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蘇教版實驗課本二年級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要求學生說出下列兩種圖形的倍數關系:
〇 〇 〇
□□□□□
( )是( )的( )倍。
題目剛剛出來,學生就大喊:“題目錯啦!題目錯啦!”“這題不好做!”“是嗎?那怎么辦呢?誰來幫幫我?”我故意引導學生弄清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學生一聽說要幫老師,二年級小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想出了各種辦法。
方法1:再添上一個□。
〇 〇 〇
□□□□□■
(□)是(〇)的(2)倍。
方法2:再添上2個〇。
〇 〇 〇
□□□□□
(□)是(〇)的(1)倍或(〇)是(□)的(1)倍。
方法3:去掉2個〇。
〇 〇 〇
□□□□□
(□)是(〇)的(5)倍。
方法4:不增加也不減少圖形的個數。
〇 〇 〇
□□□□□
(□)是(〇)的(1)倍多2個或(□)是(〇)的(2)倍少1個。
多么富有創意的方法,學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他們不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且用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教師故意少畫了一個□,卻帶來了如此精彩的討論和如此豐富的答案,學生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徹底弄清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教師這樣“犯錯”,值!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這樣故意犯錯,并好好地利用這些錯誤,將錯就錯,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有很多教師礙于面子,時時刻刻深怕自己出錯。教學時束縛住了手腳,思路放不開,方法不靈活,心中只想著將教學任務按時完成,教得呆板機械,學生也學得毫無興趣,教學效果極差。幾年前,美國科學教育協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在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聽了一堂特級教師精心準備的課,課堂教學內容精當、層次清楚、語言規范、板書漂亮、問題設計合理、學生回答精妙,這無疑是近乎完美的優質課。然而美國代表團對此卻提出質疑:“課堂上老師提出了很多問題。學生們對答如流,既然學生都知道了,這堂課還有必要去上嗎?”
“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睕]有錯誤就沒有正確,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因為有了錯誤,師生才更能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因為有了錯誤,課堂才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
人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每天都有學生在出錯,教師也不例外。認知心理學派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表達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也許有人會說,學生犯錯是正常的、允許的,可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怎么能犯錯呢?其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會犯錯,而且還可以故意犯錯呢!
教學不是告訴,而是要通過創設各種活動激發學生認識未知世界的興趣,在興趣的支配下。學生通過探究能獲得更多鮮活的知識。課堂教學中老師有意“出錯”能有效地調節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讓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更具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