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來,軍火和能源已成為引領俄羅斯逐步走出困境,恢復昔日雄風的兩張王牌。軍火出口由于在政治、經濟和戰略上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因此俄羅斯加大對北非、中東和南美軍火市場的進軍力度,也成為世人所高度關注的焦點。俄羅斯軍火出口戰略讓人深思。
自2000年普京上臺以來,俄羅斯加快了軍火出口的力度,俄武器出口額逐年攀升,平均每年的武器銷售額在40~50億美元左右,與1999年相比增加了大約70%。據統計,2006年俄羅斯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軍火出口國,其軍火出口總額達到了80億美元,其中武器出口額為65億美元,零部件和軍事服務為15億美元。雖然俄羅斯目前的武器出口總額仍無法與前蘇聯時期相提并論,但是俄羅斯卻已牢牢占領了全球低端武器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成為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廉價武器的主要供應者。軍火出口所獲得的大筆外匯收入,也為俄羅斯軍事實力的恢復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今,隨著中、印國內軍工企業生產能力的日益提高,再加上國外競爭對手不斷向昔日俄羅斯所主導的武器市場滲透,俄羅斯軍火出口的重點已逐步向中東、北非和南美等潛在的武器出口市場轉移,因此俄羅斯軍火出口戰略的新變化也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
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利比亞——俄羅斯的北非“金礦”
2006年3月,俄羅斯與阿爾及利亞簽署了一份價值75億美元的武器出口合同,未來雙方還有可能簽署一份價值20~30億美元的武器出口協議。阿爾及利亞,也因此繼中國和印度之后,成為俄羅斯的第三大武器出口國。這一事件,也許是俄羅斯恢復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武器出口市場影響力的最為有力的一個證明。
按照相關合同,俄羅斯將會向阿爾及利亞出口幾十架先進戰機,包括28架Su-30MK戰斗機、36架“米格”29MT戰斗機和16架“雅克”130教練機。俄羅斯軍火公司也將向阿爾及利亞出售300輛T-90主戰坦克,以及8個營由阿爾馬茲-安泰公司(Almaz Antei)生產的S-300PMU地對空導彈等武器裝備。除此之外,俄羅斯公司還將為阿爾及利亞的T-72坦克等蘇式武器,進行升級和維修。
為了幫助阿爾及利亞購買這些武器,俄羅斯同意該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貨款,還部分地減免了前蘇聯時期阿爾及利亞所欠下的債務。俄羅斯代表團的一位代表指出,“如果俄羅斯堅持阿爾及利亞償還債務,那么我們就不會簽訂這些合同。”
能源戰略,如今已經成為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一張王牌。俄羅斯的能源部門,也參與了此次軍火交易的談判進程。阿爾及利亞政府同意與Lukoil公司、Gazprom等俄羅斯能源公司,簽署“產品分享協議”(production-sharing agreement)。2006年8月4日,Gazprom公司與阿爾及利亞的Sonatrach公司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規定,雙方將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阿爾及利亞政府將用這些雙邊合作計劃的一部分收入,來向俄羅斯軍火公司支付武器貨款。俄羅斯向阿爾及利亞出售武器,顯然主要是出于商業目的,而且也與能源安全有關。然而,俄羅斯也有其它的利益,俄羅斯政府官員明確表示,希望阿爾及利亞軍事現代化,能夠引起連鎖反應,促進北非國家爭相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已將摩洛哥和利比亞,確定為潛在的武器出口大市場。
