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符合其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點。任何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有損于其課程的價值。由我市老師創編的綜合實踐活動“認識南通的護城河——濠河”,就鮮明體現了這一點。
比如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就要挖掘活動中蘊涵的創造性因素,倡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河流污染的來源很多,學生們要依據自己的現實條件,安排一些研究方法。于是有同學在不同地點收集土樣進行比較——用吹風機在同樣風速、同樣高度、同樣單位時間內向兩種土樣吹風,遠離污染源的土樣比較松散,而在污染源附近的土樣卻非常堅固,從而知道酸堿地農作物不易成活的道理。還有的同學以收集數據為手段,以典型小區的人口計算為依據,得出人們由于環境意識淡薄垃圾的處理不當,造成污染影響地方水土……
再比如,學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情感、道德沖突以及種種需要解決的難題,最終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自己的實踐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去實現,正是在這些活動中,是非觀、民主、合作、競爭、意志磨煉、情感陶冶、道德規范等才被賦予實在的意義。如有一組同學在采訪濠河附近企業的職工時遭到拒絕,可是沒有灰心,繼續采訪商店顧客,還不行就去大街上采訪大爺大媽,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活動目標的制定、內容的確定、模式的選擇以及組織實施必須考慮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特征。惟有研究、把握學生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具體指導,促進活動的效果。此外,學生個體的發展風格也制約著活動模式的選擇。因而,教師選擇發展個性策略來指導此次活動:
1,針對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選擇活動方式
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對技能和方法的需要也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認識南通的護城河——濠河”這個課題正好吻合學生的此種心理需要,這里既有師生認同和情感溝通的部分,又有開發學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教會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歸納、總結、推理的方法。
2,針對學生注意力保持特點持續活動時間
學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時間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持續注意力通常能保持20~25分鐘。因此,本活動總時間為120分鐘,活動準備30分鐘,考察活動60分鐘。匯報活動30分鐘。同時教師設計了思考、討論、實驗、制作、匯報等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幾種方式交叉進行,有變化、有延續,較為合理地分配活動時間,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或產生厭學情緒。
3,綜合考慮學生的客觀差異選擇活動研究重點
學生個體差異的多樣性。活動內容和課程結構的多樣性,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個性方法的多樣與靈活。活動的指導思想、活動管理、活動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考試制度等方方面面,都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如有一個同學平時學習不太好,大家都不愿理他,可是在這次活動中,他卻獨占鰲頭,收集了濠河里幾乎全部垃圾樣本,受到大家的好評,并且作為小組代表匯報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