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兩歲時,已經能認識方形和圓形,能辨別開放的和閉合的,但要能有把握的在紙上畫出這些形象卻有很大難度,此時就需要父母及時地引導。孩子亂畫時大多都是無意識的,他只是對筆在紙上能留下痕跡覺得有趣,根本不注意自己在畫什么,偶爾會畫出一個圓形,父母就應及時地對孩子說:“你畫了個什么呀?媽媽覺得真像一個蘋果呀,要是能長個把兒就好了!”經過父母這一說,孩子才會真正整體地看看自己畫的東西,然后就有可能隨便在圓形上面某個位置再畫一道豎線,這下紙上就真的有一個簡筆畫的蘋果形象了!
有很多父母告訴我,孩子太好動,他們常常把這稱為淘氣。其實好動是孩子探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不停地動就能不停地接受新的信息,就能有新的感受。孩子不停地動,大人就要不停地照顧他,生怕他不小心摔倒或者磕了碰了,因此非常累非常煩,真希望孩子能安靜下來!
兩歲左右的幼兒剛學會走路,正是最好動的時候,只有感興趣的事才能讓他安靜下來。在涂鴉時他發現自己每畫一筆都是新的感覺,父母要抓住這種心理引導他,到他發現自己竟然真的能畫出一個形象時,就會樂此不疲,興致勃勃的繼續畫下去,終于能安靜一會兒了!當然,我們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他安靜一會兒!
我對家長們說起我的引導方法時,有的家長會說:“可是我不會畫呀!我連個蘋果都畫不像!我自己不是畫家,怎么能引導他呢?”瑪利亞·蒙臺梭利在《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中說:“我們相信教育應該是尋求適當的方法,幾乎是在孩子不知不覺當中,引導他們自然的學習活動?!?/p>
美術教育同樣如此,說起來有的家長不信,我自己是美術教師,但我幾乎沒有給我的孩子做過繪畫示范,我只是通過語言的引導,讓孩子自主地發現他無意識之中畫的東西的確有點像生活中所見過的某個事物,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畫出他自己能畫的形象,進而得到進步。那么家長要怎樣才能具備引導孩子的條件呢?我想根本不是繪畫的問題,而是要具備觀察的能力和極好的耐心,還要有和孩子共同涂鴉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主張兒童繪畫要自主發展,就是不要干涉孩子畫什么,也有人說:你那樣引導孩子不就是你說什么讓孩子畫什么嗎?那孩子不是就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嗎?我的回答是兒童繪畫的確應該自由發揮!
4~12歲的兒童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達的目的性,自由發揮能很好地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已經不需要畫一筆引導一下,他們也需要引導,方法就另當別論了。但是1~3歲的幼兒不一樣,可以說他們沒有在筆下再現形象的能力,也沒有自主意識,他們此時才是發現自我存在的時期,不要說涂鴉,就是在生活其他任何方面都需要成人的幫助才能完成,比如吃飯、穿衣等等,在這些方面成人的幫助或引導可以形成孩子好的或壞的生活習慣,那么在涂鴉方面的引導就可以鍛煉孩子對形象的辨別能力、小手對筆的駕馭能力、觀察能力、色彩感覺、小手肌肉群的發達程度,還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繪畫興趣等等。我們要支持孩子無意識的涂鴉,也需要家長有意識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