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沉浮:漢字命運在韓國
在文化上,韓國是與中國最相近的國家。他曾經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甲午戰爭前的韓國重要歷史文化典籍基本上是用漢語記載的。直至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前,朝鮮半島南北方的報刊、政府文書都是韓、漢字混用,大約一半是方塊漢字,就像日文還是漢字假名并用那樣。就是在今天,漢字可以說仍無處不在:韓國上流社會人士出席會議時,前面擺放說明其身份的標牌、很多公司機關學校的名稱、標志性建筑物上的標牌、商店的招牌、墓地的碑文、書店里韓文書的書和作者名、社交時互換的名片,還仍然用漢字書寫。
1945年,朝鮮半島得以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不幸的是,漢字成了民族主義的犧牲品。在朝鮮半島光復后的數十年里,韓國自動脫離了漢字文化圈,為強化韓文的使用,中斷甚至廢止了對漢字的使用。盡管在現實中,有些官方文書尤其是法律法規離開漢字又無法理解,只得另加漢語附件或括號里加注漢字。其結果是,在新一代韓國人中,懂漢字者已經寥寥無幾。
中韓建交后,恢復漢字教育是韓國各界的普遍呼聲。這可以從縱向歷史和橫向現實兩方面來分析其必要性:從縱向考慮,如不恢復漢字教育和使用,韓國人讀不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典籍,談不上對韓國文化歷史的傳承。今天再讀60年前的韓國出版的文獻,中國人也許還能猜出意思,可50歲以下的韓國普通人就難解其意了。不懂漢字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不便,例如許多韓國名勝古跡的名字以及其中的匾額、對聯,都是過去古人用漢字書寫的。有個故事,說的是日本與韓國的游客到中國大陸旅游,當導游對諸如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繪聲繪色的講解,日本游客會發出會心的微笑,而韓國游客卻如墜云里霧里。
從橫向現實來看,恢復漢字使用更有迫切性。中國目前是韓國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由1992年的5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千億美元以上,這樣快的雙邊貿易增長速度在世界經貿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韓國商品出口總額的近20%是輸出到中國,40%(包括中國)輸出到漢字文化圈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日本)市場。而且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額將越來越大。中國還是韓國最大的投資對象國,目前韓國在中國有幾萬家投資企業,最近三年,韓國是中國吸引外資的最大來源國之一。恢復漢字使用,回歸漢字文化圈顯然是韓國政府現實的考慮。
1999年,金大中頒布總統令,宣布在必要時得以在韓文中并書漢字,以確保公務文書能夠準確表達。在交通標志等領域,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志,讓通曉漢字者一目了然。另外更重要的措施是在中學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盡管這以后的幾年,在韓國國內始終存在漢字“存”還是“廢”的激烈爭論,但漢字漢語的使用卻是越來越普遍了,并形成了一股漢語熱。韓國已經走上了漢字廣泛使用的不歸路。
外語教學:漢語爭座次席
小學及學齡前。2002年4月,以時任教育部長為首的共13位歷屆教育部長通過了《向總統提出實施小學漢字教育的建議書》,敦促道,“為解決目前嚴重的文化危機,恢復國語生活的正常化,希望從小學開始實施漢字教育”。時下在韓國,兒童學習漢字的熱情最高漲,不用說上小學就學漢字,就是學齡前兒童學漢字的也不斷增加。2002年韓國語文學會組織的“漢字能力考試”,有40萬人參加,一半是小學生。到2004年同樣的考試,參加人數飆升為104萬,其中有71萬名(68%)是小學以下的兒童。可見漢字熱的源頭是小學。韓國人認為,學漢字不僅有助于讀書,對學習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也有很好的效果。一大學教授認為“學漢字能鍛煉邏輯的、科學的思維能力,少時學漢字腦袋好的話,看來并非無稽之談”。
出版商策劃了“用漢字重新讀的名著系列”,推出了韓國文與漢字混用的圖畫書《伊索寓言》、《奇怪的國家愛麗斯》、《少年王子》等少兒圖書。這類韓漢文混用少兒圖書受歡迎的原因是,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漢語地位越來越高,很多父母對漢字與中文的關注日益增加,他們認為早學漢字比較有利,從小就要讓孩子們掌握漢字。
高中的漢語教育。在韓國高中外語教學中,英語仍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外語。但在第二外語學習中,漢語有緊追日語之勢。2004年中,韓國教育部對全國3100多所高中進行調查,2002、2003、2004三年選日語作第二外語的學校數分別是1397、1599、1715所。而學習漢語的學校數分別是351、523、631所。據報道,近兩年將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高中數目增加更快,可惜沒見到具體統計數字。而傳統的高人氣第二外語語種德語和法語卻江河日下,變成了“非人氣專業”。2005年初,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有篇報道,題目為《漢語教師炙手可熱,德語法語教師備受冷落》,說不少德、法語中學教師不得不半路出家,到中國進修,惡補漢語后,回到韓國改教漢語了。
大學里的中文系概況。2005年底,韓國對113所四年制大學中的語言學專業的15619名學生所學語種進行了調查。結果是,113所大學中,有88所大學(占77.8%)開設了英語系,學生為5708人(占36.5%)。有45所大學(占39.8%)開設了中文系或漢語系,學生為2145名(占13%)。英語漢語系學生占了學習外國語學生總數的50.2%。接下來是日語(39所大學1804人)、德語(29所大學1231人)、法語(27所大學1129人)。至于韓國開設中文專業的兩年制專科學院就更多了。難怪韓國駐華大使有一次反問中國記者,在中國開設韓語系的大學遠遠少于開設中文系的韓國大學,你說“韓流”猛還是“漢風”勁?
