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資本的力量。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僅家電巨頭國美一家就展示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先是與新加坡太平星集團共同設立8億美元的房地產基金,又宣布與美國投行貝爾斯登成立了5億美元的零售業投資基金。人們在紛紛猜測黃光裕的“袖里乾坤”的同時,并不知道像聯想這樣老牌名企旗下的弘毅投資早在10年前已經開始了資本的“征程”,只不過后者相比更低調和隱蔽罷了。(詳見2007年3期《聯想資本論》)
這無疑代表了一種趨勢。從資本聯想到資本國美,在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沒有資本市場、沒有資本壓力的時代之后,伴隨著90年代中期興起的“資本運營”浪潮,中國的企業家一旦品嘗了資本的“禁果”,就注定要在資本的漩渦中生存,一種“資本化生存”。
這種趨勢勢不可擋。因為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那場改革,不僅給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富裕和幸福,消融了壟斷行業的利益“堅冰”, 瓦解了舊的行業價值鏈,同時也孕育了一個由新國企、民企以及私企企業家組成的新階層。在這一階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逐漸開創行業研發、加工、營銷等細分的新格局,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提高了行業的集中度,應對全球性的競爭,借力產業資本或商業資本運作的實力,借助于金融資本的配合,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于是,在過去的10年里,我們看到依托資本并購,在飼料、啤酒等行業形成了一批像新希望集團、華潤集團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本期我們將目光投向公司理財,目的是以雅戈爾、麥當勞、IBM等企業的資本運作為模版,尋找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力量。
通過關注我們進一步發現,企業之所以必須借助金融資本,是因為公司的目的不僅是賺錢,更重要的是賺比對手更多的錢,否則就會被對手甩開,成為犧牲者。而為了避免成為犧牲者,超越對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行業整合不可避免,在這一點上國美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縱觀國內外成功進行行業整合的企業,不管憑借的是核心技術、品牌、資奉,還是管理能力,也不管是可口可樂,賣當勞,還是華潤、聯想,其最終驅動力還是資本。這說明要進行行業整合,產業資本是基礎,金融資本是必要條件。
因此在這個狄更斯所說“最好”也是“最壞”時代里,資本已然成為中國企業家“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停頓就意味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