該機構負責人劉小姐介紹,它是傳統幼兒園教育的補充,旨在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協作能力、全球化視野等,目前在讀的孩子約2000名。
幾乎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錯過了好的教育時機,卻又擔心用心良苦而得不償失。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維,拼命讓孩子學這學那。與家長們推崇的“知識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堪稱低下。某4歲幼兒是一所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已能流利地用英語自我介紹、問候他人等。但與英語口語能力相比,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面對鞋帶、碗筷、衣服等需要自己動手的生活用品,只會搖頭和無助哭喊。而家長們卻認為,孩子年齡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
不少幼教專家指出,生活自理是對幼兒的最基本的要求,家長應當關注孩子這方面的細微變化;也幼兒園老師也要分步驟、有針對性地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就算擁有再多的知識,也不是健康成K的寶寶,長大了何以立足社會?
當今兒童習慣特點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今少年兒童有八大良好習慣,七大小良習慣。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研究員說,當今少年兒帝的八大良好習慣是:勇于表現自己生活比較有序;待人有禮貌;喜歡交往;做事遵守規則;愛護環境;敢提問題、敢于發表見解;喜歡新事物。這些都是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生活比較有序”說明兒童做事有一定計劃性,同時也說明長輩為孩子安排過多。而針對七大不良習慣——喜歡依賴別人;任性,做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害怕承擔責任:在交往中容易傷害別人;不愛勞動;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學習不愛刻苦鉆研,常常被動學習,張研究員認為每一條都會妨礙孩子今后的成功,尤其是“喜歡依賴別人”危害極大。
課題組副組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所長孫宏艷總結了當今少年兒童習慣發展的三大特點:一是傳統性習慣好,時代性習慣不足,如孩子在“認真學習,獨立完成作業”、“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等傳統性習慣上做得比較好,而在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新學習等現代性習慣上做得不夠:二是強調動作性習慣,忽視智慧性習慣,主要由于人們對“善于反思”等智慧性習慣認識還不夠;三是重視私人性習慣,輕視公共性習慣,被調查者提到的好習慣大多是私人領域里的行為,而對愛護環境、與他人合作、遵守規則、誠信、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心等公共性習慣提及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