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大家都忙著休“五一”長假,或者在母親節時為媽媽送上一束康乃馨,卻忽略了5月20日——全國助殘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本刊編輯部特約專家,為殘疾孩子的父母送一份最實用的禮物……
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講述人:張志的媽媽
我兒子張志很小的時候患了腦癱,不能獨立行走,頭不停地搖晃,四肢也不聽指揮。雖然他的話說得不十分清楚,但腦子非常清楚,心里什么都明白。因為他是殘疾孩子,政策允許我又要了一個女兒。我的丈夫是做買賣的,所以家里的條件還不錯,我們從小對張志就格外照顧和偏愛,要啥買啥。用他爸爸的話講:“只要他能提出來的,世上有的,我們一定滿足他的要求,為的是讓他享受人生中的快樂。”
可我們的苦心并不能讓兒子快樂。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也鬧著要上學。我們明知道這是一件不現實的事,但為了滿足他,還是雇了一個人專門送他上學。在學校里,同學們好奇的目光、嘲笑和歧視給他很大的打擊,他永遠不想再進學校了。孩子爸爸以為他想學習,就給他請來家教在家里教他,可他根本不配合,還罵老師,做惡作劇,最后把老師氣跑了。可看見妹妹每天上學他又非常生氣,把妹妹的書包藏起來。妹妹經常因為找不到東西氣得又哭又鬧。他還無端地欺負妹妹,有意把妹妹嚇哭。
我們對張志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教育女兒要讓著哥哥,因為哥哥有病,因為哥哥太可憐了。并且我們還一遍遍地告訴女兒,以后等我們不在世了,她要承擔起養哥哥的責任,因為哥哥有病她才有權出生。可女兒一點兒都不理解我們,反而埋怨我們把她生出來,說她討厭哥哥。
張志的醫生讓他加強鍛煉手腳的協調性,可他不僅不配合,還一切都要別人替他做,就連大小便都要別人來幫助,能做的自己都不做。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要求步步升級,要穿名牌、打領帶、還要戴戒指。今年他剛剛過完15歲生日,就讓我給他找個女孩子來,他要談戀愛。我說不可能,他就絕食,不吃飯。
我和丈夫告訴他,有些不現實的要求父母是沒有辦法幫助他達到目的的,他氣急敗壞地往我臉上吐唾沫。他爸爸打了他一巴掌,他就大哭大鬧,竟然把屎尿都拉在被子里,還要自殺,用頭往墻上撞。搞得家里雞犬不寧,四鄰不安。
他要所有人都圍著他轉,否則他就發出怪叫聲,經常擾得鄰居報警說我們家擾民。我們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們還要怎么做才能滿足他,讓他老老實實地過日子呢?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張志是一個有清醒頭腦和是非判斷能力的殘疾孩子,他雖然算是一個重度殘疾,但他有自己的意志,在一定程度擁有自控能力。他有欲望想上學,但當他受到同學的嘲笑和歧視的時候沒有能力去面對,便退縮了。他意識到學校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好玩。接著,他氣跑了父母給他請來的家教,因為他上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能去的我也要去”,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
可是,在學校受到的挫折,讓他心里更加不平衡。父母為了讓女兒對殘疾哥哥盡一份扶養的責任,就把女兒出生的權利說成是以哥哥得病為代價得來的,這就給張志注入了一種錯誤的概念:妹妹欠他的,妹妹的生命甚至一生是屬于他的。所以他看到妹妹擁有的健康他沒有、妹妹能上學他不能去、妹妹在外面奔跑玩耍他不能,就非常嫉妒妹妹。因為嫉妒所以生恨,他盡其所能想辦法來“加害”妹妹。
雖然他是一個重度殘疾的孩子,但他有正常人一樣的需求。因為沒有面對現實的常態思維,致使他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欲望不斷升級,甚至讓媽媽給他找個女孩子來談戀愛。因為他的要求父母從來都是設法滿足,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他都不允許父母對他說“不”,否則他就會無理取鬧。這才有了他往媽媽臉上吐唾沫,在床上大小便的惡劣行為。他之所以能如此這般地自私和胡攪蠻纏,是家長對他的愛失去理性和原則性導致的惡果。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因為他是一個殘疾孩子,應該多給他一點兒愛,這無論是父母,還是所有健全人都是責無旁貸的。然而為了讓他能得到人間的享樂,無限滿足他的要求,甚至是那些無理的要求,必將導致害人害己的后果。“要啥買啥”,這種極其錯誤的觀念就使他不能接受父母的拒絕。最終也導致了家長面對這樣一個孩子非常無助和無奈,甚至絕望。他的父母非常痛苦,媽媽曾流著淚說:“真想和他一起死了算了,大家都省心,不然就得叫他活活折磨死。”他給父母造成的痛苦早已從他的殘疾轉移到他的變態。一個人心靈殘疾遠比肉體殘疾更可怕。
中國有5000萬殘疾人,就有5000萬個家庭面臨殘疾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不僅是有殘疾孩子家庭的個體問題,而且是全社會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社會通稱殘疾人為“弱勢群體”,有的重殘病人甚至生存都有困難。從社會角度和人文角度講,他們的確需要健全人—“強勢群體”給予幫助和愛護。但是作為殘疾人自己不能有這種“我是弱勢群體,強勢群體就應該幫助我”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能把他們徹底毀了,變成貨真價實的“廢人”。