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為了爭奪在西撒哈拉地區的主導權,而展開了長達30年之久的激烈角逐。1991年9月6日,根據聯合國690號決議,西撒哈拉激戰各方正式簽署了停火協議。兩國之間的敵對關系,也因此而有所緩和,雙方注意力的焦點逐漸轉移到應對國內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威脅上來。然而,雖然西撒哈拉地區重燃戰火的幾率微乎其微,但是摩洛哥仍然對阿爾及利亞軍費開支的持續增長,保持高度警惕。如今,阿爾及利亞的軍費開支,已經超過了南非和埃及,在非洲地區名列前茅,因此已成為非洲大陸上軍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除此之外,阿爾及利亞從俄羅斯購買的先進武器,也加劇了摩洛哥的擔心。雖然摩洛哥由于財力有限而無力從俄羅斯大量引進武器,但是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卻可以使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關系雪上加霜。當被問及俄羅斯與阿爾及利亞所簽署的武器出口協議,是否會破壞摩、阿兩國之間的實力平衡時,伊萬諾夫指出,“沒有人阻止摩洛哥購買我們的武器,當然我們也準備考慮這些建議,因為在軍事和技術方面,我們已經與摩洛哥建立了合作關系。”2005年,迪拜航展期間,俄羅斯武器出口公司證實,俄羅斯擬向摩洛哥出售12套“通古斯卡M1”(Tunguska-M1)防空導彈系統。這也是俄制武器裝備首次進入摩洛哥軍火市場。
除了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外,俄羅斯也把目光瞄向了該地區盛產石油的利比亞。近年來,利比亞已從全球石油價格的飚升風潮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而且該國在冷戰時期,一直依靠前蘇聯提供武器,上世紀70和80年代,利比亞就曾從前蘇聯進口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軍火。近年來,隨著利比亞武器禁運的解除,俄羅斯渴望重新打進利比亞的武器出口市場。俄羅斯政府代表暗示,如果利比亞購買俄羅斯的武器,那么莫斯科將會按照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模式,部分地減免前蘇聯時期利比亞所欠下的債務。
即使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或利比亞與俄羅斯簽訂了軍購協議,莫斯科也不會改變這些國家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利比亞以前都是法國的殖民地,因此與法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外交政策的取向主要傾向于巴黎。2001年“9·11”事件之后,隨著“文明沖突論”在西方的抬頭,西方各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日益疏遠,因此美、俄兩國不再將向北非地區出售武器,看做是擴展其政治影響力的主要途徑。由此可見,短期來看,俄羅斯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同這些國家建立防務和能源合作關系,來拓展其經濟利益。
敘利亞——俄羅斯中東軍火市場的戰略支點
敘利亞雖然財力不濟,但仍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武器出口大戶。盡管雙方的防務關系,并沒有使莫斯科獲得多少經濟的收入,但是卻為兩國建立聯合能源開采公司,打開了方便之門,從而大大地拓展了俄羅斯的能源利益。與此同時,與俄羅斯建立軍事關系,也符合敘利亞的利益,因為敘利亞在獲得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同時,也找到了一個有力的靠山,有利于打破其當前在外交上所面臨的孤立無援的困境。與阿爾及利亞相比,雖然俄羅斯并沒有從敘利亞那里撈到多少經濟實惠,但是在阿以沖突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通過加強與敘利亞之間的關系,俄羅斯可以增加在該地區的發言權,擴大了其政治和外交影響力。
前蘇聯時期,敘利亞共欠下俄羅斯134億美元的債務。2005年1月,俄羅斯政府在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俄期間,同意減免敘利亞73%的債務(98億美元),在剩余的36億美元債務中,15億將分10年還清,其余則轉成敘利亞貨幣(敘利亞鎊)存入俄政府在敘中央銀行的賬戶上,用于購買敘利亞產品或在敘投資。這一舉動,有效地消除了俄羅斯向敘利亞出口武器的主要障礙。按照敘利亞財政部長侯賽因的話說,“這將成為敘俄在新時期建立更廣泛經濟關系的起點”,同時表示歡迎俄羅斯在敘利亞石油、能源、旅游和工業等部門進行投資,并愿意為其提供一切必要的便利。
2005年4月,俄羅斯頂住了來自國外的強大壓力,同意向敘利亞出售價值1億美元的SA-18地對空導彈。美國和以色列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因為非國家軍事組織,能夠把這些武器拆卸下來,將其改裝成車載短程地對空導彈。俄羅斯的分析家認為,這些組織并沒有獲得相應的肩扛發射系統,因此不會用“伊格拉”導彈來襲擊民用飛機。
