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學生積極的傾聽態度和良好的傾聽習慣
1,了解意義,樹立觀念。
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首先就要讓學生知道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途徑。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訪問504位成功人士,發現地位越高的人越善于傾聽,并且善于發問。在現實生活中。傾聽,不僅是對說話人的尊重,也是一種修養。所以必須學會傾聽。
2,營造氛圍,榜樣引領。
要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做表率。教師帶頭專心傾聽,無論學生的發言對錯,流暢與否,決不輕易打斷。更不做無關的事。如此,教師既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也表示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于那些能傾聽他人發言的同學,要及時表揚,讓其他學生有仿效對象。
3,明確規范,自覺歷練。
給孩子一個具體可操作的、細化了的要求。如: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注意力要集中;二要虛心——不隨便插嘴;三要有耐心——堅持聽完別人的發言,即使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也得堅持到底。還可以通過每日一自評,每周一互評,評選出傾聽小標兵,讓學生在自省和榜樣激勵中自覺養成傾聽的習慣。
二、強化課內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能力
聽的過程包括:注意指向、接受話音、理解語義、儲存信息、作出反應。我們看到在這個“輸入——接納——輸出”的過程中,輸入和接納階段是內隱的。我們無從檢測,我們只能從學生傾聽時的神態,推測學生傾聽的狀態。而更多的是從傾聽后的反應來了解學生傾聽的效果。所以我們必須抓住學生聽后輸出的信息,來訓練和檢測學生的傾聽能力。
1,聽說訓練。
把聽到的直接說出來。這種方式其實包括了接收、瞬間記憶、轉述的過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專門安排了聽的練習,如:做錄音機游戲——教師提供材料,要求學生把聽到的話一字不差復述出來,看誰能做品質優良的錄音機;聽話大比拼——聽讀讀音相近的字詞,然后聽讀一段話,快速搶答,看誰反應快。我們還經常隨機指名學生重復老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或者同學的精彩發言,或采用“悄悄傳話”的游戲方式,把課堂上的要求和作業布置下去,看誰記得最正確、最完整。
2,聽寫訓練。
聽寫的過程需要學生耳、腦、手、眼同時并用,這樣能發展學生的注意力和協調能力。教完新課。對學生進行聽寫訓練,無論是詞語還是句子,我們都只報一遍,這就促使學生傾聽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交流課外閱讀,也讓他們相互聽記精彩語句。
3,聽述訓練。
如果說,在聽說和聽寫的過程中我們側重于學生傾聽的注意力和對材料的記憶力,那么在聽述過程中就要求學生對傾聽的材料進行理解、整合后進行復述或者回答問題。在聽述練習中,我們要求學生能夠抓住話題的中心:抓主干。去枝節;明語義,去修飾。俗話說,聽話聽音,還要能透過講話者的講話技巧,體會到其中的真正含義。
4,聽評訓練。
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評論和對發言者進行評論。聽的重點應根據評的角度來確定。如果是評論材料的內容,聽時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分析,辨別觀點的正誤。所表達的思想是否有價值。如果評論發言者,就要引導學生留意發音是否準確,措辭是否得當,采用的形式是否恰當。在語文教學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經常讓學生說一說:你覺得同學剛才說得怎么樣?低年級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對發言聲音的高低等作直接的評價,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傾聽發言的內容,辨別同學發言中有價值的信息。高年級孩子可能更多地關注內容的正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表達方式、措辭等作更高層次的分析。我們也把傾聽訓練和作文的修改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成小組互讀作文。提出修改建議。在評論的過程中。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對發言者的評價,而更看重自身對傾聽內容和有價值信息的選取和吸收。讓學生更多地從傾聽中學習。從而使傾聽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課外延伸,鞏固習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
課堂是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主渠道,課外也是學生培養傾聽習慣的好場所。讓學生在聽故事,聽新聞,聽演講報告之后。談感想或寫體會,集會時讓學生做會議記錄,盡量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讓各項傾聽能力得以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