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5年4月27日,中國人大批準《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5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準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然而,38年前的珍寶島沖突在前蘇軍官兵的眼中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我們需要審視。
今年是珍寶島事件38周年。珍寶島是烏蘇里江中的一個小島,俄羅斯稱其為達曼斯基島,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島上有一些灌木,有幾條河流從中國一側流入該島,像手掌一樣。當年中蘇圍繞該島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俄羅斯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近日,俄傳媒透露了這一事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達曼斯基島疑團
1969年3月,在遠東烏蘇里江的這次戰斗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邊境最大的戰斗行動。對此,多年來在俄羅斯存在種種猜測,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當時蘇聯人并不明白,中國人為什么要占領該島,并問道:“當中國人進入該島時,我們的邊防軍人在干什么”,“為什么沒有采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人說,“當時中國人太多,邊防軍根本就無法對付他們,不得不動用正規軍”。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年前那種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說清楚。后來蘇聯政府也有意讓人們淡忘此事,也只是將這次沖突描述為《1969年3月的烏蘇里江事件》。
90年代初,在俄羅斯的版圖上再也找不到“達曼斯基島”了,于是俄羅斯人又開始猜測,開始議論當年的“秘密坦克”、議論關于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說“該島已不復存在,為了讓誰也得不到它,我們已將它炸毀”。達曼斯基島事件仍是一片疑團。曾當過伊曼邊防總隊隊長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諾夫,在事隔30年后做了詳盡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據康斯坦丁諾夫回憶:1968年秋,我們感到中國人在這個冬天可能會發起挑釁行動。我、列昂諾夫和當時的邊防總隊參謀長巴甫洛夫一致認為,這將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實質性的沖突。我們得到的口頭和書面命令是:運用現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讓挑釁者進入我國領土,但不準動用武器;并嚴禁官兵們傳播這里發生的事情和爭斗。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正當黨的領導人宣講共產主義思想的時候,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斗。19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一天,邊防總隊指揮部曾向軍區報告說:有可能發生武裝挑釁,請求具體的書面指示,并加強力量。
一周后,邊防總隊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并對他們說:如果發生武裝挑釁,那就還擊。但只是口頭意見,不能作為依據。
在相鄰的基爾金島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沖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托來互相打擊。在一次打斗中,我們從中國人那里搶來15支槍,并發現槍膛里有子彈,我們非常吃驚,這使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及其副手確信,危險正在來臨,如果說要發生什么事情的話,那一定會發生在這里。
達曼斯基島和相鄰邊防隊有可能受到威脅的哨所值勤人員都加強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裝甲運兵車。同時,只要中國人一出現,我們的邊防人員就向他們射擊,將這些不速之客趕走。
我們的邊防軍人并不知道,還在2月底的時候,在烏蘇里江左岸(中國一側)就秘密集結了幾千人的部隊和大量的兵器。3月2日夜,約300名中國軍人進入達曼斯基島,并在那里修建了火力發射陣地和掩體。
從最近的觀察哨到達曼斯基島才80米,為什么邊防偵察分隊沒有發現這些情況呢?主要是當時沒有夜視設備,而中國人的行動是在夜間進行的,并且邊防分隊早晨沿達曼斯基島巡邏時也沒有發現可疑跡象,我們就從中國人的鼻子底下過去,他們也沒有驚動我們,也許是不想過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動
康斯坦丁諾夫說: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事首長足智多謀、訓練有素、十分狡猾,選擇3月2日并非偶然。在當時的宣傳報道中并沒有提到這一天有什么意義,實際上這一天非同尋常。
第一,3月1日晚~2日凌晨下著小雪,周圍白茫茫一片,這使中國人可以悄悄地占領達曼斯基島,雪可以掩蓋他們行進的痕跡。
第二,3月2日是北濱海區送別冬天的節日——謝肉節。中國人估計可能會有人請邊防總隊指揮部的人去吃飯或聯歡,造成和指揮所的聯系“不暢”。的確如此,邊防總隊的領導去了維也堅斯卡亞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參加聯歡會,而是去參加演習。30年來沒有人提起過演習的事。
