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一場多寶魚風波令不少人心有余悸,因為檢測到有部分藥殘含量超標,餐館里的多寶魚賣不動了,愛吃多寶魚的消費者不敢吃了,而受打擊最大的莫過于那些多寶魚的養殖戶。可是山東省萊州市的劉東曉,在這場風波中,家里的多寶魚非但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那么,多寶魚是一種什么樣的魚,劉東曉又是如何做到處變不驚的呢?
門外漢被逼進養魚業
劉東曉養魚,是從2000年開始的。那年春天,一位搞水產養殖的朋友提出和他合作養殖多寶魚,劉東曉花了二十多萬元修建了多寶魚專用的魚池之后,那位朋友卻因故不能和他繼續合作,本來做裝飾裝修生意的劉東曉對多寶魚養殖是一竅不通。朋友的退出,逼著他進入了一個陌生的行業。
多寶魚又稱大菱鲆,是原產于歐洲沿海的一種名貴比目魚,肉質鮮嫩、口感清香,在廣東上海等地頗受消費者歡迎,由于萊州市水溫適宜,當時共有2百多家養殖多寶魚,在養殖戶們的要求下,萊州市漁業局專門為他們定期培訓多寶魚養殖技術。劉東曉就是靠著這些培訓,了解了一些水產養殖的入門知識。
到了2001年春季,劉東曉養殖的第一批多寶魚已經長成,那時,多寶魚的價格高達300元每公斤,而且是供不應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客商到各個養殖戶家里來收購,可是劉東曉的行為在養殖戶們眼中卻顯得非常古怪。當時村里有專門收魚的經濟人,大家都把魚直接賣給他們,而劉東曉卻不肯賣,這使大家感覺非常地詫異,那么這個被逼進養魚業的門外漢又是如何打算的呢?
自己拓展銷售渠道
感到很驚奇的養殖戶們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劉東曉是想自己出門推銷多寶魚。大家都覺得他的這個想法是多此一舉。但劉東曉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雖然多寶魚不愁賣并且利潤豐厚,但當地市場完全被南方的幾個客商壟斷,養殖戶絲毫不知道外面的市場信息。劉東曉覺得這樣做生意,完全控制在別人手中,將來市場有了變化,吃虧的還是養殖戶,他一定要出去闖一闖,看看自己能不能直接把魚賣到外面的市場上,因為在一些媒體上看到廣州的多寶魚銷量很大,他決定先到廣州試一試。但等他到了廣州之后,才發現根本沒有人愿意直接購買他的多寶魚。碰了釘子后的劉東曉依然沒有放棄主動出門推銷多寶魚的想法,他當時從網上了解到,上海每天多寶魚銷量甚至超過廣州,如果能在上海站住腳,那將來會占據更大的多寶魚市場空間,2001年6月份,他來到上海推銷,終于在上海碰到了自己的第一位客戶——葉建國。
葉建國是上海最早銷售多寶魚的水產經銷商之一,當時正因為受制于中間商,無法保證魚的質量而煩惱,正好趕上劉東曉上門推銷,兩人一拍即合,從此他直接從劉東曉手上購買多寶魚,劉東曉又借機提出要借用他的店鋪作為多寶魚批發點,商議好了利潤分成方式以后,劉東曉開始派人長駐上海。
在上海站住了腳以后,劉東曉又陸續在深圳青島等地設立多寶魚批發點,隨著銷售網絡的擴大,自己養殖的魚不夠賣了,他開始從周圍的養殖戶家中收購多寶魚。很多養殖戶真正看到了劉東曉主動出去闖市場帶來的優勢。但在2003年12月,多寶魚的價格忽然由每公斤200元急速下滑到40、50元。大家都慌了神,以為這個魚賣不掉了,沒人吃了。這時,劉東曉在各地的批發點傳來消息,市場上多寶魚的總銷量沒有降低,于是他認為降價只是一個暫時的市場波動。
