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海軍是一支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艦隊,盡管出生在國家危弱的軍閥混戰(zhàn)時期,盡管幾乎已經(jīng)成為奉系軍閥的私人武裝,但是這支艦隊也有過不平凡的歷史。它曾經(jīng)是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它擁有過中國第一艘飛機母艦,它也曾與強大的蘇聯(lián)海軍戰(zhàn)斗過……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重新審視東北海軍的興衰沉浮。
從“國臣”到“家將”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以后,北洋政府為了防范中俄邊境發(fā)生混亂,于1919年7月設(shè)立吉黑江防籌辦處,任命王崇文為處長,直屬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部。1920年4月,吉黑江防籌辦處將商船“江寧”、“同昌”、“江津”分別改裝為淺水炮艦“江平”、“江安”、“江通”,并向中東鐵路局借調(diào)巡船6號,改名為“利濟”。5月,又在哈爾濱成立吉黑江防司令公署,王崇文任吉黑江防司令,沈鴻烈任上校參謀。
為了擴充東北海防的力量,這一年,北洋政府海軍部還從其第2艦隊抽調(diào)炮艦“江亨”、“利捷”、“利綏”及武裝拖輪“利川”,組成北上艦隊。其中最大的一艘為“江亨”,日本造,排水量550噸,平底,低舷,裝有4.7寸船首主炮1門,3英寸艦尾炮2門,另有機關(guān)槍4挺,火力尚強,但是艦齡已經(jīng)超過了20年,續(xù)航力和耐波性均較差。“利川”為國產(chǎn)的港口拖船,排水量375噸。“利捷”、“利綏”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中國在長江上游沒收的德國炮艦,排水量在200噸上下,吃水甚淺,航行松花江中最為適宜。但由上海航行到松花江,必須經(jīng)過東海、黃海、日本海及韃靼海峽,再由黑龍江的廟街進入黑龍江下游,溯江而上方能到達,如此遙遠的航程,對“江亨”、“利川”來說尚有可能,但是“利捷”、“利綏”兩艦吃水淺,并且都是平底,實在不能勝任。經(jīng)過反復研究,有關(guān)方面決定將兩艦的船舷用木板、水泥增高,再在艙面用木板箍成蛋形,加派1000噸的運輸艦“靖安”號拖帶護送,選擇夏末秋初北方海上風浪小時出發(fā)。
在“靖安”拖帶護送下,北上艦隊于7月21日駛離吳淞口,8月5日抵海參崴,9月中旬到達廟街。在廟街,北上艦隊與蘇俄紅軍游擊隊合作上演了一出對付日軍的好戲,并引發(fā)了歷史上的中日廟街交涉案。日軍揚言要擊沉中國4艦,停泊在廟街的中國艦隊隊長陳世英于是下令各艦將艙底閥門備便,一旦日軍開炮,將盡力抗擊,如果失敗,寧可打開閥門自沉也決不屈服。雖然最后日軍的恐嚇沒有成為事實,但是中國北上艦隊不畏強敵的精神卻得到了發(fā)揚。
1920年深秋,北上艦隊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哈爾濱,與“江平”、“江安”、“江通”、“利濟”4艦組成東北第一支常駐的正規(guī)海軍艦隊,名為吉黑江防艦隊,編有艦船8艘,總排水量約2200噸。
