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已經到了3月,可是地處黃土高原的左云縣似乎依然處于賴在冬天的被窩里不愿醒來,只有遠處星星點點的綠才能讓人意識到春天的腳步。
可是,楊先生卻無心去欣賞點綴在茫茫黃土高原上可貴的綠,因為他正在為他的煤礦的前途發愁。他的煤礦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近幾年也沒有出現過安全事故,是擁有齊全的生產手續的合法小煤礦。可是,大同煤礦集團的人已經好幾次找到他,說按照上級文件要求,要收購他的煤礦,否則就要被關閉。
前幾年,隨著煤炭行情持續看好,一些中小煤礦礦主盲目追求高額利潤,不顧礦工的安全,不顧資源的浪費,超負荷地大量開采煤礦,成為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禍首。
于是,國家把調整煤炭生產開發的重點轉向以整合為主。1月底,國家發改委出臺了《中國煤炭工業“十一五”規劃》。《規劃》提出:2010年要形成6~8個億噸級和8~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煤炭產量占全國50%以上。
按照山西省政府的規劃,山西北部煤炭資源整合將圍繞大同煤礦集團展開。通過近兩年的整合,2006年,大同煤礦集團公司本部生產煤炭6175萬噸,同比增長9%;煤炭銷量達10410萬噸,同比增長4%;實現銷售收入270億元,同比增長7.8%;實現利潤2億元,超計劃1.5億元。
山西是中國煤炭主產區,去年的煤炭產量達到6.1億噸,其煤炭產量和外運量高居全國榜首,分別占到全國的1/4和4/5。今年上半年,山西將淘汰1300座小煤礦,其中生產能力9萬噸以下的煤礦將壽終正寢。而據知情人透露,山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的小煤礦關停標準已經上升到了30萬噸。
億噸級企業浮出水面
一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高層透露:國家將會很快出臺有關大集團重組的具體文件,“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將會成為組建億噸級和5000萬噸級煤炭企業的龍頭。”
中國煤炭行業圍繞龍頭企業的整合兼并在地方和企業身上早已開始。山西2003年開始整合,現在形成了五家大企業集團,去年煤炭產量占到全省的40%左右。規劃出臺后,這些企業做大做強的步伐明顯加快。
目前排名前20的企業中,我國煤炭銷量過億噸的企業集團除大同煤礦集團外,還有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
據神華集團公司提供的數據,2006年,該公司原煤產量2.03億噸,同比增長35.6%,在全國率先跨上原煤產量2億噸臺階;商品煤銷量(含焦炭)2.40億噸,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2388萬噸;主營業務收入838億元,同比增長26%;實現利潤256億元,同比增長16.4%。
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公布的經營數據顯示,2006年,該公司原煤產量9062萬噸,位居行業第二位,同比增長26.1%;煤炭銷量10315萬噸;實現收入520億元,同比增長2.7%;實現利潤41.3億元,同比增長25%。
根據記者得到的數據,2006年,中國煤炭產銷量達到5000萬噸的煤炭企業只有兩家,分別是山西焦煤和龍煤集團。能成為億噸級煤炭大集團的企業可以確定的是山西焦煤。
山西焦煤集團董事長杜復新在2007年新年賀辭中表示,集團2006年原煤產量完成6996萬噸,比上年增長15.1%;精煤產量完成2920萬噸,比上年增長19.6%;焦炭產量完成252萬噸,比上年增長14.8%。山西焦煤集團是在在重組了汾西礦業集團、西山煤電集團及霍州煤電集團以及周邊中小煤礦后產量才突破5000萬噸的。隨著進一步的整合重組,山西焦煤將不出意外的進入億噸級煤炭企業隊伍序列。
另據了解,山東省國資委正對省內的7家大煤礦(兗礦、新礦、棗莊礦業、淄博礦業、肥城礦業、龍口礦業和濟寧礦業)進行調研,準備將其整合為一個以兗礦為龍頭的億噸級煤炭企業大集團。2005年,這7家企業的煤炭總產量達1.0198億噸,其中兗礦是4111萬噸。
1月30日,河南省煤炭工業管理局接受財經觀察記者電話采訪說:“河南計劃將七大煤炭骨干企業(平煤、義煤、鄭煤、鶴煤、焦煤、永煤、神火)聯合重組,到2010年建成一個億噸級以上的河南煤業集團。”2005年,這7家企業的總產量達8077萬噸。
此外,爭相進入億噸企業的還有黑龍江龍煤礦業集團、安徽淮南礦業集團。
在這兩家企業中,著名煤炭行業專家黃騰比較看好龍煤,因為“龍煤保有儲量171億噸,2005年煤炭產量就高達5280萬噸,居全國產量第四位。”但據龍煤集團內部人透露,龍煤集團在去年已經下調了煤炭產量,估計未來幾年的煤炭產量將會在5000萬噸左右徘徊。
黃騰說:“除非將淮南、淮北以及皖北煤電整合組建一個皖能集團,否則安徽至多整合出一個5000萬噸級的企業”。2005年,淮南、淮北、皖北煤電產量分別為2982萬噸、2151萬噸和1020萬噸,去年安徽全省的煤炭產量是8000萬噸。
5000萬噸級企業航母組建加速
中國目前千萬噸級以上的煤炭企業有31個,所以5000萬噸級企業集團的爭奪更為激烈。