實際上,事發前3天,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有兩個師參加,軍區指示由邊防總隊扮演“敵軍”。難道2個師抽不出來2個連扮演“敵軍”,而非要邊防總隊去扮演“敵軍”嗎?可能當時軍區司令部的意圖是好的,主要是在面臨威脅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士氣。
第三,周六和周日,我們的邊防軍航空兵不飛行。
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官可能正是根據上述因素,才選定在這一天開始行動的。
另外,我們在演習中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一個坦克團未能及時到達指定位置,宣布進行戰術停頓。中午12點以后,康斯坦丁諾夫返回指揮所,演習指揮部里響起了“焦急”的電話鈴聲,遠東軍區司令部打電話來說: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進行戰斗,有人員傷亡。列昂諾夫馬上下令給巴甫洛夫,讓參加演習的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馬上撤下,向達曼斯基島出發。
事情就是這樣,當達曼斯基島兩個哨所發生流血沖突時,整個預備隊,即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卻在離該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硝煙籠罩達曼斯基島,根據康斯坦丁諾夫的回憶,1969年3月2日技術觀察站報告,發現有兩個小隊約30名中國人已經進入蘇聯邊界。上午11時左右,邊防哨所的伊萬·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一個由30人組成的小組,乘坐一輛裝甲運兵車和兩輛汽車去迎擊入侵者。
他們決定從兩面包圍該島,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5名邊防軍人和克格勃特別處派來的偵察員H·布依涅維奇上尉從正面接近該島。他們后面約300米是第二小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領,共12人。第三小組由拉伯維奇中士率領,共13人,從側翼接近該島。突然,他們遭到正面機槍掃射,左岸火炮和迫擊炮一齊開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維奇率領的兩個小組全部陣亡,巴班斯基中士帶領的人占領了一個環形防御工事并進行還擊。相鄰哨所的摩托化機動小組趕去支援,帶隊的是維塔利亞·布別寧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們沒有取得成功。
參加演習的邊防軍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蘇哈諾夫斯基峽口,直升機追上了他們。機動分隊轉乘直升機火速趕往達曼斯基島,周圍一片硝煙,灌木、土地、裝備都處在火光中。觀察達曼斯基島,在一顆樹旁發現了我們的士兵,我們的人降落了。同時,裝甲運兵車也來了,是斯克拉達紐卡軍士學校的人。我們占領了達曼斯基島,開始派人去找傷員。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揮的巴班斯基中士爬過來告訴我們,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組,全部陣亡。
列兵彼得羅夫是從邊防總隊政治處來的,在他的短大衣下發現了照相機,后來照片洗出來了,這是他死前拍攝的最后3張照片。我們在其中一張照片中看到,當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帶人接近時,一個中國軍人舉起手,明顯是向埋伏在戰壕里的人發信號,就在這一瞬間,戰斗開始了。
這一天的戰斗是殘酷的,蘇方共死31人,傷14人。邊防軍奪回了達曼斯基島,并挖了戰壕,一個加強班一直在那里執勤。
上校陣亡,
“秘密坦克”陷落
為防止中國人再次侵入該島,由亞申中校率領的一個機動分隊來到這里,他們共有45人,4輛裝甲運兵車,車上有擲彈筒;岸上還集結了80人的預備隊,并有裝甲運兵車。3月12日夜,遠東軍區第135摩步師來到沖突地區,他們有一個摩步團、一個炮兵團、一個獨立坦克營、一個“冰雹”BM-21火箭營。
不知為什么,3月14日在該島執勤的分隊又接到上級命令,撤離該島。康斯坦丁諾夫至今保留著當時在島上執勤的分隊隊長沙拉金的報告筆錄,筆錄是這樣寫的:“3月14日,邊防執勤分隊聽到了對岸中國人的喊話聲,后來我們就接到命令,撤了下來”。從記錄的時間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戰斗開始前15小時下達的。我問過列昂諾夫是誰下的命令,他說是“軍區”。但我估計,命令并不是軍區下達的。我們走了,中國人又占領了該島。我們不能確定這是怎么回事,但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時,列昂諾夫又接到軍區的命令,要求重新奪回達曼斯基島。大約1~2個小時后,亞申中校率領機動分隊到了。戰斗開始了,關于島上的情況并不明了。從最高觀察哨上報告說,中國人跑到島南端去了,占領南端后準備打擊亞申的側翼。后來又有9輛坦克前來支援,列昂諾夫發現坦克后說:“我現在去島上”,說著他就匆忙出發了,甚至沒有來得及確定聯絡信號。邊防軍雖有無線電臺,但他們都不知道頻率,坦克去參加戰斗了,我們和它卻沒有任何聯系。
中國人接近了列昂諾夫的坦克,跟隨在他后面的兩輛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揮所,而是返回了哨所。為什么會如此驚慌失措呢?因為有人覺得,中國人的坦克開到了我們這邊,情況非常嚴重。列昂諾夫在坦克里受了重傷。此事報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諾夫上校。結果,幾次試圖沖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師偵察連連長勃爾特科夫斯基率領偵察營救小分隊前去營救,到達坦克時列昂諾夫上校已經陣亡。他想從下艙口出來時,被狙擊手射中心臟部位。中國人沒有動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儀器。我們想用地雷將坦克炸毀,但沒有成功;后來決定用火箭炮,從烏蘇里江岸上發射每枚重達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準。坦克被打歪了,瞄準手已經看不見它了。4月底,中國人將它拖了出來,現在已成為他們博物館的展品。
