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潔
如果把法國今年春天的總統選舉只看作是性別之爭,其實是有點膚淺。
雖然,去年法國的一項民調顯示,法國有超過半數的選民表示,他們支持社會黨候選人羅雅爾的理由,只因為她是一名女性。
但其實該民調背后隱藏著更大的意涵,跟很多國家一樣,那就是法國人渴望改變。
經歷了歐憲草案擱置、巴黎郊區騷亂、首次雇用合約法受阻等一連串風波,法國的政治與社會處于一種極其緊張的繃緊狀態,急需變革的力量。
另外,雖然近年來經濟開始有起色,但法國政壇仍擺脫不了弊案丑聞,使得民眾對法國傳統上的精英統治階層逐漸失去信心,法國各界都了解國家必須做出轉變,以響應新的全球政經情勢。
因此,已公開宣布參選的兩位候選人,盡管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但他們都祭出了改革大旗——來自右翼人民運動聯盟的薩爾科齊打出的競選口號是“與過去決裂”;而代表左翼社會黨的羅雅爾則高喊“渴望未來”。
然而,兩人的選情目前卻依然陷入膠著,因為,法國人雖然渴望改變,但他們還拿不定主意,該朝哪個方向改變,以及該冒哪一類的風險。
從政經驗豐富的薩爾科齊雖然來自右翼,但是,他過去的一些言行卻有分裂右翼勢力之嫌,他主張自由經濟政策,還自稱是“美國的朋友”,這都與向來奉行戴高樂主義的人民運動聯盟呈現分歧,加上他向來熱愛挑戰禁忌,口氣大且自以為是,又與現任總統希拉克矛盾很深,都可能分化他的選票。
而氣質與他完全相反的羅雅爾主要走親民路線,盡管憑著笑容可掬而輕易虜獲人心,但是,她政治經驗不足,宣布競選以來,一直都沒有提出具體的政治綱領,對國際事務也一竅不通,顯然難以率領法國應對全球化的競爭,這些都導致支持她的選民猶豫再三。
但無論如何,目前已處于人心思變的法國人多表示,他們都希望看到的是一張新的面孔,不管是男是女,只要能與過去切割,法國才能有望繼續前進。
(摘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責任編/覃福貴)
海外星云 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