黎以沖突期間,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在與以色列對抗時,并不占下風,這證明了敘利亞的確為其提供了某些俄制武器系統。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稱,真主黨武裝用俄制RPG-29反坦克火箭,擊穿了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還有消息稱,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使用了俄制反坦克導彈,來打擊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和低空飛行的直升機。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米哈伊·卡梅寧,堅持稱俄羅斯政府的武器出口管制非常嚴格,因此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不可能獲得俄制武器。在非正式場合,俄羅斯防務專家認為,蘇聯已經向許多國家出售過RPG-29反坦克火箭,因此黎巴嫩真主黨可以通過其它渠道,輕而易舉地獲得這些武器。雖然未來敘、以之間爆發沖突的風險日益升級,但是俄羅斯政府依然重申,俄羅斯將會履行向敘利亞出口武器的承諾。
俄羅斯堅持認為,俄羅斯向敘利亞出口武器,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才做出決定的,并不會打破地區的均勢,也不會在該地區引發一場軍備競賽。2005年4月,普京在訪問以色列期間指出,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他反對向敘利亞提供“蜘蛛B”(Iskander)戰術地對地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為300公里,因此一旦敘利亞獲得這種導彈,便可對以色列境內的所有目標實施打擊。雖然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大大加快了敘利亞的軍事現代化進程,但是這些武器卻并不會使敘利亞在軍事上獲得優勢性地位,因為敘利亞常規部隊的整體實力依然大大遜色于以色列,因此俄羅斯向敘利亞的武器出口并不會改變地區的軍事格局。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俄羅斯堅持認為,它向敘利亞的武器出口是合法的。除此之外,由于這份軍售協議并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多大的經濟收益,因此很顯然,俄羅斯的真實意圖是為了擴大該國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
海灣六國——后來居上的軍購大戶
除了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之外,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蓬勃興起、有利可圖的軍火大市場,因為許多成員國都在積極謀求實現軍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據阿拉伯聯盟提供的數字顯示,從1995年到2002年,海灣委員會成員國在安全和防務方面的投資,高達2770億美元。
長期以來,阿聯酋一直比較青睞俄制武器,曾引進了幾百輛BMP-3戰斗裝甲車。1998年,阿聯酋繼中國、印度和伊朗之后,成為俄羅斯第四大武器出口國。從2006年到2010年,俄羅斯將陸續向阿聯酋交付50套“潘特賽爾-S1”防空系統。阿聯酋國防部與俄羅斯所簽訂的一份軍購合同顯示,俄羅斯“圖拉設計局”為阿聯酋所研制開發的武器系統,總價值8億美元,占其武器研發費用的1/3。俄羅斯軍方將從阿聯酋的大訂單中獲得豐厚的收益,也計劃采用這種系統。
沙特阿拉伯也是俄制武器的潛在市場。沙特阿拉伯已向俄羅斯發出請求信息,要求購買俄制武器,包括教練機、直升機、導彈和海軍裝備。俄羅斯建議與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在當地建立聯合維護與維修中心,為該地區飛機、裝甲車、導彈和卡車等特殊裝備,提供維修與維護服務。
海灣合作委員會各國,之所以如此青睞俄制武器,是因為他們希望其武器采購渠道能夠實現多元化,以降低對美、法、英武器的依賴程度。阿聯酋和其它海灣小國認為,沙特阿拉伯完全依賴美、英武器裝備,對其安全不利,因此不會重蹈其覆轍。
1990年,“沙漠風暴”行動之后,沙特阿拉伯大量購進西方武器裝備。如今,沙特阿拉伯國內多數先進武器,都是那時購入的。與沙特阿拉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它海灣小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葉,才啟動了其軍事現代化進程。鑒于俄羅斯在全球軍火市場的份額有限,因此海灣各國,特別是阿聯酋的軍購多元化方針,必將會對俄羅斯造成巨大的壓力。另外,莫斯科堅持其武器出口并不會打破該地區的力量平衡。