由于中國人占有明顯的優勢,達曼斯基島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這就意味著使沖突升級,當時沒有人有勇氣下達這樣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級的命令。最后,在17時才收到上級(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進行了打擊。“冰雹”在當時尚屬于“秘密武器”,據說下達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團團長、退役上校克魯別依尼科夫回憶說,“一個‘冰雹’營和一個裝備122毫米榴彈炮的團對該島及對岸5~6公里縱深進行了猛烈打擊。隨后駐扎在上烏金斯克(現為烏蘭烏德)的一個摩步營參加了戰斗,營長是斯米爾諾夫少校。該營有很多人尚不滿20歲,在這次戰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傷,4輛裝甲車被擊毀。最后中國人放棄了該島。開始,該島的防御由135摩步師負責,直到4月,局勢逐步穩定下來后,該島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給了邊防軍。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里仍能聽到槍聲,還有人員傷亡。”
為什么不講實話
康斯坦丁諾夫說,對3月2日發生的事情,當時政府的宣傳是這樣說的:“10時40分,哨所響起戰斗警報,裝甲運兵車和汽車進入戰備,哨所負責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將情況報告給了相鄰單位的布別寧和肖霍洛夫,并報告了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得到這一消息后,為趕走中國人,首長決定……”
是誰在什么時間向什么人報告了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傳中所說的那樣,這明顯是在捏造事實。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時只有一個目的:向本國人民以及中國人表明,我們的邊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而實際上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卻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當時的報道中并沒有提及有軍士學校和裝甲運兵車參加,實際上,正是由于他們的參加才使我們占有優勢。之所以不提他們,是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以很少的兵力趕走了中國人。
政府在報道3月中旬達曼斯基島的第二次戰斗時說:邊防軍把毛澤東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這樣的,邊防軍的沖鋒受挫,遭受重大傷亡,中國人在人數、技術裝備和武器上占有明顯的優勢,并且戰斗開始前該島在他們手上。宣傳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規軍和坦克的事,對列昂諾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諱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蘇聯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發生在烏蘇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員們給邊防軍人以很高評價,但也指出了許多不足,如,在沖突區域沒有“好的部隊集群”,無論是邊防軍還是常規軍的集群;作戰和部隊偵察組織不力;沒有夜間觀察等。會上通過了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線是:該島自古以來就是蘇聯的領土,毫不讓步、堅決對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沒有和平的努力。蘇聯邊防軍就一直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領土爭端。還有1964年時,當時的邊防軍司令濟里亞諾夫上將受命與中國就這些問題進行磋商。為完成這一使命,他又被賦予副部長的頭銜。濟里亞諾夫在一次磋商會上曾有勇氣聲明,有可能就一些島嶼做出讓步,其中就包括達曼斯基島。赫魯曉夫得知后將其從北京召回,并對其大發雷霆,進行了粗暴的訓斥。在沖突發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濟里亞諾夫再次聲明:應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上,曾討論過與中國邊境地區的局勢問題。主持人是當時的外交部副部長庫茲涅佐夫。在會上他讓每個人站起來回答:“您認為應該怎么辦?”邊防軍人中沒有一個人說要用武力解決日益惡化的領土爭端。濟里亞諾夫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此外,會后他還給自己的部屬下達補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國人進入我國領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說再見時,才暗示:“如果情況非常嚴重,那就還擊”。
那次戰斗以后,從中國方向進入該島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設了地雷;而在烏蘇里江右岸集結了大量的軍隊。直到1969年9月,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北京會晤后,緊張局勢才逐漸平息。
現在俄中邊界劃界工作已經結束,我們已不再擁有達曼斯基島了。它已劃歸中國,因為它位于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如果在1964年時我們聽從濟里亞諾夫將軍的建議,那就不會發生1969年3月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