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晰“觀摩課”和“競賽課”的概念。
我們知道,如今各種形式的展示課往往名目繁多,但我個人認為。從其目的看,似乎多是以“組織觀摩,推廣經驗”為主要目的的“觀摩課”,它以學校或地區為參賽單位和獲獎單位;以“通過參賽,發現新人”為由頭的“競賽課”,它以學校或地區選送的個人為參賽單位。這兩種形式的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聯系是兩種課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某學校或某地區的課改水平,是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有區別是“觀摩課”既看賽前的準備。也看課堂即時的發揮(但更多地還是看賽前的準備),集體的智慧體現得充分一些:而“競賽課”雖然也看賽前的準備,但更看即時的發揮,個人的素質體現得充分一點。簡單地說。能上好“觀摩課”的老師不一定能上好“競賽課”,而能上好“競賽課”的老師一定能上好“觀摩課”。這樣概念清晰了。 “觀摩課”和“競賽課”如何組織,可能更好把握一些。
二、重視“觀摩課”和“競賽課”的組織。
1,組織全員參與。“觀摩課”、“競賽課”。它具有直觀、具體、交流的特點,是集檢查、展示、交流為一體的不可缺少的一項教育教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應該而且必須動員眾多教師主動參與才能保證其成效。而從實際狀況看,由于各地區、各學校間的課改水平存在不平衡。因此觀摩活動有時實際上成了某個學校或某個地區的專利,主管部門為了確保本地區的比賽成功,有時便直接指派參賽學校,長此以往,邊遠或實力不足的學校或地區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和勇氣,心甘情愿只做個“觀眾”,主管部門也失去了指導的作用,將比賽任務委派給參賽的學校或個人,參賽學校或地區的普及性受到影響。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組織者應通過多種多樣的比賽,把更多的教師吸引到活動中來,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給他們提供成長的條件。對以集體為單位的“觀摩課”,切忌簡單從事,指定參賽人員,而應動員全員參加,層層選拔,被選出的人員(教研員也可以親自參加比賽)應代表本校或本地區。
2,重視目標導向。要通過評價真正發揮“觀摩課”、“競賽課”對一線教師“常態課”、“家常課”的導向作用。當前,常態課中“多媒體展示”、“多形式合作”、“多學科聯系”的“花里胡哨”現象,雖然與教者本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偏頗有關,但筆者覺得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少數“觀摩課”、“競賽課”導向的偏頗有關。筆者認為,無論什么規模的課。始終要堅持面向實際,貼近課堂,貼近一線。要拒絕浮華,提倡樸實;拒絕虛假,回歸真實;拒絕花哨。提倡扎實。對課件展示,如何用之必需、用之當時、用之有效,對合作學習,如何合作有意、合作有度、合作有效,對教材拓展,如何凸顯重點、指向目標、促進升華等等,凡是教師教學中容易出現偏差的,組織者要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借助“觀摩課”、“競賽課”為一線的老師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真正借此為更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引領方向,提供導向。
另外,少數“觀摩課”、“競賽課”組織者往往被利益驅使,參與者中沽名釣譽者也不乏其人,使健康的觀摩活動失去應有的意義。往往執教者人在課堂聽課,心在不斷嘀咕:是為了提供“觀摩”,還是為了自己“斂財”。這樣的“觀摩課”、“競賽課”質量再高,有時也會給聽課者帶來不快。為避免此類事發生,筆者建議,省級、市級實驗學校、模范學校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每學年義務向本地區學校開放觀摩課,省級、市級教研部門每學期開展一次教材教法講座,定期展示特級教師、名教師和教壇新秀參與的示范課,定期組織優質課比賽及評課講座(無條件到現場觀摩的學校可觀看錄像),基層學校對上述活動應主動參與,如果經濟條件不夠可翻制錄像。并組織老師觀看、討論,讓觀摩課真正達到以一課影響一校、一地區的目的。
要真正發揮“觀摩課”、“競賽課”的影響力和說服力。2005年江蘇省中老年教師數學優質課比賽的形式應該提倡。根據參賽老師所教學段。賽前一小時封閉式抽簽決定說課比賽的內容,并在說課的基礎上再在規定時間內進行上課比賽。這樣參賽老師的教學理念、個人素質、個性、課堂機智充分顯現。這樣的比賽折射出“功在平時”,得到評委和參賽單位一致認可,對老師的成長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