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變味”的課堂:
我喜歡聽課,尤其喜歡聽真實的隨堂課,因為《語文課程標準》的落實就是要靠一線老師一節一節真實的課堂來達成。可是,現實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往往存在以下幾種現象——1,無視《課標》。2,生硬地“套”《課標》。3,“歪曲”《課標》。課堂與課標成了兩張皮。在與上課老師的課后交流中我發現:上課老師對《語文課程標準》還是“知道”的,有的老師說起《課標》來還頭頭是道,甚是內行。我把這些現象稱為“眼高手低”,把這樣的《課標》稱為“紙面課標”。也就是說:老師還沒能真正領會《課標》的精髓,對《課標》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紙面”,所以一到課堂就變了味道。
因為變味情況有很多種,所以我只舉一例加以說明,希望以一斑窺豹的方式引發老師們的思考。
“紙面課標”的教學片斷:
某天上午第一節課,我去聽一位老師上《長江之歌》。這篇課文是電視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歌,便于詠唱。前面的教學都很順暢,看來老師是做了精心準備的。進入質疑時,小手林立,其中一個小男孩,手一直不肯放下,盡管老師并沒有讓他回答問題的“意思”,我也就在一旁始終看著他。
大概是那位老師意識到什么了,不情愿地說了一聲:“錢某某,你有什么要問的嗎?”
“我想聽聽歌是怎么唱的?”原來他不是提問題的。
“我們也要聽!”可能是班級的學生看到今天有老師聽課很“興奮”,都喊了起來。
老師一句話也沒有說,臉卻紅了,呆了數秒種,便用只有他自己班級學生才能讀懂的“目光”掃視著全班。一會兒。班級就“安靜”下來了。
“我們不研究歌是怎么唱的。還有其他問題嗎?”
課后的了解與思考:
對于那個錢同學。我一直充滿了好奇,為什么他的手一直“堅強”地舉著?為什么老師不愿意叫他?為什么他的“問題”得到了全班同學的響應?如果是我,我會讓孩子們聽歌嗎?《課標》允許在語文課堂上聽歌嗎?
那位老師告訴我——錢同學愛舉手,可每次站起來回答問題總是和你瞎扯,經常引起同學們的一陣哄笑,所以就不太愿意叫他了,怕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可是他仍然天天舉手……多么不容易的孩子啊!聽到這里,我被他“屢敗屢戰”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這種不怕同學笑、不怕自己出錯的精神,我們這些老師也未必做到!
課堂中經常會生成許多“精彩”,上面案例中出現的情境,老師們可能都遇到過,也矛盾過。到底是把自己預設的教案完成,還是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放開教案?
新課程告訴我們:教學準備后的實施不是貫徹計劃,而是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調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學生的反應。課堂教學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的。事先可以作好準備的行為,這種行為稱之為主要教學行為;二、一種行為直接指向具體的學生和教學情景,許多時候都是難以預料的偶發事件,因而事先很難或根本不可能作好準備。這種行為稱之為輔助教學行為。
上述案例就是一種輔助教學行為,而這種輔助教學行為又與主要教學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本案例中,表面看唱歌與《長江之歌》的課堂教學相距很遠,其實不然,此時的唱歌已成為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憑借唱歌的學習方式來感悟蘊涵在文章內的感情——對長江之愛。對祖國之愛;也可以用唱歌的學習方式來品評課文,鞏固所學,而絲毫沒有感到是被動接受。正因為輔助教學行為與主要教學行為有機地整合,才使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了發展思維的健康成長的土壤,而老師不過是在這片土壤上播上“好學、不怕失敗、愛自己的祖國”的種子。
這才是《課標》的精髓。這才是從“紙面的課標”走向“課堂的課標”。
當然。由于學生的知識面、心理、閱歷等原因,生成的不可能都是有價值的,老師要看“課堂中生成的”是否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學生生命的成長。
尋找穿越的路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紙面課標”?出現了這種問題如何解決?既然我們的語文教學是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服務的,那么我們就應找到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關的主要因素,先從改變自我開始做起。竊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研讀《課標》,把《課標》中的理念化為自我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的4條基本理念我們一定要牢記——其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其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課程的“課程目標”,其中包括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是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規定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的要求。本著“它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語文學習的下限標準”的認識,我們要敢于突破課程目標,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下限要達標,但上限不封頂,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有個性的發展。
2,敢于超越,科學地用好教材。
教材不是全部的課程內容,教學則應從課程的高度出發,憑借教材整體設計并努力超越教材。具體地說就是要超越教材的體系,創造更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體系;要超越教材的內涵,實現多元解讀,提升教學的意義;要超越教材的內容,開發和補充教材,使學習過程更豐滿。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語文教學無止境,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遠在教材教學之外。
3,躬身實踐,從“紙面目標”走向“課堂目標”。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我們可以立足《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但我們不能“死扣”《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因為,老師是不同的,學生是不同的,學校是不同的,當地的環境也是不同的。而這么多不同又是動態發展的。因此,我以為——只有結合學生、老師、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語文教學才是真實有效的。
當然,在改變自身的同時,也應努力把準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和學習語文的規律。
“扔掉”教案不扔“學生”:
假如遇到這樣的課堂,我會笑著問:“錢同學,有什么好問題?”
“我想聽聽歌是怎樣唱的?”這是他的回答。
他的提議依然得到了同學的認可:“對!我們也想聽!”
由于備課充分,磁帶就躺在我的口袋里,可如果讓他們聽歌學歌的話,下面的教學我就完成不了了。該不該放一放?我也會猶豫……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
錄音機里飄出了悠揚的歌聲。學生聽著聽著。都跟著唱了起來,聲音越來越大。我看著這些可愛的學生,心里滿是喜悅。
學生是愛學習的,關鍵要看老師如何激起他們的興趣。我的目光又遇到了錢同學。他會坐得特別端正。我不由感嘆:每個學生對學習都是那么富有熱情,老師要做的不過是點燃學生心底深處的火苗。下課后,學生們還在唱著歌,他們沉浸在愉悅中。
“課堂目標”的言說:
“語文是一門母語課程: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語文是一門認識性和實踐性統一的課程;語文是以漢語言文字為內容的課程。”這些《課標》中的理念已經成為老師的共識。但小學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教學系統,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構成橫向的緯度。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構成縱向的層面。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一直認為: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應注重實踐,在理論與實踐的交叉處求得科學的“策略”。這樣才可能把“紙面目標”轉化為“課堂目標”,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自由靈活地運用《課標》,這樣的一個過程猶如學生學習的內化過程。
就拿本文中的這個案例來說:表面上看偏離了“預先的軌道”,其實并沒有“迷失方向”。因為語文教學的本義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這節課中的“歌”已悄然成為了“語文材料”,成為了“語文熏陶”,“聽歌”、“唱歌”既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暗合了《課標》中倡導的“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為政第二》中的一段話:“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過程與“內化課標”的過程何其相似!孔子從“有志于學”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用了55年,這個周期似乎長了一些。其實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自身的努力來縮短周期:我們可以靈活地借鑒顧泠沅教授的“三個關注和兩次反思的課堂改革經驗”也就是“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課標》,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細讀《課標》,用《課標》來觀照自己的教案;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備課。”
從“紙面課標”走向“課堂課標”。從“有志于學”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實踐的智慧與“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