須知,在上世紀70年代,偌大一個韓國,只有三所大學開設中文系。其中就有我2003年至2004年曾任教過的韓國光州的朝鮮大學。我在韓國時,朝鮮大學中文系每年招生40名學生,前不久我再返該校訪問,得知,現每年招生數是80人,翻了一番。通過讀韓國報紙,我還得知,近年來,韓國最著名的首爾大學,其外國語學院的中文系的招生人數、錄取分數都超過了該院的英語系。在目前韓國大學生失業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畢業于中文系的學生找工作相對容易些。
將來充當向韓國傳輸漢語知識的主力軍應該是曾經在和現正在中國留學的“海歸們”。中韓建交后,來中國留學學習漢語或其他專業的韓國人日益增加。2005年,中國共有外國留學生11萬人,其中韓國留學生人數最多,5萬多人,占40%。每年參加中國主辦的“外國人漢語能力考試”(HSK)也以韓國人最多,2005年全世界共有88000人參考,其中有55000人(62%)是韓國考生。現在韓國各大學教授漢語或講授其他中文課程的人,50歲以上的教授多數是畢業于臺灣的大學,50歲以下尤其是三四十歲的教授(員)則絕大多數是畢業于中國內地著名高校的博士。
隨著掀起學漢字高潮,學習刊物、參考書市場也熱起來了。近三四年每年增長20%。相關業界估計要學漢字的人在2005年約有130萬,市場規模可超過4000億韓元(約4億美元)。
韓國在仁川設立了經濟自由貿易區,該區計劃建一個“漢語村”,占地約27萬平方米。村內不僅將建造語言教育設施,還將建有集展覽、體驗和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設施,營造學習漢語氛圍。“漢語村”將于2008年竣工。
漢字熱推手:韓國經濟界
2001年中,韓國財閥們的組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曾組織了“中國經濟考察團”,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他們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極為震撼,認識到,擴大與中國的經濟交往將“攸關韓國的生死”,必須要更多更快地了解中國,培養“中國通”。首先要從認識漢字,通曉中文做起。
五大經濟團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大韓商會、韓國貿易協會等)2003年底決定,從2004年起,積極建議所屬會員19萬家公司在招聘新職員時進行漢字考試,即以政府指定的1800個常用漢字為準,把《全國漢字能力驗證考試》3級資格(指能認1817個漢字,能寫1000個漢字)作為應聘條件,并根據資格證書的級別擇優錄取。
客觀地說,國際化程度高的大企業的推廣漢字、倡導中文的活動措施更加得力。這些大企業的掌門人多在五六十歲,甚至七十多歲,幼時都學過漢字,對漢字有種親切感。排名在前十位以內的錦湖集團、SK集團在90年代初的中韓建交后,即開始在錄用新職員時,引進了漢字考試。還規定,如果漢字達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升職。五大經濟團體發出企業錄用新員工和員工升職應該增加漢字考試建議后,響應的大企業不斷增多。連三星、現代汽車、現代重工、大宇綜合機器等韓國主要大企業從2004年起都陸續引入了漢字考試。
如韓國企業的大哥大三星集團就規定,對具有漢字能力三級證書的應聘者加20分!也就是說,有沒有漢字資格證書,有可能決定能否被三星錄用,這對夢寐以求進入三星的大學生來說,是多大的誘惑啊。三星總裁李健熙先生對學習漢字的重視程度可以說無以復加。他說“如果想了解中國,首先應了解‘漢字’”。而且自己身體力行使用漢字。在他每個新年向集團職員的致辭中,漢字占了全部文稿的30%。總裁如此,下面則爭相模仿。三星旗下所屬的公司如三星電子、三星信用卡和三星生命保險等集團所有子公司編制的報告中,漢字都占大部分。三星集團還專門編了一本集團內部用厚達421頁的《商業漢字》,三星職員人手一冊。該書詳細地介紹了諸如“經濟指標、投資、消費……”等4000多個經濟用語。三星集團從2004年起,對新、老職員增加每月兩小時的漢字課程。
韓國企業還積極展開鼓勵使用標有漢字名字名片的“運動”。具體來說,企業要求職員通過學習漢字,能夠理解對方名片上的:姓名、來自的國家和地區、經營的行業、企業的位置及聯絡方法、所擔任的職務。這對于一個曾中斷了漢字教育達20多年之久的韓國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一位企業界權威人士說“漢字是將東北亞三國帶入共同文化圈的唯一交流手段。漢字水平也是確保韓國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另一位財閥話說得更重,“如果連貿易伙伴的名片都看不懂,怎么成為商業家”。但是由于中斷了漢字教育多年,在職場,大學畢業的新職員漢字水平普遍較低,在與漢字文化圈的貿易伙伴交換名片、建立人際關系以及搜集信息等業務時遇到太多困難,成了在與中、日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進行商務活動時的“絆腳石”。這個“名片運動”對促進漢字學習和使用無疑是強有力的。
翻檢近年來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我不時被一些醒目的文章大標題所驚詫:如《高麗大學“不識漢字就不能畢業》、《漢城大學學生漢字實力令人痛心》、《大企業:不識漢字就休想就業》、《漢字考試不及格的應聘者將被淘汰》、《不懂漢字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企業看重漢字考試,大學生興起學漢字熱》。應該說,韓國經濟界特別是大企業在錄用新員工及老員工升職時對漢字水平漢語能力的強調,是韓國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人重視漢字漢語學習最重要的動力。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