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原文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
對弱小的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這是從剝卦的卦詞“剝,不利有攸往”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提要
與“欲擒故縱”相反,對于小股零星的敵人,要圍而殲之,以絕后患。當然,前提是保證關門的成功,形成對敵力量的整體優勢,否則的話,還是以“窮寇莫追”為好,以免過分的損傷。
事典
大軍合圍
二戰期間,蘇軍發動反攻,準備圍殲德軍。蘇軍這次大規模的圍殲戰役是從科爾申——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開始的。這個突出部位于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左翼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右翼之間,德軍在這里部署了九個步兵師,一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旅組織防御。
蘇軍參戰部隊克服各種困難,儲備了大量物資。為了欺騙德軍,并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制造了大量的坦克模型,配置在突出部的正面,還模擬設置了一些火炮陣地。
德軍指揮部以為蘇軍從正面實施只有突擊,便加強了正面防御。而蘇軍卻利用德軍的錯誤判斷,隱蔽地將兩個方面軍的主力向突出部的根部部署,準備從這里實施相向突擊,合圍突出部里的德軍集團,并適時建立合圍的對外正面,抗擊德軍的解圍集團。這是朱可夫元帥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運用的作戰樣式和方法。
1月24日和26日,烏克蘭第二、第一方面軍先后發起進攻,從突出部的根部向茲尼格羅德卡急速推進。兩個方面軍的部隊擊退了德軍的反突擊,先遣部隊與主力部隊于1月28日在茲尼格羅德卡會師,切斷了科爾申——舍甫琴科夫斯基德軍集團的退路,使德軍十個師,一個旅陷入合圍。爾后,各方面均派出快速部隊迅速向外圍進攻,建立起合圍的對外正面。
德軍科爾申——舍甫琴科夫斯基集團被合圍后,希特勒害怕被圍的德軍再遭斯大林格勒會戰式的厄運,因此,一改過去“必須原地堅守”的作法,允許部隊自行突圍,并急調部隊救援。
在合圍德軍集團以后,朱可夫和瓦圖京、科涅夫于2月8日下午聯名向德軍被圍集團發出一份最后通牒,并派使節將最后通牒交給德軍前沿指揮官福克上校,限定第二天上午十一點前必須答復。
在發出最后通牒的同時,蘇軍展開了強大的心理戰,向德軍駐地散發了大量的傳單。傳單首先指出蘇軍的包圍圈正在緊縮,德軍路上與空中運送彈藥和油料的渠道均已被切斷,突圍已無可能。
蘇軍分化瓦解敵軍的舉措在被圍德軍中產生了很大反響,許多官兵得知被圍真相后,十分沮喪,士氣非常低落。施德默爾曼趕緊采取措施,給官兵們打氣,并于2月9日十二點正式通知蘇軍“拒絕投降”,以打消被圍官兵投降的念頭。
2月10日,施德默爾曼集中坦克部隊,倉促建立了一個突擊集團,向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的戰線發起猛烈的進攻,試圖突圍與外面救援部隊會合。這里是蘇軍兩個方面軍的結合部,防御相對比較薄弱,德軍順利前進了大約三公里,并占領了希爾基。
2月12日,雨雪交加,狂風陣陣。在對內和對外正面上的戰斗都十分激烈。被圍德軍利用能見度差的條件作掩護,多次企圖突圍,但均被蘇軍制止。他們在與解圍德軍相距僅僅十二公里時,再也無力突圍了。至2月13日,蘇軍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合圍對內、對外正面。2月15日,德軍解圍集團也力量耗盡,不得不電告被圍德軍,讓他們自行向南突圍。
德軍被圍集團失去了外援的任何希望,只得到了空降的一些彈藥,于是在絕望中決定作最后的一次突圍嘗試。
這天夜里,天下著大雪,狂風幾乎可以把人吹倒。蘇軍指揮部偵查到德軍突圍意圖后,決定使用飛機向德軍集結地域投擲照明彈和燃燒彈,“趕蛇出洞”,并為炮兵指示炮擊目標。德軍集結地域火光沖天,風助火勢,戰斗和輜重車輛被埋葬在大火之中。炮兵以火源作方位場,對敵實施猛烈襲擊。德軍被圍官兵難以堅守陣地,丟棄車輛、軍用物資和個人物品,紛紛擇路而逃,但總是被蘇軍堵截住。至2月17日凌晨,大批被圍德軍開始投降,德軍科爾申——舍甫琴科夫斯基集團被全部殲滅,司令官施德默爾曼被擊斃,只有少數軍官乘裝甲車逃出重圍。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僅陣亡和被俘官兵就達七萬三千人。兵法曰:圍敵之時,要注意張弛相合,不可太過大意,弄得敵人狗急跳墻就不好收拾了。這是典型的關門捉賊之計在二戰中的運用。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原文
行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文
凡是受到地理形勢的限制時,攻取附近的敵方就有利;攻取遠隔的敵方就有害。這是從睽卦卦詞“上火下澤”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提要