殘疾人是不是一定就是“廢人”呢?顯然不是。這在生活中有太多自強不息的例子可證明。他們雖然身殘,但是他們自立的精神,他們所做出的成就有時遠遠超出常人所想象的程度。但也有太多的殘疾人自暴自棄,成為家人和社會的拖累。身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身殘演變成“精神乞丐”!所以擺在殘疾孩子家長面前最重要的不僅是盡其所能地使他們得到一定的康復,更重要的是如何從小對殘疾孩子進行自重、自強、自立、自尊的教育。
一個殘疾人的人格尊嚴的提升遠比給他一個健全的身體更重要。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因為殘疾人自身的缺陷,會給人們的審美和心理上造成遺憾,但是如果一個殘疾人能夠活出一種尊嚴和價值,那么他們身上閃爍出的光輝遠比一個活出同樣價值和尊嚴的正常人對人更有感召力和震撼力。最有力的例子就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雖然他長得很“丑”,張著嘴,瞪著眼,一副怪怪的模樣;雖然他的身體幾乎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活力的植物人,可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驚人魅力讓全世界傾倒和著迷。
對殘疾孩子究竟進行怎樣的教育更合適呢?這要因人而異。
比如張志這個例子。如果他的家長真對他負責任的話,就應該痛下決心重新調整教育方法,絕不能再對他無限地溺愛下去,否則他的命運會更悲慘。因為父母會老,會走。他這樣不可愛,這樣刁蠻無理,這樣自私可惡,即便妹妹以后能承擔起扶養他的責任,可這出于不情愿的責任,豈不是讓他活得更痛苦嗎?所以必須讓他知道他的殘疾是天災,沒有人欠他的,他沒有資格強求任何人一定要對他怎樣,包括他的爸爸媽媽和妹妹。
父母必須讓張志清楚:“愛要情愿,只有你可愛,人家才會愛你”。像他這樣已經嬌慣成性,必要時“殘酷”一點兒也無妨。比如在保證他的日常生活、必須該為他做的以外,所有人都冷淡他一段時間。不管他做出怎樣的反應也不要妥協,讓他體驗到沒有人關愛的滋味是何等的難過。沒有這種反差,他永遠體會不到自己曾經擁有的愛是多么珍貴,永遠不會反省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種“冷淡”要持續到他軟下來,真正意識到自己從前的許多行為是多么的錯誤,有了痛改前非的覺悟才成。
雖然這種心理變化會使他在重創下變得格外軟弱,但這時卻是重新樹立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最好時機。不管他殘疾有多重,只要他有正常的思維,就必須要建立起一種人生價值觀,這是一個人——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活下去的“根基”。
(責任編輯/唐靜)
E-mail:anntj0735@yahoo.com.cn
Tel:(010)51026393
家庭作業
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自己做事,更確切地說,只要他能做的,絕不要幫助他,哪怕是穿衣服,吃飯,哪怕是從洗手帕開始。他行動不方便,把水盆端到身邊去,也要他自己去洗。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鼓勵他,讓他體驗到自己做事的成就感。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人是他永遠的靠山。逐漸養成他的獨立意識,慢慢建立他的尊嚴意識。尊嚴是一個人產生力量的源泉,做家長的要具有這種超前的意識。
有這樣兩個對比非常鮮明的例子。兩個同齡的孩子在同一時期患了小兒麻痹,一個很輕,拄拐還能走路。父母怕他受委屈,學都不讓他去上,放在身邊,母親離職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他不僅不領情,看到哥姐都工作結婚,他極度不平衡,還砸玻璃,掀桌子,最后絕望地自殺了。而另一個病情非常嚴重,幾乎周身癱瘓。但父母從不把他當殘疾看,還把他送到一個艱苦的地方去鍛煉,經受了令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生活完全能自理。苦難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養成了一種吃苦耐勞的好品質,活出了一份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并體現了一份自身的價值,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敬佩。一個殘疾人,可能成為社會累贅,家庭的包袱;也可能成為親人的驕傲,社會有用的人才。兩種不同的教育和選擇,造就出兩種不同的結果。
不要低估殘疾孩子的潛能,雖然他們身體有著某種缺陷,然而這種缺陷往往能使他們其他方面的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開掘。我們不否認殘疾人需要來自家庭和全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和支持,但他們更需要來自健全群體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培養他們自我實現的人格力量和自身價值等于給他們一個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