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是蘇教版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寫人文章。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為自己擬定了大體教學的方向:體會文章情感;學習寫人的方法。帶著目標我開始研讀文本,摳詞摳句,體會文章布局謀篇,讓自己充分地把握教材。而這一過程曾讓我困惑,我冥思苦想,多方請教,對文章的理解才漸漸清晰起來。教學設計也逐步從冗繁走向簡潔。
一、初入文本
《錢學森》一文生動記敘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及發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情系祖國、立志報國的高尚情操。備課初時我有這樣的思考:
教學重點之一:抓住文章中3次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精神和感情——1934年后,師從馮·卡門。享受優厚待遇時所說的話;1949年中秋夜。袒露心跡的話語以及誠懇回答留學生的話語:1950年美海軍將領所說的話語以及錢學森的行為。
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這些話語的意思,而且要讓學生體會特定環境下人物語言的意蘊。這樣可以更清楚地體會錢學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報國的強烈感情。不但要讓學生認識到文章可以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反映人物精神,而且要讓學生明白用別人的語言也可反襯人物精神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之二:仔細體味人物情感——對“魂牽夢繞”一詞不能停留于字面理解,而要立足于文本的感悟,整體把握人物的情感。文章第二自然段:“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第四自然段:“此刻,錢學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發強烈起來”;第六自然段:“然而,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這些都是“魂牽夢繞”的具體體現。
“優厚待遇”,文中是指“富裕的生活,優越的工作條件”。此處可啟發學生想象錢學森在美國享受的“優厚待遇”是什么樣的?這樣就為下文體會錢學森的話語作好了鋪墊。
第四自然段中錢學森回答留學生話語前用了一個表示態度的詞語“誠懇”,讓學生體會為何這樣用?而第二自然段中錢學森話語前只是“他說”,沒有用表示態度的詞。不妨讓學生添加表示態度的詞,并說理由,然后讓學生思考作者這里為何不加呢?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人物的“情感密碼”。
教學重點之三: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全文倒敘部分——這是文章的特寫部分,集中體現了人物的愛國情感與杰出貢獻。教學這一段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倒敘寫法的好處。
二、走出文本
遵循著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為了拓展和豐富教學資源,我開始關注與教材相關的一些背景資料。隨著閱讀的豐富,錢學森的人物形象和回國的原因,漸漸清晰起來。
1,父親錢均夫提醒兒子,在國外攻讀專業之余,要多讀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他特意為兒子買了《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論語》、《綱鑒易知錄》等典籍。他說:“熟讀這些書籍,可以摸到祖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一些頭緒。”錢均夫還說:“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于祖國的人。”
錢均夫給兒子送行時,給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
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孝!
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青然而歸,燦燦然而返!乃父告之!
2,西奧多·馮·卡門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被尊稱為“全世界聞名的工程力學和航空技術權威”。錢學森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作,成為世界上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
3,在美國的20年,錢學森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在美國有這樣一個規定,當你參加工作了,你就得往保險公司交養老金,美國沒有退休金,退休之后的費用,就是你年輕時候在保險公司所交,但是錢學森一分錢也沒有交過,許多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三番五次地找他,他都拒絕了。
4,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后才釋放了他。后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里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交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5,丹·金布爾曾說過:“我寧肯把他槍斃,也不愿放回中國。無論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個師。”
此時我似乎明白錢學森的愛國是有根源的,而且報國之心一直深深扎根于他的心間。但當我讀到麥卡錫主義對錢學森的迫害時,對錢學森回國的直接原因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讀到馮·卡門《我的一位杰出學生,就這樣交給了共產黨——錢學森歸國》一文時,我心中不禁產生了疑惑: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找到了金布爾,并告之如果不恢復他的證書,他打算回中國去,但是毫無結果。這樣,錢學森就定下回國的決心。這樣看來錢學森的回國,固然有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但也有客觀的原因所造成。教材沒有提及這一歷史事件,為的是使人物愛國形象更加鮮明,但似乎政治的味道濃了些,教師到底該不該交代這段歷史呢?教學中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呢?我又陷入了兩難之境。
三、深悟文本
帶著苦惱和迷茫,我一面繼續收集相關內容,一面請教“名師”,希望他們能為我指點迷津。果然我從他們那里獲得了許多:語文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文本;補充材料應少而精,并服務于文本。脫離文本而不加選擇地拓展,必然削弱文本的魅力。為什么作者安排這三個片斷來體現錢學森的強烈的愛國之心?這背后還藏著什么?在思索中我明白了:
1,這段歷史到底是怎樣的?恐怕不是我和我的學生一時能弄清楚的。如果以此作為教學內容就背離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樣的課也不再是語文課了。但不論怎么說,錢學森歸國后成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指導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可見他是一位卓越的人。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仰的英雄!
2,通過大量的有關錢學森的文章看,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愛國的。他飽讀詩書,在美20年仍保持中國國籍,沒有繳納一分養老保險金,時刻不忘報效祖國,他渴望學習更多更先進的前沿科學,回國只是時間和時機問題。科學是無國界的,是造福全人類的,但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有愛國情愫的。
3,作者為何選擇這三個片斷來體現錢學森的愛國之情呢?為何不說麥卡錫主義對錢學森的迫害呢?我覺得這是作者從表現錢學森愛國這個根本主題出發,選取材料的結果。作者要保證材料很精練地直指中心。材料一:在優厚待遇下,錢學森表達現在所做一切都是為回祖國為人民多做事而作準備。材料二: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中秋夜,誠懇表達祖國雖然窮,我們也應當回國去創造。材料三:在美國軟硬兼施的阻撓下,5年里錢學森回國決心從沒動搖。這是怎樣的精神啊?愛國!對,但他背后藏著的卻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的優良品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如果說愛國是明線。那大丈夫的品質就是暗線。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加上倒敘手法的先聲奪人,這正是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應該讓學生好好體會!
至此我心中的困惑解開了。錢學森的豐滿形象栩栩如生地在我的心中站立起來。他是一個單純的人——一生奉獻給了科學事業,淡然面對榮譽、地位、金錢。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他用他的智慧開創了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被人們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
我的教學設計清晰了起來:
重點一:通過人物語言體會文章明線和暗線,感受人物拳拳報國之心,以及錢學森大丈夫的人品。
重點二:體會人物語言同時不忘咬文嚼字。品味詞語“優厚”“富裕”“優越”“空白的詞語”;“袒露”“誠懇”;“絕”等。
重點三:扣住“卓越”補充材料。讓學生感受了解錢學森卓越的貢獻。
重點四:體會到作者從中心出發,遣詞造句煞費苦心,如“劈波斬浪”“穩健的步伐”“眺望”“魂牽夢繞”“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這些詞句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每個詞好好品味都能讀出多種味道:“劈波斬浪”字面寫船沖破波浪。也可理解為錢學森如船般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穩健的步伐”不僅寫腳步穩而有力,其實也意味著錢學森內心的沉著與自信;“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寫出了錢學森歸心似箭。也寫出了希望祖國早日擁有火箭的急切心情。這應該就是文章的情景交融吧!
重點五:設置相關情境。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段話。
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應該把握住“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有機整合教學資源,方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只有基于文本,進入教材,把握主旨,對教材進行適度拓展、深化、加厚,才能生成語文教學的精彩。展示語文獨特的魅力。游離文本,背離中心,不加選擇地去拓展、生成,往往會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草盛豆苗稀”,背離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一定要把握方向,削盡冗繁,洗盡鉛華。回歸自然,追求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