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慧
臺灣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楊德昌導演病逝美國。他的電影享譽國際,展現個人對社會轉變、人間冷暖的敏銳觸覺。楊德昌的兩段婚姻充滿傳奇,前妻蔡琴發表公開悼念信。鋼琴家妻子彭鎧立當年與他的情緣轟動。
曾贏得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導演楊德昌于6月29日因結腸癌病逝于洛杉磯比佛利山家中,享年59歲。楊德昌是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聚焦臺灣社會的變化,運鏡細膩,擅長以電影語言思辯知性的現代生活,作品包括《海灘的一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恐怖分子》及2000年獲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一一》等8部,曾獲海內外多項大獎。
動畫夢壯志未酬
他的鋼琴家妻子彭鎧立近日整理出楊德昌的最后時光,記述楊德昌生前抗癌7年與近年來致力動畫藝術的情況。她寫到:楊德昌于“2007年6月初,與張毅導演、楊惠姍小姐于洛杉磯家中落實電影大綱、即刻高能量地天天工作,電傳草圖。6月25日開始略顯昏迷,仍緊握鉛筆畫簿,呈現的畫已出現超現實的影象,如眾人搶搭火車之景”。29日下午一時半,楊德昌結束光輝的一生。
張毅表示,他一共接到楊德昌寄來9個電郵,都是楊德昌為自己構思的一部名為《小朋友》的動畫草圖,共35張。后來,他一直未收到第10封,楊德昌逝世約10天前,他往美國探視,病榻上的楊德昌訴說著他想拍的動畫電影《追風》,念念不忘。
楊德昌于2002年宣布與成龍合作武俠動畫電影《追風》。楊德昌生前曾說,《追風》是以成龍肖像作為男主角的原型。他找成家班做武術指導,他們拍好動作,楊負責畫出來,然后再傳給成龍看樣品修改,目標是希望在全世界都能有所影響。
不過,耗掉2億多臺幣,完成10多分鐘畫面后,充滿中國功夫味的《追風》,在資金與制作層面上發生問題,被迫喊停,楊德昌《追風》動畫夢壯志未酬,成為他此生最大的遺憾。但是,張毅將把他和楊德昌構思近兩年的動畫片《長江動物園》完成。
在楊德昌的電影歷程中,《恐怖分子》讓楊德昌首次在金馬獎贏得最佳影片,大放異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讓他贏得東京影展評審團大獎;《麻將》與法國影星跨國合作;《一一》則讓他成為首名獲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殊榮的臺灣導演,隨后他先后出任戛納影展長片與短片類評審。
楊德昌的才華受國際肯定。戛納影展主席吉爾斯賈柯布以公開信表示哀悼:“世界電影界和熱愛電影的人,對于楊德昌的離去,同表哀悼與傷心……楊德昌不僅擁有偉大藝術家的特質,他的電影更讓亞洲電影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尤其是他杰出的貢獻。”
楊德昌與侯孝賢、萬仁、柯一正、張毅等導演,于上個世紀80年代共同引領臺灣新電影浪潮。楊德昌思緒冷靜,以現實手法描寫臺灣的現代生活,感理性兼具,風格獨特。
兩段感動的婚姻
1984年,楊德昌執導《青梅竹馬》,和女主角蔡琴因而相戀,結婚。兩人十年的婚姻,有名無實,1995年8月離婚。2000年,楊德昌和小他18歲的鋼琴家彭鎧立結婚。婚后生了一個兒子。
2000年,楊德昌即以呈現臺北現代家庭感情困境的電影《一一》獲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這是楊最成熟的作品,也是最后一部電影。家庭、人生的歷練讓楊德昌的電影更加成熟。
臺中市長胡志強惋惜,楊德昌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在新聞局長任內與楊德昌熟識的胡志強說,楊德昌剛直沉默、才氣縱橫,但很友善。楊德昌雖然很想改變臺灣電影環境、打破好萊塢影片獨大機制,卻懷才不遇。
作家小野當年在“中影”擔任制片企劃部副理兼企劃組長,他說,《恐怖分子》里有槍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后是大屠殺,楊的電影呈現轉變中的社會,以及他內心的焦慮不安、心靈寂寞。
臺灣金馬獎主席、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焦雄屏表示,楊德昌是時代先驅。他以精細思維,反思人類的存在和現代文化的問題。楊德昌通過電影,將臺灣的能見度調到最高。焦雄屏指出:“從上海、香港到臺灣,楊德昌在時代里行走。在兩岸冷戰對峙之下,早年臺灣高壓式封鎖資訊.面對中國文化與近代史有些斷裂現象,再加上大量受西方文化影響,孕育出特殊環境里成長的楊德昌。于是,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呈現出國民黨高壓教育的象征,他通過電影自我反射,很強烈的顛覆、拆解創作的過程。”
曾撰寫《楊德昌電影研究》的影評人黃建業說,楊德昌與他同期的其他導演不同,他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這種風格不但在臺灣,擴大到整個亞洲也是絕無僅有的。楊德昌深刻的悲觀和冷冽的理性風格,成就了臺灣電影獨一無二的時代。黃建業所著的《楊德昌電影研究》于1994年出版,他考慮增補楊德昌后期作品評介,讓書更完整。
楊德昌前妻歌手蔡琴則發表了一封名為《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公開信。蔡琴寫道:“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我深深地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地愛過。至于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蔡琴在信里指出:“細數他一生共完成了8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10年中,我竟見證了一半!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斗過。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摘自《亞洲周刊》)(責任編輯:胡文婕)
海外星云 200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