除了立志進入億噸級企業的龍煤集團和淮南礦業外將占據兩個5000萬噸級企業名額外,山西的五家大型企業集團中,陽泉煤業、晉城煤業和潞安煤業的產量2005年都在2000萬噸之上。隨著重組的深入,這三家將不出意外的占據5000萬噸級企業集團的三席。
根據陽煤集團企業報社提供的數據,2006年陽煤集團煤炭產量達3542萬噸,比2005年增加297萬噸;營業總收入預計達到180億元,同比增加45億元;預計實現利潤7.5億元,同比增加2.3億元。公司2007年計劃實現收入220億元,煤炭產量3670萬噸,利潤10.4億元。
潞安集團董事長任潤厚在2007年集團黨委工作會上發言時表示,潞安集團2006年煤炭產量達到3160多萬噸。目前集團公司未投入潞安環能(19,0.77,4.22%)(601699)的煤礦中,石圪節煤礦資源瀕臨枯竭,即將關閉,而集團公司下屬的慈林山煤業公司、郭莊煤礦、潞寧煤礦、司馬煤礦、高河能源是由于政策要求而整合的地方煤礦資源。
1月31日,陜西煤業集團北京辦主任鄭昕告訴財經觀察,“去年陜煤集團產煤超過4000萬噸”,而且“還在進一步整合地方煤礦,2010年肯定會形成億噸的產能”。去年陜西產煤1.32億噸,預計2010年達2.5億噸。
內蒙古煤炭工業局31日在接受財經觀察電話采訪時稱:《關于組建蒙西煤炭企業集團公司的意見》上級正在審批。據預計,“至少是要組建起2個5000萬噸級的煤炭集團”。內蒙古地方企業有伊泰、平莊煤業兩家產量在1000萬噸以上。
河北省的整合重組兩年前已經開始。以邯礦和邢礦為龍頭的金能集團,去年煤炭產量達1736萬噸。開灤集團2005年煤炭產量為2612萬噸,峰峰集團產量為1202萬噸。黃騰認為,在這幾家企業的基礎上,“河北必然會組建一個產量在5000萬噸之上的企業集團。”
黃騰分析說,還有可能組建5000萬噸級煤炭集團的是遼寧。2005年,鐵法煤業產量為2162萬噸,阜新礦業產量是1115萬噸。“在此基礎上,整合沈陽煤業等大型煤礦,較易組建大型企業集團。”
黃騰還認為,貴州也有可能以盤江煤電、水城礦業為龍頭組建5000萬噸級的企業集團。
“其他地區的煤炭資源和企業,比如寧東和隴西,則很可能會被神華整合。”黃騰說。
專家分析認為,企業能夠最終入圍組建億噸煤炭航母,必須具備3個因素:首先就是當地有豐富的資源,還要在國家的開發計劃內,換句話說就是要在十三大煤炭基地內。其次,這些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這是任何一個企業生存的根本。第三,煤炭行業集中度雖然比較低,但各地較大的企業均為國有企業,所以,要組建起億噸級企業集團,政府和政策必須給與足夠的支持。
中小煤炭企業冬天來臨
國家“十一五”規劃確定了煤炭業以結構調整為主的發展重點。由此,中國數量眾多的煤炭企業的合并重組在所難免,小煤礦面臨生與死的選擇。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小型煤炭企業的數量將大大減少。
“以大企業為龍頭組建煤炭航母的后果,除了增加大企業的競爭力外,最明顯的就是中小煤炭企業的冬天將迅速到來,并沒有結束的時候。”山東一位中型煤炭企業老總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如此直言不諱。
根據內蒙古的規劃,未來兩年內,該區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要么被大型煤炭企業整合,要么淘汰出局。在生與死的選擇背后,內蒙古幾家大型國有統配煤礦的角逐已暗中拉開,各家都在為搶食盡可能多的小煤礦資源而摩拳擦掌。
在內蒙古準格爾旗的一個中型民營煤炭企業老板最近正在北京,忙著將公司的煤炭推銷出去。他的煤炭質量相當不錯,但由于處在神華礦區之內,又不愿意被神華兼并,所以很多客戶礙于神華的關系,都不敢買他的煤。
山東省煤炭資源整合基本上由幾大煤炭企業主導,其中兗礦集團、新汶礦業集團等不僅在本省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資源收購戰,且前者已經將觸角伸向了陜西、貴州甚至澳大利亞。其他地區,如遼寧、貴州、寧夏、陜西、安徽等產煤省,基本上由當地大煤礦為主體實施整合。
黃騰認為,中國目前的中小煤礦數量的確多了一點,是應該減少一些。但是“不能簡單的用行政手段將中小煤礦合并到大的煤礦旗下,做一些換湯不換藥的事情。而是真正應該通過企業的市場競爭手段,讓中小企業自動退出市場。”
黃騰同時告訴記者,將絕大部分中小煤礦都合并到大企業中去不符合經濟學規律,因為一個成熟的市場中,肯定是“大企業少,小企業多”。“并且,在一些大企業認為沒有開采價值的礦區,小企業的存在,反而是對資源的一種節約。”
盡管如此,此次《規劃》的總主持人郭云濤認為,中國目前的煤炭工業產業結構矛盾與現代工業發展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整個行業產業集中度低、過于分散。他舉例說:“中國雖然去年產煤炭突破了23.5億噸,但仍大小有近2萬個煤礦。而美國每年產近12億噸煤,只有1100個煤礦;澳大利亞年產3億噸,有100多個礦。”
來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在全國4936家煤炭企業中小型企業達到4421家,占全國所有企業的89.57%,而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僅占2.09%和8.35%。
責任編輯:周治宏郵箱:shuitaiy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