最早為戰國時期秦國對各諸侯國采取的軍事與外交手段。在一定范圍內,面對多個對手,需要審時度勢,周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明確不同階段的主要對手,采取聯合與分化的靈活策略,明確不同階段的主要對手,逐漸將對手各個擊破,不斷強化自身的實力。
事典
遠交近攻 各個殲滅
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政局動蕩,皇帝康茂德和佩提納克斯相繼被殺,多瑙河軍團司令塞維路被他的部隊擁立為帝。當人們還在徘徊猶豫的時候,他已經率領軍隊到達意大利本土。塞維路的突然出現,使元老院大為震驚,恐慌不已,趕忙正式選他為皇帝。
拿破侖曾經講過,作為政治家,必須善于同時效法獅子和狐貍。由于獅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貍則不能抵御豺狼的襲擊。因此,政治家必須是一只狐貍,以便認清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對付豺狼。
但是,塞維路要成為整個帝國的主宰,面臨著兩個主要的困難:一是在亞洲,敘利亞總督尼格爾正在建立自己的統治,二是在西方,阿爾比努斯已經稱帝。塞維路認為,如果暴露自己的野心,同時與兩強為敵,是十分危險的。于是,他決定欺騙阿爾比努斯,襲擊尼格爾。他先給阿爾比努斯寫信,告訴他自己被選為羅馬皇帝,愿意與他共享這個榮譽,贈送他“凱撒”的稱號,并由元老院決定,加封他為自己的同胞。阿爾比努斯信以為真,在塞維路進攻尼格爾時,“坐山觀虎斗”。然而,塞維路決定解決了東方問題以后,回到羅馬立即向元老院申訴說:阿爾比努斯忘恩負義,正在使用陰謀詭計企圖謀害他,因此必須對阿爾比努斯的行為進行懲罰。于是,塞維路又發動了對阿爾比努斯的戰爭,并在法國活捉了阿爾比努斯,把他的政權和生命一并剝奪了。
塞維路不愧為出色的政治家,他以狐貍般的狡猾欺騙了阿爾比努斯,同時又以獅子般的兇猛消滅了尼格爾和阿爾比努斯,最終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主宰。狐貍般的狡猾+獅子般的兇猛=出色的政治家。千萬不要覺得這個等式怪異,它教你成為強者。這是遠交近攻之計的典型應用。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
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當對方強迫他屈服的時候,我方要立刻出兵,顯示威力,給予援救,這是不會不取得小國信任的。這是從困卦卦詞“坤,有言不信”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提要
典出左傳僖公二年,當時的晉國乘討伐虢國之機,借道虞國,連同后者一并吞滅。可見問題出在“借道”上面。大體來說,“借道”一方有恃無恐,至于被“借”一方則自有苦衷,而且最可嘆的是恰恰在于后者的心存僥幸,過于看重前者給予的信譽保證。
事典
迂回外交 麻痹對方
1938年3月中旬,法西斯德國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奧地利,下一個目標開始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這一時期的對外擴張中,一手舉著大棒,用戰爭叫囂來恫嚇西方;另一手提著黃油,大唱“和平”高調,以迷惑西方世界。由于當時法西斯德國的力量——無論是經濟力量,還是軍事力量——都還抵不過英法聯盟。而英法兩國是《凡爾賽和約》、《圣日爾曼條約》和《特里亞農條約》的簽字國和主要保證者,這些條約都承認捷克斯洛伐克為獨立國家,并規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
考慮到英法兩國的勢力,希特勒沒敢輕舉妄動。為了混淆視聽,迷惑英法及西方其它國家,希特勒裝出一副親善友好的姿態,屈尊接見英法以及其它國家的使團,與之簽訂和平條約,制造“德國需要四十年到五十年的徹底和平”的輿論。同時,希特勒極力攻擊社會主義蘇聯,借“布爾什維主義的幻想”使凡爾賽體系勢力相信,德國是“防止赤禍的最后壁壘”。
希特勒的迂回外交獲得了奇效。1938年9月29日,他迫使英法同意簽訂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議》,從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土地。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又同希特勒簽訂了英德聲明,宣稱彼此再不進行戰爭,表示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張伯倫回到倫敦,在機場興高采烈地宣稱:“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然而事與愿違:希特勒在取得外交勝利后,1939年3月15日德軍開進布拉格,9月1日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1940年6月攻占巴黎。縱虎為患者終于得到了報應。國際事務變幻莫測,外交舞臺上,強手如林。要想在外交事務中實現自己國家的利益和外交目的,外交家一般要迂回圖之。外交迂回若要成功,就要在對手的思維中制造錯覺,使之判斷失誤。本例中希特勒在發動侵蘇戰爭前,外交上連連得手,相當程度上靠的就是這種手段。這是假道伐虢之計在二戰中的應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