到1922年,中國內(nèi)地已成軍閥割據(jù)的混亂局面,不斷的內(nèi)戰(zhàn)讓北京當局無暇顧及這支遠離中央的小艦隊,其歲費經(jīng)常得靠東北軍閥張作霖的資助方得以維持。出錢的是老板,久而久之這支艦隊自然就成為張作霖的私人海軍。不過,最初張老帥對成立海軍倒是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在第一次直奉戰(zhàn)役中因為擁有海軍的直系以“海籌”、“海容”等艦的大炮轟擊,讓奉軍吃了大虧,加上吉黑江防司令部參謀沈鴻烈的鼓吹,于是張作霖便成立航警處,開始逐步建立東北的海軍勢力,之所以稱為“航警”,是為了避人耳目,因為國際間是不承認地方海軍的。
1923年1月,東北航警學校開幕(后遷葫蘆島,再遷青島,改稱青島海軍學校),中國海軍新的派系“東北系”正式出現(xiàn)。1923年7月,航警處將從大連政記輪船公司購進的1艘2500噸級商船改裝為海防炮艦,命名“鎮(zhèn)海”。1924年,將從日本訂購的2500噸級商船“佳代丸”,改裝為海防炮艦,命名“威海”。同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奉軍進占大沽后,將接收的大沽造船所的1100噸級俄國破冰船改作海防炮艦,命名“定海”,以上述3艦組成東北海防艦隊,凌霄為艦隊長,以營口為基地,巡防于營口、葫蘆島、秦皇島等海區(qū)。1925年,又從日本購買200噸級魚雷艇1艘,命名“飛鵬”,編入海防艦隊。不久,成立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沈鴻烈專任總指揮,統(tǒng)率江防、海防艦隊,至此始有“東北海軍”之稱。
顛峰時期
作為東北海軍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沈鴻烈在發(fā)展壯大東北海軍的力量上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1923年5月,張作霖以經(jīng)費報銷不實為由,撤銷王崇文吉黑江防司令職務(wù),沈鴻烈成為東北海軍的實際“掌門人”。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奉軍先后控制直隸(今河北)、江蘇、上海、安徽、山東等省市,這時候,駐泊在青島的渤海艦隊就成為東北海軍嘴邊上的一塊肥肉。1925年,奉系的山東督軍張宗昌收編駐泊青島的渤海艦隊,包括巡洋艦“海圻”、“海琛”、“肇和”,驅(qū)逐艦“同安”,炮艦“永翔”、“楚豫”。但是,由于張宗昌在奉軍中占有獨立地位,東北海軍與渤海艦隊合并之議暫時從緩。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名為東北海軍司令部,由沈鴻烈兼任司令。此時,渤海艦隊的“海圻”艦正在旅順口修理,趁此機會,東北海軍強制接收“海圻”艦。1927年6月,沈鴻烈又向張作霖獻計,任命張宗昌為海軍總司令,沈鴻烈為副總司令,在青島設(shè)海軍總司令公署,這樣一來,東北海軍遂順理成章地吞并了渤海艦隊。不久,奉系成立東北海軍總司令部,張作霖又一腳踢開張宗昌,親自兼任東北海軍總司令,沈鴻烈為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將江防、海防、渤海3艦隊正式合并為東北聯(lián)合艦隊。