就在很多養殖戶們準備低價拋售多寶魚的時候,劉東曉卻建議他們再等等。他覺得無論是哪個市場,都有一兩天,甚至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是市場疲軟期,只要那時候大家都平穩下來,市場很快就會緩和。因為聽了劉東曉的一句話,于春源的5千公斤多寶魚就多賺了5萬元,從此他周圍的養殖戶更加放心的把魚賣給劉東曉,劉東曉的生意越做越大,到2005年底,他靠著養殖和銷售多寶魚,已經擁有千萬資產。
抓住風波帶來的商機
2006年11月17日發生的多寶魚風波,給了劉東曉一個沉重打擊,上海某家報社一篇文章稱市場上的多寶魚,經過抽檢有藥物殘留現象。風波發生之后,我國農業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共同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不得籠統做出禁止多寶魚上市的規定,而各地的多寶魚經銷商,也主動找到當地檢測部門,對自己的多寶魚進行抽檢,以證明自己的魚質量沒有問題,但市場上的魚依舊賣不動,多寶魚養殖戶們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難過,很多養殖戶根本不知道如何重新打開市場。2006年11月25日,劉東曉在多寶魚事件發生僅僅8天以后,決定往上海發一車魚試銷一下,他想試試自己匆忙之中想到的辦法靈不靈。
劉東曉的做法是:他為魚做了一種專用的標簽,每個標簽代表每一條魚,每一條魚的身份證上面都有單一的號碼,通過這個標簽,消費者可以找到經銷商,也可以找到那個養殖戶。他還在標簽上打上了防偽號碼,讓消費者可以撥打標簽上的電話然后輸入防偽號碼來查證魚的產地,而且每個標簽上的防偽號碼都只能用一次,就這樣,這批帶了身份證的多寶魚拿到上海之后,經銷商開始在市場嘗試銷售。劉東曉用這種方法,重新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除了在上海之外,劉東曉在深圳廣州等地都有批發點,多寶魚銷量又一天天增加起來,這時他又開始琢磨起了更遠的計劃,由于多寶魚風波造成的滯銷,很多人不敢再養多寶魚,劉東曉卻在這個時候又要去購買一批多寶魚魚苗。很多繁殖多寶魚苗廠因這次風波而倒閉。當劉東曉找到一家魚苗廠時,為了拉住劉東曉這個客戶,廠里將每尾魚的價格由原來的2.5元降到1.7元。這樣劉東曉又多賺了一把。
繼續跟進全面發展
其實劉東曉這次來買魚苗,還有另外一個打算。面對幾千萬的銷售額,所以他要跟幾百個養殖戶都有聯系。原來,因為這次多寶魚事件之后,更多的養殖戶都要依賴劉東曉往外銷售多寶魚,劉東曉正好借機說服了他們今后統一購買魚苗,這樣自己將來可以從源頭控制魚的質量。而對于魚苗廠來說,如果有一個養殖戶的聯合體,就相當于訂單生產,對于他們的生產計劃就有了一個很完善的保障,同時也解決了他們沒有計劃性的生產。
做到了定單生產,張和森就會大大降低魚苗的成本,最后他以每尾1.3元的價格銷售給劉東曉8萬尾魚苗。本來是遇上了多寶魚風波這樣對自己不利的突發事件,劉東曉卻借機讓自己生意打開了更大的局面,成功地把自己和魚苗廠推進市場發展的一線,并且與更多養殖戶的利益連接到了一起。而劉東曉,就是這個利益共同體中最大的贏家。
【財技解析】: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對市場瀕臨瓦解的時候,劉東曉能夠冷靜地思索與考察市場的動向,使危機轉化為商機,最后成功地轉危為安,既穩定了市場又保障了大家的利益,最后還使自己成為了這場戰火中最大的贏家。所以,從劉東曉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在挫折面前保持一顆冷靜的心,發現挫折背后的最大商機,才是我們創業的根本心理訴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