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5日記者采訪了中關村生物醫藥園。中關村生物醫藥園設施齊全、功能布局合理、規模較大,現已成為專業性“孵化器”。 作為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 園內建設了符合GMP標準的生物工程生產車間、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藥物合成與制劑實驗室、分析檢測實驗室等多個開放性實驗室,為生物醫藥企業、農業生物技術、化學制藥企業及化工產品、食品、環保等項目提供專業技術服務,最核心的服務是將專業技術服務與完善的硬件設施相結合,為生物醫藥研發企業提供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

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坐落在素有“中國硅谷”之美譽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是由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投資建設、北京中關村上地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被北京市科委正式掛牌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
中關村生物醫藥園通過與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中國醫藥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各專業孵化器的聯合,集成社會資源,建立戰略聯盟,搭建資源網絡平臺,最大化地實現了資源共享。生物醫藥園還聯合多家機構,成立專家庫,為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的專業化服務提供技術顧問。進駐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的留學人員企業,還可以享受國家及園區專為留學人員創業企業建立的創業服務體系、項目融資、商務代理等優越政策。 目前,生物醫藥園已經進駐企業四十余家,其中有留學人員企業、有國內大企業的研發機構,主要包括生物醫藥、化學合成藥、農業生物、醫療器械、保健品等。此外,中關村生物醫藥園與諸多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如與新加坡火炬中心、美國馬里蘭科學園等保持信息溝通與經驗交流,組織開展專業學術活動,促進技術的交流。
建設平臺走出窠臼打造新天地
作為專業孵化器,在硬件條件方面,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已經具備了一定優勢。如何把優勢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將其作用最大化,一直是園區管理團隊思考的問題。經過4年的努力探索,園區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方案。采訪中,記者發現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把傳統孵化器的物業管理、行政管理和企業管理等三個部門劃分成了保障、咨詢、融資、轉化、共享、分析等6個中心,而所有的中心都圍繞一個關鍵詞——生物醫藥開展工作。
采訪中我們發現,企業入駐園區后,生物醫藥園利用園區優越的政策環境、豐富的人文資源、良好的硬件條件、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助推企業的快速發展。如園內一個三類醫療器械企業,依托著園區的硬件條件和專業技術服務,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生產企業資質。由于企業擁有資質證書,企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兩次融資,注冊資金由100萬元增長到1000萬元,并建設了291平方米的生產場地,順利實現了項目的產業化。
回顧近4年來的孵化實踐,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的管理者認為,作為專業化的孵化器,要想在新經濟時代的市場大潮中快速發展,一是要把專業化做細、做深、做透,這樣才能帶來服務內容的擴充;二是要注重成果轉化率和轉化手段,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三是要搞好專業化平臺建設,以此提升園區的服務能力。
打破常規孵化企業與項目并重
科技企業孵化器創造的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多功能的創業環境,當企業走出孵化大樓,走出特定園區,會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企業成功的背后隱含了園區人艱辛的探索。作為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管理機構的上地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四年的建設、管理和發展中走出一條新路——孵化企業與孵化項目并重。
為此,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提出了五個轉化,即從創造局部優化環境向搭建產業發展平臺轉化;從優惠政策扶持向科技條件扶持轉化;從物理環境、政策資源經營向科技條件、科技成果經營轉化;從凝聚創新資源向凝聚產業發展資源轉化;從時間、空間孵化向行業、功能孵化轉化。
“只要你的孵化服務要素齊備了,就能吸引企業,實現從物理空間的孵化器向整個行業創業平臺的轉變。”這是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區人一直堅信不疑的事實。事實證明,園區人的付出沒有白費。
整合資源 探索孵化器最高境界
對于孵化器,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有著自己的看法:孵化器在孵化企業的同時,企業也能對孵化器做出貢獻,專業孵化器如何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記者采訪前幾天,中關村生物醫藥園在中試服務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于是,園區請來了入孵企業的專業人士組成攻關小組,聯合攻關,最終問題得以解決。對此,園區負責人認為,在專業孵化器內通過對企業科技條件的有效整合,形成一種協同作用,才是孵化器的最高境界。
通過這種整合資源的模式,企業資源得以開放共享,充實了園區科技條件平臺的實力,提高了孵化器的服務能力,同時擴展了平臺的服務范圍,節約了財政建設硬件條件的支出,而企業也從中獲得了更多的收益。資源整合使孵化器在成就企業的同時也成就了孵化器本身,可謂雙贏。

生物醫藥產業是北京未來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是北京現代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式下中關村生物醫藥園依靠多放優勢,秉承“孵化器”的創業思路和經驗,必將建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功能完備的一流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走出一批成功的國際化的生物醫藥企業和企業家。
采訪手記
在記者采寫完稿子時,孵化器的發展問題引起了記者深深的思考:目前,我國在冊的孵化器已達500余家,數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不可否認,遍地開花的孵化器在培育創業企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數量的迅速擴張難免帶來孵化質量不高和定位同質化等問題。由于服務體系設計落后,有些孵化器只是徒有其名,很難起到現代意義上的孵化作用,甚至淪為低端物業服務商。如此情形下孵化器應何去何從?
當前我國孵化器建設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就是在確定孵化產業方向時,并不是根據自身的優勢確定,而只是照搬國家產業政策,致使所確定重點的產業分散,而不同的孵化器所發展的產業卻是越來越同質化。這樣不僅無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還使全功能孵化成本十分高昂。
同時,目前的孵化器大多數擁有政府背景,基本建設投資全部由財政負擔,孵化器的管理者沒有對這部分投資取得收益的經營壓力。而孵化器蓬勃發展使產業促進機構變成了產業,對創新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部分孵化器的運營在靠拼優惠政策、拼政府投入等吸引客戶、爭奪創新資源,在目前的寫字樓市場形成了新的不公平競爭。
面對孵化器,當人們把關注的目光從數量增長轉移到質量提高時,在一組組驕人的數字后面,似乎隱含著一種困惑,孵化器這個新生事物,仿佛徘徊在十字路口。我們不禁要問,以政府為背景、財政為支撐的孵化器完成引領示范的特殊使命之后何去何從,在昨日的輝煌后如何續寫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