兼并渤海艦隊之后,東北海軍實力大增,有艦艇20余艘,18800余噸,噸位和艦只雖然略少于閩系,但擁有的“海圻”、“海琛”、“肇和”是當時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大艦,還有飛機母艦“鎮(zhèn)海”號,戰(zhàn)斗力較強,控制了中國的北部海面,與在東南沿海的閩系海軍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隨著東北海軍的壯大,與艦隊配套的部隊和機構(gòu)也日益發(fā)展,主要有:海軍陸戰(zhàn)隊,有2個大隊約1200人,分駐青島、煙臺、長山島及吉黑沿江各處;水上飛機隊,編成于1926年,有飛機4架(到1933年有8架),常駐青島、葫蘆島、長山島等地,還有“鎮(zhèn)海”艦可載運飛機執(zhí)行任務(wù),這是中國最早的飛機母艦;海軍工廠,1928年底成立于青島,此后,東北海軍的大小艦船都能自行修理。
1928年6月,張作霖被炸身亡。12月,東北海軍總司令由張學良兼任,沈鴻烈仍任副總司令,總司令部由青島移往沈陽,下設(shè)參謀處、秘書處、軍衡處、軍需處、軍械處、軍法處等,將各艦隊改稱東北海防第1艦隊、東北海防第2艦隊和東北江防艦隊。至此,東北海軍實力達到鼎盛時期,轄有艦艇26艘,計有巡洋艦3艘、驅(qū)逐艦1艘、練習艦兼飛機母艦1艘、炮艦12艘、炮艇6艘、運輸艦3艘,總排水量近2萬噸;1個水上飛機隊;2個陸戰(zhàn)大隊。總兵力3萬余人。
奉閩海軍的較量
1926年7月~1927年3月,北伐軍消滅了直系吳佩孚、孫傳芳軍隊的主力,把國民革命從廣東地區(qū)推廣到長江流域,使全國形勢轉(zhuǎn)變?yōu)楸狈ボ娕c奉系軍閥南北對峙的局面。在此形勢下,東北海防艦隊多次南下襲擾東南沿海,擾亂北伐軍后方,破壞海上軍運,與已經(jīng)歸附國民革命軍的閩系海軍發(fā)生戰(zhàn)斗。
1927年3月,北伐軍剛剛進駐上海,閩系海軍的“海籌”、“應(yīng)瑞”等艦駐泊吳淞口,“靖安”運輸艦泊鴨窩沙。東北海軍的“海圻”、“鎮(zhèn)海”兩艦在沈鴻烈的帶領(lǐng)下,首次南下襲擊吳淞口。27日拂曉,東北海軍艦隊到達吳淞口,此時太陽尚未升起,江面晨霧朦朧,閩系海軍各艦猶燈光明亮,兩艦滅燈駛過“海籌”艦側(cè)約800米時即集中火力猛轟,“海籌”沒有戒備受傷20余處,水兵亡9名,重傷3名,輕傷10余人,“應(yīng)瑞”艦也猝不及防,急忙棄錨上駛。“海圻”艦偷襲得手后即快速調(diào)頭駛向口外,“鎮(zhèn)海”艦也隨之駛出。28日凌晨,“鎮(zhèn)海”艦行至長江口,在晨霧中遇見由閩來滬的“江利”炮艦,旋即用艦上兩門主炮展開攻擊,“海圻”聽到炮聲也發(fā)現(xiàn)了“江利”,便轉(zhuǎn)過身來快速截擊,“江利”這才調(diào)頭急駛,打算開到淺水處躲避。“海圻”邊追邊用副炮射擊,共發(fā)炮30余發(fā),命中4發(fā),不到半小時,便追到“江利”艦旁,將“江利”俘獲,并監(jiān)押至長山島。沈鴻烈勸艦上官兵留在東北海軍,但是只有1人同意。這時,沈也展現(xiàn)出君子之風,即命發(fā)給他們由煙臺到上海的旅費,所有私人物品都不扣留。次日晨,“江利”艦長率屬下從煙臺乘“太古”輪返回上海。
3月27日這一仗,是舊中國海軍在內(nèi)戰(zhàn)中第一次艦隊對艦隊的交鋒,以東北海軍偷襲成功,閩系海軍沒有防備受到重創(chuàng)而告結(jié)束。自此,閩系海軍嚴加戒備,一面用主力艦隊掩護北伐軍對長江北岸作戰(zhàn),一面嚴守長江鎖鑰吳淞口,嚴禁夜間船只駛過吳淞炮臺。同年5月,東北海軍“海圻”、“鎮(zhèn)海”、“肇和”、“威海”4艦又一次南下攻擊吳淞口,但由于閩系海軍提高了警覺,東北海軍未能占到便宜。7月22日,“鎮(zhèn)海”、“威海”兩艦開到海州灣,艦上載有陸戰(zhàn)隊和1架飛機,企圖襲擾,閩系艦隊馳往迎擊,東北海軍即用飛機轟炸海石、新浦后遠遁。
