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有萬科,北有萬達”,兩家都帶著“萬”字的企業,卻有著不同的戰略選擇。在王健林看來,他選擇的商業地產才是一條“百年老店”之路,他就喜歡做已經看準了的事情
退出了足壇,退出了住宅地產,王健林漸漸地從媒體的視野中消失。為了把萬達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王健林選擇了商業地產。當初質疑過萬達的同行和媒體,在國家對房地產進行宏觀調控,特別是對住宅市場調控力度越來越大的今天,才發現王健林當初選擇的路雖然難走,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商業地產的痛與樂
人們老愛問王健林為什么要做商業地產,就連王石當時也不看好商業地產項目,但是王健林就喜歡做已經看準了的事情。
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要做百年老店,才選擇商業地產”王健林如是說。
王健林的邏輯中,住宅地產以開發單個項目為主,雖然資金周轉快,短期利潤高,但開發周期短,隨著項目結束,利潤也隨之消失,因此這并不足以支撐萬達長期的發展。但是如果利用地產回籠的資金,模仿李嘉誠的模式,進行非相關多元化的擴張行不行?電梯廠、變電站廠、藥廠,王健林都有過嘗試,但是最終發現萬達的最大優勢還是地產。
“非相關多元化做了一些,但大家覺得這些都不像我們做的事,為什么呢?第一,與我們合作雖然是兩個著名企業,一個是奧迪斯,一個是LG,但我們是小股東;第二,我們沒有核心技術,很多技術都要重新去買,這等于我們跟著別人吆喝。”
非相關多元化的不順利,導致王健林對萬達的戰略進行重新的調整,漸漸地他把目光重新回到了地產項目。
然而,雖然想的很容易,但是做卻并不簡單。萬達在沈陽的初次嘗試便給了王健林當頭一棒。
“當時的思路還是做住宅的思路:把商業中心建完之后賣一部分給業主,他們出租給商家經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平衡我們的現金流。同時,我們自己留下一部分,自己出租管理。當時以為這就是商業地產了。但是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賣出去的商鋪店主自己經營,隨心所欲,參差不齊,沒有辦法管理,賣場經營每況愈下。然后就是業主退鋪鬧事,我們要花很大的代價處理?!?/p>
王健林所言非虛。沈陽某商業街便是萬達早期的幾個商業地產項目之一,就出現過王健林所說的事情。而王健林今天則要花費數億資金收回店主退租的店鋪。但是他覺得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與其說留下這塊瘡疤,倒不如將之剜去。
雖然進展不順利,但是這并沒有動搖萬達進軍商業地產的戰略目標。然而,一個偶然的事件讓王健林摸到了商業地產的門道。
在一次商城的招租中,家樂福、沃爾瑪兩家超市巨鱷都想購買萬達的店鋪,這讓王健林思考一個新的模式——訂單商業地產。
“當時兩家公司都看好我們選中的地段位置,都想進入我們商業中心,但是談判進行得很難,光合同文件就有一尺多厚。因為商業巨頭簽合同考慮很細,許多地方中國人考慮不到的他們都考慮到。最后沃爾瑪更快一些,我們便選擇了同沃爾瑪合作。可是我們想:租出去一個店鋪就這么費勁,那以后的成本就很高了。于是我們同沃爾瑪商量,能否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共同選址,共同規劃,在項目建設前就簽下‘訂單’,我們一拍即合?!?/p>
同沃爾瑪合作讓萬達找到了一種可以復制的商業地產模式,同時同跨國公司的合作,讓王健林有了更為可靠的現金回收,這讓王健林的商業地產在中國成為可能。
隨后幾年內,萬達迅速進入長沙、青島、天津、南昌、大連、南京等19個城市,萬達商業地產每到一個城市都引發商業地震。斥資百億開發出21個購物中心,成為中國最大購物中心開發商,也由此奠定王健林商業地產領域的領先地位。
到2010年,萬達的商業地產將開工70個購物中心,建筑面積1000萬平方米,年租金收入100億元。王健林認為,中國的購物中心有著巨大發展空間?!懊绹?億人有1.3萬個MALL,中國有13億人,至少還有2萬個MALL的空間,打個對折也需要建1萬個?!?/p>
公司管理簡單化
