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榮
有位十六七歲的女中學生向醫生描述了她的“奇異一病情:大約幾個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覺得自己的雙手和雙腿不再屬于自己的身體了,外面似乎包著一層東西,與此同時,她忽然發現對家里的桌椅板凳失去了主體感,她為此感到惶恐。據她回憶,這種感覺是一陣一陣出現的,每次持續時間約10~20分鐘,然后又如同從夢中醒來一般,其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身體和外界物體的存在。她還說,在這種感覺出現之前,她常常心情郁悶。
還有一位大學一年級學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緊張地到精神科就診,說自己變“瘋”了。她說,近一年來,她老是一陣陣地覺得自己像在夢中,總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緒也總是處于快要失控的狀態。在這一段時間內,她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時常深一腳淺一腳。她說:“這種感覺真讓人難受,一旦來了,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無效,但每次不到一小時,它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p>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也常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突然接到噩耗,當時便嚇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是自己聽錯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著霧一般,像在夢里一樣……上述的幾種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當事人對自身的一部分或對外界事物覺得不真實、不確切,有一種說不清的隔膜感,這種現象,精神病理學稱為人格解體癥狀或非真實感。人格解體作為一個癥狀,在許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見到,尤其常見于癔癥、抑郁癥、疑病癥等。有一位抑郁癥病人準確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現的人格解體癥狀:“自從發病以來,我不但情緒不高,有自卑、自責的念頭及對前途感到無望,還有一個癥狀也讓我難以忍受,就是自己與別人及外界事物間總有一種難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夢里,與人交往時也有一種似幻若夢的感覺,我真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活著?!?/p>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過這種經歷,尤其是那些愛幻想、存有非常濃重的浪漫思想的人,更是常?!叭鐗嬙评镬F中”,而且,有許多人還將這種經歷記錄下來,成為傳世佳作。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保羅·薩特曾寫過一篇小說,名叫《惡心》,其中詳細而逼真地描寫了“我”的人格丟失的感覺:書中的“我”已喪失了獨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連呼吸、寫字等一舉一動都不再屬于自己,而是為那位“替身”存在,“我”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顯然,在薩特的筆下,這種人格解體(薩特稱為“非存在”)和人格轉換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經歷。
前面已經說過,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這種人格解體的體驗,但一般不會到醫院去就診,只有當事人覺得這種“似真若夢”的感覺妨礙了自己的生活時,才會求助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