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經理朱玉辰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表示,推出股指期貨的條件正在逐步成熟,并有可能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表示,推出股指期貨的條件正在逐步成熟,并有可能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
朱玉辰表示,推出股指期貨的首要條件是安全、穩定,包括交易所交易規則的制定、產品設計、交易系統的準備、參與主體的測試、投資者教育等方面。目前,中金所在做各種各樣的風險防范工作,包括系統性測試和投資者教育,正在加緊對期貨公司進行驗收。
中金所去年10月正式成立之后,于當月就發出通知,就《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交易細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結算細則》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等四項內容公開征求意見。緊接著就開展了股指期貨的仿真交易。
據權威消息稱,春節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草案)。該條例將在“兩會”前后正式頒布。這意味著,股指期貨推出的“另一只靴子”馬上就要落地了。
有市場人士預測,近年來資本市場重大政策出臺,總會選擇長假期間,因此,“監管層選擇‘五一’期間推出股指期貨的可能非常大。”
監管體系已形成
為了加強對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的監管,中國證監會已經決定成立金融期貨監管部,來協調對未來中國金融期貨的監管。
據中國證監會內部人士透露,證監會新的監管部門籌備組目前已經成立,籌備組的一些工作人員來自于證監會期貨監管部。新成立的金融期貨監管部將履行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當然也包括研究制定將來可能推出的外匯期貨、國債期貨的監管規則。
事實上,未來對于金融期貨的監管,已經引起了中國各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提出了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監管的總體原則。
劉明康介紹,金融衍生產品的作用,就是為了在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實現收益與風險的重新分配。通過金融創新,將權益的風險轉移給最能承受這項風險的參與者,或者由多個參與者共同承擔,從而優化金融配置效率,有效管理風險。
劉明康認為,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存在四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市場基礎條件不夠;大多數國內銀行缺乏產品設計能力和定價能力;國內銀行獲得的交易收益份額較低,有時承擔雙重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在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相關法律法規對是否支持場外衍生產品交易的一些原則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劉明康在講話中進一步介紹,銀監會目前正積極研究制定衍生產品的分類監管辦法,讓尚不具備交易商和做市商能力的銀行業中小金融機構,也能在應用衍生產品防范市場風險,并將為更多金融消費者和中小工商企業提供規避風險的服務。
據了解,中國證監會目前也正在會同國資委相關部委修訂有關國有企業境內外投資期貨交易的文件,文件將細化境內外期貨業務的審批程序,進一步明確境內外期貨業務的審核與監管機關。
而中國保監會也正在制定規則,將對中國保險企業未來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資金流向進行監控。
這一系列動向意味著,借著股指期貨推出的時機,中國將建立起針對金融衍生品市場一整套的協同監管體系。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也需要各有關金融監管機構的協同配合,加強有效監管。

避免出現“政策市”
針對監管部門對股指期貨的監管,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的建議是:“應該更多借鑒國外成熟市場經驗,盡量減少行政干預。”
不少業內研究者在談到管理層未來對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監管的時候,也認為股指期貨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及跨市場交易行為,對監管機構的工作的確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對于這一市場,一條很重要的監管原則在于:“減少行政干預,超越政策市。”
事實上,在以系統性風險和杠桿效應為基礎的股指期貨市場,政策信息不透明或披露不公正,其負面影響很可能會遠大于對現貨市場的影響。例如,鑒于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出現少數掌握資金的人通過散布虛假信息,操縱市場,對交易對手方進行掠奪式地逼倉行為,而這將導致整個市場恐慌性的交易量大幅下跌。
業內專家認為,要防止出現上述現象,前提仍然是監管到位,避免出現政策市。而監管層也要對市場上的各種違規行為嚴格執法,對各種違規行為的直接責任人嚴肅處理,不能心慈手軟。同時要避免利用政策,人為地調控和扭曲市場,特別是要避免進行和市場內在趨勢相反的調控。
在監管的過程中,要保證政策信息的公平披露;要按照市場化原則,不斷改善和強化監管,提高金融政策和金融監管的系統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降低市場的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
業內專家認為,股指期貨被操縱的可能性非常小,國外市場上股指期貨被操控的案例也很少見。從市場角度來看,當市場規模較小的時候,才有可能會被惡意的機構投資者操縱,因此良好的股指期貨市場環境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市場應該足夠開放,二是市場需要有足夠的容量。
按照通常的情況,股指期貨或許只有在政府干預的時候才會被操縱。而政府干預股票市場可能導致股指失靈,完全有悖于政府建立金融期貨市場發揮股指期貨規避風險、發現價格的初衷,顯然是不可取和不明智的。
初期應“穩”字當頭
與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的看法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股指期貨推出的初期,監管層應該想辦法讓市場相對穩定,應該“穩”字當頭。
這主要是因為,金融期貨不僅技術含量高、交易工具復雜與專業化程度高,而且對于股指期貨這一新生事物大家還比較陌生。國內股指期貨的體系和很多規則都移植于國外,國內的市場監管者和參與者對于股指期貨都需要有一個熟悉和了解的過程。
易憲容認為,股指期貨的推出,開啟了繼股市、債市和商品期貨市場之后,中國資本市場的新時代。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發展一定要建立在中國金融市場相對成熟的基礎上,因此現在必須謹慎發展,決不可貿然推進。加強投資者的教育,讓金融期貨的知識廣泛傳播,應該是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得以創立與發展的前提。
格林期貨市場部總經理劉鑫也認為,股指期貨剛推出的一到兩年時間里,市場不會很活躍,因為這時候監管層和投資者都會非常謹慎。
劉鑫強調,對市場最有效的監管手段是以立法的形式來進行監管,《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修改結束,為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最根本的工作還在于推動全國人大關于《期貨法》的立法工作。
責任編輯:周治宏郵箱:shuitaiy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