在1927年3月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東北海軍一共南下襲擾了14次之多,戰(zhàn)斗規(guī)模雖然都不大,取得的成果也很小,但是卻對閩系海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淞滬一帶屢被驚擾,間且侵及蘇、浙、閩3省口岸,炮火轟攻,出沒靡定”。已作為南京政府海軍的閩系艦隊,既要在長江內(nèi)協(xié)同北伐軍與江北的直系軍激戰(zhàn),又要在國民黨寧漢分裂后參加西征討伐唐生智,對東北海軍的襲擾只能被動應(yīng)付,艦隊疲于奔命。后來北伐軍繼續(xù)北上討奉,勢如破竹,平定京津,閩系海軍卻始終沒有在海上取得過主動。其海軍當局對此自嘆:“我革命海軍未克大舉北上,竟我正本清源之大計,至今猶引為缺憾也”。
中蘇“同江之戰(zhàn)”
1929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派人與蘇方談判,提出收回中國在中東鐵路上享有的平等權(quán)利,遭蘇方拒絕。7月11日,中國軍隊占領(lǐng)并宣布武力收回中東鐵路,曾在“廟街事件”中有過借炮之誼的中蘇雙方矛盾開始激化,史稱“中東鐵路事件”。14日,蘇聯(lián)向中國政府和東北當局發(fā)出最后通牒;18日,蘇聯(lián)宣布與中國斷交;20日,蘇軍向中國綏芬河邊境進行炮擊。8月,中蘇雙方爆發(fā)戰(zhàn)爭,史稱“同江口之戰(zhàn)”,所謂同江口就是黑龍江、松花江與同江的匯合處,故亦稱之為中蘇“同江之役”,而同江之役是中國與蘇聯(lián)歷史上惟一的一次“海戰(zhàn)”(其實是河戰(zhàn))。
此次戰(zhàn)役,蘇軍意圖在突破中國東北江防艦隊防線后,沿松花江西進,直沖吉、黑兩省腹地,奪取哈爾濱,迫使東北當局屈服。對此,身為中國東北邊防司令長官的張學良命令東北海軍副總司令沈鴻烈率江防艦隊在同江口至同江一帶布防,并于沿江要隘布設(shè)水雷,橫以鐵索,同時以陸戰(zhàn)隊300余人駐同江江岸守衛(wèi),阻止蘇軍進攻。
中方參戰(zhàn)兵力包括東北江防艦隊炮艦“江亨”、“江泰”、“江平”、“江安”、“江通”、“利捷”、“利綏”、“利濟”及武裝駁船“東乙”,總排水量約2000噸,陸戰(zhàn)隊1個大隊;蘇聯(lián)方面參戰(zhàn)兵力為蘇聯(lián)阿穆爾河區(qū)艦隊炮艦“雪爾諾夫”(旗艦)、“列寧”、“杜洛斯基”、“克拉士諾芝納錦”、“別得諾達”號及武裝輪船1艘、小型巡江艇3艘,總排水量近5000噸,飛機25架,步兵3000余人。
1929年10月12日5時30分,蘇軍在航空兵和艦炮火力支援下,向同江地區(qū)發(fā)動突然襲擊。東北海軍由于沈鴻烈的先見之明,事先藏了1艘拖駁船“東乙”號在蘆葦淺灘中,在船上放置2尊大炮并先詳加測準距離,10月12日清晨5點半戰(zhàn)事一開啟,“東乙”即發(fā)炮攻擊停泊不動的蘇軍旗艦,蘇軍未料到中方有此一招,當即被擊中指揮艦橋,蘇軍司令、參謀長、旗艦艦長等多人當場陣亡,不久“雪爾諾夫”號即沉,蘇軍的另外3艘軍艦亦被“東乙”擊成重傷。但到了上午9點,蘇軍的飛機飛臨戰(zhàn)場,戰(zhàn)局馬上改觀。由于中方艦艇防空能力薄弱,“利捷”、“江平”、“江泰”先后被炸沉,“江安”艦被炸成兩段,“東乙”炮臺因炸膛自沉,“利綏”負傷。是役東北江防艦隊與陸戰(zhàn)隊死傷共500余人,“江泰”艦長莫耀明亦陣亡。蘇軍則被擊沉3艘艦船,傷數(shù)艘,飛機被擊落2架,死70余人。
