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字和畫面,我們知道,這是個蘊涵著豐富生活哲理的幼兒故事。故事的主題和成長有關,和生活中怎樣看待、把握“選擇”有關。單就內容看,故事和畫面都很尋常。
如果把故事發生的地點改成人類社會,把故事里的小獅子改成我們身邊正在長大或已經長大了的孩子,那么,顯然,故事里的情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將要碰到。這也讓我們每個閱讀故事的大人深信,自己曾經是9只小獅子里的一個。而現在和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孩子,也是9只小獅子當中的一個。而就主題來說,這個故事,顯然是在用簡單的情節語言和富有親和力、極其生活化的圖畫告訴每個大人,每個孩子——長大,意味著要獨立地面對一個個選擇,更意味著自己決定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
現在,9只長大了的小獅子面臨的抉擇是:干什么工作。呵呵,這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里至關重要的選擇之一——職業選擇。故事里,9只長大了的小獅子分別交出了9種答案,概括起來說,體現了兩種思路。
前8只小獅子的選擇可謂簡潔明了——需要什么,就喜歡什么;喜歡什么,就選擇什么。比如,老大喜歡教書,就去做教獅;老二喜歡燒菜,就去做廚獅;老三愛造機器,就去做工程獅;老四愛好蓋房子,就去做建筑獅……這就像生活里,孩子需要快樂,于是就去游戲;青年需要愛情,于是就去戀愛;父母需要謀生,于是就去工作;老人需要健康,于是就去鍛煉……
這是一種常規思維。人人都可以想到,可以做到。因此,8只小獅子做出選擇輕而易舉。
而第二條思路,卻不那么容易了。我們仔細來琢磨下第九只小獅子的話:“我要干的工作,是誰都沒有干過的,又是大家最需要的。”請注意:這里有兩個前提,一、大家最需要的;二、誰都沒有干過的。
呵呵,這可真是自討苦吃。要達到其中任何一條,都夠小獅子受的。要做出并落實這樣的選擇還真是不容易。
首先,就一般情況而言,自己最喜歡,最需要什么,自己是很清楚的。老大喜歡教學生。老二喜歡燒菜。老三喜歡造機器,老四喜歡造房子……只要根據自己的喜歡去做選擇,一切都順理成章,一目了然。而要找出大家最需要的事,卻不那么簡單了,這就需要智慧,需要發現。所以,當八個哥哥姐姐毫不猶豫,一錘定音的時候,老九把腦袋抓了又抓,卻無法做出決斷;當八個哥哥紛紛上路、上崗的時候,老九還在左思右想,尋尋覓覓。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喜歡和大家的需要很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兩個層面。自己喜歡,可以伸手就來;大家需要則要用眼睛發現,要用心靈甄別,然后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和抉擇。這就增加了難度。
當然,這還不是最難的。
最難的是:誰都沒有干過。誰都沒有干過,就是在沒有路的地方踩出路來;沒有水的地方種出花來;沒有土的地方建起高樓;沒有火的地方燒出佳肴……誰都沒有干過,就意味著燒冷灶,意味著冒險,意味著付出了,可能沒有任何回報,意味著犧牲、失敗、苦難、挫折……等等。這可是需要勇氣和膽略的。這些,可愛的小獅子老九都具備嗎?讀罷故事,我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實際上,說到底,前8只小獅子和第九只小獅子的區別,體現了常規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區別。生活里,敢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僅僅靠勇氣,更靠智慧。這時候,是閾于自己,還是超越自己。是保全自己,還是服務大家。是走向熙熙攘攘的大路,還是走向人跡罕至的小徑。是一切從自己開始,還是處處向別人進發……這里面是有顯著區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按大家的需要來選擇,來確定自己行為的指向,來設置自己生命的坐標,第九個小獅子表達了一種理想化“成長狀態”。這樣的勇氣、膽略、智慧,在我們身邊的世界里其實是很少的。當然,也惟其少,才倍顯珍貴。這也是作家寄托于小獅子的一種美好愿望。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第八只小獅子,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世界更需要第九只小獅子。
這不僅僅一個數字序列,更是意義的區別,或者說生命境界的區別。閱讀中,我們應該能夠想到這一層,并生動地昭示給聽我們講故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