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的滾滾牛市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許多理財產品被“冷落”了,其中尤以投資渠道還比較狹窄又遭遇人民幣升值的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最“冷”。但是,銀行等機構并沒有干坐“冷板凳”。許多銀行設計掛鉤股市的產品,并有不錯的收益,而且銀行理財產品走向股市的趨勢越來越強。而近期股市高位大震蕩,絕大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單邊牛市的風光不再,個人投資者在股市賺錢再也沒有那么容易了。此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特別是掛鉤股市的理財產品開始受到關注,投資者再次面臨抉擇。
“近一個階段打新股的中簽率實在太低了,我總共200多萬的資金,參與了5個新股的搖號,才中了平安保險(行情論壇)一個簽,收益1萬元多一點。春節至今一只新股也沒有發,資金躺在證券公司里吃活期利息,這樣的日子真難熬?!睖夏橙檀髴羰业墓擅駰钕壬涨霸谡劶捌浣谛鹿墒找鏁r這樣抱怨道。
楊先生對二級市場的風險極度厭惡,所以他立下了一個規矩:只做新股申購。自去年IPO(新股上市)重啟以來楊先生的年化收益率一直在12%-15%波動。“但近期恐怕3%都不到,所以我正在考慮是否勻出一部分資金參與銀行的‘打新股’理財產品,聽說那里的收益率5%以上應該還是保證有的。”
而對于銀行推出的掛鉤二級市場的產品,楊先生并不“過問”。
“抱團打新”:眼望藍籌回歸
像楊先生這樣對股市有一定認識、但又非常厭惡風險的投資者正是銀行“打新股”理財產品的理想目標客戶。
以中信銀行為例,該行自去年6月股市IPO重啟以來,較早窺見其中商機并適時推出“打新股”股票掛鉤理財產品,在去年7月以后又一口氣推出了“人民幣理財雙季計劃”三款產品。其中第一款產品于去年7月18日提前結束募集,在去年10月17日就已實現部分可分配收益,并按照每10份派發紅利0.05元的標準向投資者發放投資收益。該行此后發行的“人民幣理財雙季3號計劃”,募集資金達到50億元人民幣,預期年收益率也達到4%至8%。
一位理財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信銀行推出股票掛鉤理財產品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搭乘股市飆升快車并在一、二級市場全面開花的案例,“相信這也是目前所有商業銀行個人金融部門都在積極推行或醞釀的戰略部署。在一級市場打新股對投資者而言是屬于非常穩健、‘保大洋’的理財方式,特別是前一階段新股中簽率非常低,幾十萬、上百萬元都無法中到一個簽的情況下,將資金交給銀行‘抱團’參與一級市場并獲得穩定收益率也是許多不愿意承擔二級市場風險的資金越來越傾向于考慮的途徑?!?/p>
“抱團打新股確實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比如春節前一階段至今都沒有新股發行。但隨著大型藍籌企業紛紛‘海歸’,相信未來一段時間IPO會逐漸形成一個小高潮,這時候相關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也應當會水漲船高的。因此購買‘打新股’理財產品,選擇購買時機還是很重要的。前面一個多月都是IPO真空期,因此現在買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贏面自然要大許多了?!痹摾碡敺治鋈耸空f。
“類基金”產品:收益逾130%
除了在一級市場積極參與“搖號抽獎”外,該行也發行了與二級市場掛鉤的產品。“我們的這個理財產品規模為30億-40億元人民幣,是去年5、6月份推出的,目前如果考慮到分紅因素的話每份的凈值目前已經達到2.30元以上,也就是說投資者在產品一上市時買進,現在的收益率為130%多。這個產品現在還可以按照每天掛牌的市值進行買賣,其性質有點類似于開放式基金?!敝行陪y行人士告訴記者。
“而銀行推出的二級市場理財產品基本上與基金的投資方式大同小異,要求投資者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行情判斷能力,這方面銀行并沒有獨特的優勢,也不可能‘保大洋’,投資者需要對銀行、基金等產品收益增長的情況進行仔細甄別遴選。”
直接掛鉤股票:風險幾何?
“隨著銀行涉足證券市場力度的加大,相關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日益攀升,過去4%-5%左右的年收益率是大多數理財產品的價值中樞,而現在沒有6%-8%的預期收益率已經很難打動投資者了。反之,如果收益率能達到10%以上,那對于投資者的誘惑力將是很大的?!鼻笆隼碡敺治鋈耸空J為。
楊先生則告訴記者,對于銀行推出的二級市場產品他是絕對不會染指的,“銀行本來就是安全收益的標志,參與二級市場應該不是他們的特長,與券商、基金等相比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況且現在股市波動比較大,前景也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我認為投資者絕對不能用儲蓄的心態來購買銀行的二級市場產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