與此同時,蘇軍艦艇、飛機掩護步兵400余人在同江口地區(qū)登陸,被東北軍擊退;另1支步兵、騎兵2000~3000人繞道下游5000米強行登岸。東北海軍陸戰(zhàn)隊第1大隊協(xié)同陸軍1個營組織抗擊,500余人全部英勇犧牲。13日,蘇軍攻占同江,不敢孤軍深入,次日退出。14日,東北軍收復同江,并封鎖同江至富錦航道,重新嚴密布防。29日,“利綏”、“利川”艦和商船2艘、拖船6艘在高家屯航道相繼自沉以加強航道阻塞。30日8時,蘇軍再次出動飛機10余架,輪番襲擊富錦縣城(今富錦市);同日,又以艦艇10艘、飛機5架及步兵1部再次進占同江,載有陸軍的艦艇沿松花江西進,東北海軍組織抗擊,“江亨”艦受重傷后自沉于江灣阻塞線上,阻止蘇艦繼續(xù)西進。31日,蘇軍進占富錦,11月1日撤出。17日,蘇軍在西線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先后占領(lǐng)扎賚諾爾、滿州里,中國政府被迫求和,中東鐵路管理恢復原狀。
此次同江之戰(zhàn),中國共沉沒艦艇7艘、武裝駁船1艘,傷亡700余人;蘇軍艦船沉沒5艘、傷4艘,損失飛機4架,傷亡艦隊司令以下700余人。這次中蘇海軍交戰(zhàn),雖規(guī)模不大,但兵種齊全,終因眾寡懸殊,中方戰(zhàn)斗準備不足,又無空軍支援,致使東北海軍江防艦隊損失殆盡。
走向沒落
1929年國民黨政府海軍部成立后,對全國海軍進行統(tǒng)一整編,明令東北海軍編為第3艦隊,但實際并未執(zhí)行,仍隸屬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1930年,“江亨”、“利綏”、“江平”艦相繼被打撈修復,加上“利濟”、“江清”、“江通”艦,重組江防艦隊,東北海軍實力略有恢復。
1931年爆發(fā)“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失陷,全部的江防艦艇又被日本人劫收,后來交給偽滿州國成立松花江警備艦隊。而東北的海防第1、第2艦隊因駐守山東未受影響,卻在1932年6月因艦隊中“渤海派”與“東北派”的斗爭引發(fā)“嶗山事件”及“鎮(zhèn)海”艦軍官馮志沖謀刺沈鴻烈未成,最后造成“海圻”、“海琛”、“肇和”3大艦?zāi)舷峦侗紡V東艦隊,東北艦隊從此一蹶不振,被民國中央政府收編為第3艦隊,由原東北海軍司令部參謀長謝剛哲任司令,暫歸北平軍分會管轄,艦隊司令部移駐威海衛(wèi),負責山東半島沿海防務(wù)。轄有練習艦兼飛機母艦“鎮(zhèn)海”,驅(qū)逐艦“同安”,炮艦“永翔”、“楚豫”、“江利”,炮艇“海鷗”、“海鶴”、“海清”、“海駿”、“海燕”、“海蓬”,運輸艦“定海”等;航空隊1個大隊,飛機8架;陸戰(zhàn)隊2個大隊,2000余人;教導團300余人。1935年7月,“海圻”、“海琛”艦離粵北歸加入第3艦隊。此時,第3艦隊轄有艦艇14艘,總排水量約1.4萬噸。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原駐南京的“海圻”、“海琛”2艦于9月15日沉塞于江陰航道;“鎮(zhèn)海”、“同安”、“定海”、“楚豫”、“永翔”、“江利”、“海鶴”、“海燕”8艦艇于12月12日沉塞于青島水道;“海鷗”、“海清”、“海駿”、“海蓬”4艇于12月12日沉塞于劉公島水道。上述艦艇沉塞前,艦炮拆卸后組成艦炮總隊,編入長江江防要塞守備司令部。沈鴻烈率海軍陸戰(zhàn)隊2個大隊撤往山東內(nèi)地,改編為特種兵總隊,海軍第3艦隊建制不復存在,東北海軍也從此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