在萬達,王健林總是最早到公司的一批人,而且每天都要打卡。一次,一位到訪的老總說,像你們王總這樣上班打卡的老板的確不多。問及此,王健林告訴記者,我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
在萬達,王健林推崇一條管理原則:“人事關系簡單化”,就是不拉幫結派,晉升、提拔都要靠業績說話。

一位萬達的員工告訴記者,在競聘得到部門副經理的職務之后,見面時他對王的提拔表示了感謝,而王健林卻說:“不要感謝我,你在萬達得到的報酬,都是你自己掙來的?!?/p>
推行人事關系簡單化,王健林首先把自己的家人從萬達勸退,所有創業時期在萬達呆過的親屬,在離開萬達后,王健林都自己出錢給他們或補償,或創立自己的公司。
“凡事發現某些愿意搞小幫派的,我毫不留情把他調整出去,甚至包括我的某位副總裁都被我調整出去了,他老喜歡搞小圈圈,我就給他一點錢說:你走吧,你不適合在我的企業里。什么原因?我希望公司的員工不要搞小圈子,要搞大圈子,你不要就跟10個人好,有本事跟我集團的1萬人好,那叫大本事對不對?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通過和某人關系好,或者走哪個路線來獲取進步,來獲取升職提薪。這么多年的努力下來,絕大多數有一個清醒認識,在萬達靠工作?!?/p>
除了理念的灌輸之外,在萬達還有輪崗制度,同時考評體系也并不僅僅依靠業績,而是充分考慮道德層面,領導評價,員工互評,都有很大的比重。其實,王健林這樣做的考慮不無道理,對于地產行業,每個地區經理都要經手數億甚至數十億計的資金,如果不選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管理者,萬達的模式就很難從自身得以保障。而這也是很多地產公司做大之后,最為頭痛的問題。
王健林經常講:“不孝父母,何以孝天下?”“一要有孝心,二要有愛心。我說,這個人只要有孝心,再有善心,能積德行善,愿意幫別人,基本錯不了。”
公益事業財散人聚
如今做房地產被人認為是暴利行業,于是很多地產老板都熱心公益事業。同樣,萬達集團也從很早便開始公益活動,但是在萬達提倡的卻是全體員工一起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萬達提倡人才品德優先,此言并不只是說說而已。一位萬達的女員工默默地為一個兒童村授課了很多年,事情被媒體報道后,萬達重獎了這名員工,不僅職務有所提高,工資更是一次晉升兩個等級。
因為做了公益事業在萬達得到晉升的員工還有很多。萬達給自己的員工很好的報酬,部門經理級別的年薪都能達到數十萬。集團鼓勵員工把一些精力投入公益事業中。員工自發組織給貧困地區送去糧油,去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雖然萬達作了很多公益事業,但是可能更多人認為,這不過是為了在某些土地交易環節中謀取利潤。對此,一位萬達副總裁告訴記者:“萬達在開發某些地方的土地時,可能會得到一些稅費的減免,但這都是因為萬達的開發確實促進了項目所在區域的商業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和當地百姓從中獲益更多?!?/p>
然而與萬達在公益事業中捐資數億形成對比的是,王健林辦公室裝修水平也就是1990年代的水平,恐怕沒有人會相信王健林的辦公室會是這樣。
王健林自己有一個理想。在退休之前把萬達的資產規模擴充到1000億。那時候,他可以從中拿出200~300億設立一個慈善基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中。
或許王健林能說到做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條路并不平坦。有專家就指出:商業地產是一個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的項目,即便通過一些配套住宅項目收回一部分資金,但如萬達這般擴張速度,資金壓力會很大。
提及此,王健林承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融資,包括引入戰略投資或在國內上市。但是,目前沒有太大的資金壓力。如果融資進展不順利,那么會給未來發展帶來影響。做正確的事,同時也要正確的做事。萬達商業模式得到成功,王健林在思考該如何把正確的事做正確。
責任編輯:蕭馳郵箱:yangoa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