促使海灣各國爭相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海灣合作委員會各國普遍認為,伊朗的崛起,將打破該地區的平衡,特別是在由什葉派掌控的伊拉克政府選擇與伊朗結成區域聯盟之際。雖然1999年,伊朗與海灣委員會各國之間的關系,明顯有所改善,但是科威特和阿聯酋與伊朗之間依然存在著領土和資源爭議,而且沙特阿拉伯和巴林也擔心伊朗會在中東地區建立什葉派聯盟。其次,海灣合作委員會并不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地區政治組織,組織內部的分歧依然是建立集體軍事和安全政策的主要障礙。舉例來說,海灣合作委員會各國之間也存在著領土或資源爭議。海灣安全委員會各國在安全問題上的憂慮,再加上不依靠美式裝備的軍購多元化方針,都意味著俄制武器將會繼續源源不斷地涌入該地區。但是,和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情況一樣,海灣安全委員會各國也不會由于引進了俄制武器,而改變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委內瑞拉——新興的南美武器出口市場
以往,委內瑞拉等南美國家的武器軍火主要由美國等西方國家供應,因此該地區并不是俄制武器的傳統勢力范圍,但自從1999年查韋斯出任委內瑞拉總統以來,委美關系齟齬不斷,政治摩擦火花四濺。2005年4月,委內瑞拉不堪忍受美國頻頻“干涉內政”,斷然終止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協定,趕走了在委內瑞拉所有的美國軍事教官。同年8月,委內瑞拉發現美國緝毒人員暗中搞“滲透活動”威脅到國家安全,一怒之下,撕毀了與美國長達30多年的緝毒合作協定。2006年2月2日,委內瑞拉驅逐了美國駐委內瑞拉海軍武官約翰·科雷亞,指責其從事間諜活動。次日,美國以強硬態度予以回應,宣布委內瑞拉駐美國使館公使銜參贊珍妮·菲格雷多·弗里亞斯為“不受歡迎的人”,限其在72小時內離開美國。
隨著委美兩國關系的不斷惡化,美國不但終止了與委內瑞拉的軍事合作關系,也對委從西方購買武器設置了重重障礙。在此背景下,委內瑞拉為了應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加強了軍事斗爭的各項準備,并將軍購的重點轉向了俄羅斯。2004年底,查韋斯訪俄期間,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價值約1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用于購買10萬支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38架Mi-17V-5直升機和Mi-35M火力支援直升機。這些武器主要用于裝備委內瑞拉的3.5萬名后備人員和民防機構。
2006年5月24日,伊萬諾夫強調說:“沒有任何國際條例限制向委內瑞拉出售俄羅斯武器,委內瑞拉不是被禁止和受限制的國家,有權利向任何國家提出購買許可的武器和軍事裝備。”
2006年7月,查韋斯訪俄期間,俄委兩國簽訂了一份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軍購合同。根據該合同,俄羅斯將向委內瑞拉出售24架蘇-30戰斗機(首批的4架已經交付使用)和18架直升飛機(包括6架Mi-17B-5 Hip、3架Mi-172民用直升飛機、8架Mi-35和1架Mi-26T Halo),這是俄制武器在南美市場的一項重大突破,將會在南美地區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伊萬諾夫指出:“我認為,無論是對蘇式戰斗機還是戰斗機上的發動機,這是最好和最可靠的廣告宣傳。”除此之外,據阿根廷《號角報》透露,委內瑞拉還有意斥資30億美元,從俄購買9艘“阿穆爾”級潛艇,用于保護委內瑞拉的專屬經濟區和部分加勒比海地區的利益。這批潛艇計劃于2012年開始服役,屆時加上現有的2艘德制209-1200潛艇,委內瑞拉將成為拉美乃至南大西洋地區潛艇規模最大的國家。近年來,委內瑞拉的軍備投資總額已接近80億美元,與中、印等軍購大國的水平不相上下,而俄羅斯無疑是委內瑞拉軍購定單中的最大贏家。
前方之路
隨著對中、印軍售的停滯不前,俄羅斯軍工企業未來將會繼續加大向北非、中東和南美等地區的武器出口力度。武器出口不僅使俄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也大大地拓展俄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力。2007年,隨著美國對伊朗動武呼聲的日益高漲,以及對委內瑞拉武器禁運力度的不斷加強,中東和南美等熱點地區戰略形勢的不確定性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對這些地區的武器出口還將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