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作為文藝活動的重要主體之一,與創作者、接受者一道共同完成著對文藝作品的期待和檢驗。只不過,批評家介于二者之間,既要用理論來評價和影響創作,又要引導接受者正確理解藝術家及其作品。藝術批評史家文丘利斷言:一切藝術史都是批評史,因為藝術史中對作品的描述、解釋與評價無不涉及藝術批評,或者不妨說就是批評的任務。批評家作為藝術潮流的孵化者、報導者、仲裁者甚至制造者,早已被公認為藝術動力機制中的關鍵。
一、主體地位
利奧塔把知識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證主義的知識,它很容易應用在有關人和材料的技術中;另一種是批評的、反思的或者闡釋的知識,它直接或間接地審視價值與目標。”①批評作為其中的一種知識,一般也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指對詩或文學文本的直接審美反映,或者對其所做的陳述即話語;其二指對這種反映、陳述或話語在理論上所做的闡述。前者是一種應用或實踐批評,后者則是對批評陳述的理論審視。②批評家正是以此為依據,并自覺地承擔著對創作者和接受者的雙重責任。即批評家與一般批評者相比,能夠比較自覺地超脫自我范疇,注重對作品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并力圖從中找尋可以遵循的規律。
批評家在進行審美鑒賞和價值判斷的時候,必須拋棄和忘卻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以一種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的態度對文藝作品做出客觀又公允的評價。恰如英國學者瑞恰慈所言:“一位優秀的批評家要具備三個條件:他必須是個善于體驗的行家,沒有怪僻,心態要和他所評判的藝術作品息息相通。其次,他必須能夠著眼于不太表面的特點來區別各種經驗。再則,他必須是個合理判斷價值的鑒定者。”③因此,批評家對文藝鑒賞、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的建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正是由于批評家在整個文藝生產環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使得批評家的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和施展。郭沫若認為,“批評也是天才的創作。文學是發明的事業,批評是發現的事業。文學是在無中創出有,批評是在砂中尋出金。批評家的批評在文學的世界中贊美發明的天才,也正自贊美其發現的天才。”④但是現今的文藝批評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胡經之在《文藝批評隨感》中指出:文藝批評不僅不觸及文藝作品的缺點,也揭示不出文藝作品之美。這樣,就更需要真正的批評家出場以及擲地有聲的文藝批評的出現。用錢谷融在《談文藝批評問題》中的話說:“真正的文藝批評,應當是一種關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心靈以及藝術作品中的生活與心靈的關系的研究。”雖說批評家與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一樣,不能給社會提供某種可以直接應用的財富,但是,他們給人類意識的進步提供的思考則作為無形的財富一直積累著、延續著。
二、主體性功能的表現
既然批評家的主體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批評家的主體性功能大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批評家往往對文藝作品進行客觀效果的檢驗。如俄國作家岡察洛夫在讀了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對他的作品《奧勃洛摩夫》的評論文章后說過,奧勃洛摩夫這個形象是杜勃羅留波夫和他一起創造的。原來,岡察洛夫在創造這個形象時,只是把他作為渾噩、停滯、懶散和死氣沉沉的生活的體現,并沒有意識到這種生活是俄國農奴制的產物。即杜勃羅留波夫幫助作家認識了自己所創造的奧勃洛摩夫這個典型形象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其次,批評家不斷地從文藝批評實踐中去歸納和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如恩格斯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理論,就是在評論英國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中篇小說《城市姑娘》時提出來的。再如,瞿秋白的藝術批評文章《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也是他全面研究魯迅的作品、思想以及所處時代的結晶。他在“序言”中指出:“魯迅是野獸的奶汁所喂養大的,是封建宗法社會的逆子,是紳士階級的貳臣,而同時也是一些羅曼蒂克的革命家的諍友!他從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懷抱。”這種評價不僅為魯迅先生所接受,而且也為人們所肯定。即批評家的藝術良知不能扭曲,批評標準不能朝令夕改,要以文藝本體為事實依據,知人論世,加之批評家的獨特思維與視角,才能最終完成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全面考察和判斷。
再次,批評家在有意無意間引領著接受者的審美欣賞和價值判斷。如錢鐘書在評價陸游的作品時寫道:“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畫,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沖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里。這是在旁人的詩集里找不到的。”⑤這種抓住陸游愛國主義情懷的言簡意賅的評論,無疑給閱讀者提供了一把解讀陸游的鑰匙,使他們比較容易地深入其藝術世界。畢竟批評家作為審美的判斷者,不只是辨別作品的真和美,還要借此引導人們趨向善,讓人們的生活和人生都更加美麗。
三、主體作用的發揮
通過對批評家及其主體性功能的闡述,我們發現批評家的主體性作用不僅僅表現在守望人類的精神家園,還要積極去建構健康、有序的文藝批評秩序。文藝批評的范型研究和建設性的研究比起種種理論的顛覆更為重要,只有建立學科范型,才能獲得跨學科研究的真正意義。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保證批評家話語權的充分發揮并建構健康有序的文藝批評秩序呢?
首先,積極倡導批評家的小眾批評與一般批評者的大眾批評的并存。即強調批評家主體性功能的同時,也要格外重視對大眾批評話語的規范和引導,使之在文藝批評界名正言順地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從批評家的視角來看,提倡多種批評模式和批評方法的并存。強調批評家出場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批評家隊伍,并非要求文藝批評都是一個話語模式,而是在倡導嚴謹的、規范的、負責任的文藝批評的同時,鼓勵文藝批評模式和方法多樣化。以批評家為軸心、科學而理性的文藝批評的全面出現,既能夠對文藝批評的實踐產生積極的規范作用,又能夠對國內相對薄弱的文藝批評理論研究提供相應的啟示意義。
再次,加強相對開放的文藝批評空間與批評氛圍,實現文藝批評的民主化。只有實現更加開放的批評空間和普遍的批評意識,才能真正地讓每一個批評者充分發言,批評的聲音才會引起回響。批評家只有具備了這種氣質和胸懷,才能在面對任何文藝作品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比較公正的審美欣賞和價值判斷。
綜上所述,作為文藝批評主體的批評家一直是貫穿文藝批評的主導和靈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文藝批評的創作與實踐。批評家不僅是中國文藝的“醫生”,還是其不倒的精神之樹。□
①佛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第26—30頁,三聯書店1997年版。
②參見莫瑞·克里格《批評旅途:六十年代之后》第8—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③徐岱《批評美學——藝術詮釋的邏輯與范式》第153頁,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④《郭沫若論創作》第538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⑤錢鐘書《宋詩選注》第19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