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河南省滑縣,一個名叫桑寨村的偏僻小村里,一幫美國人指名道姓地要找一個叫李官奇的農民,并且要用六億人民幣買這個農民手里的一樣東西。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人均年收入不到二千元錢。六個億,是當地農民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美國人要買的這個寶貝到底是什么,能值這么多錢?
這個寶貝就是繼滌綸、錦綸、氨綸、腈綸、丙綸、粘膠、維綸之后的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大豆纖維。大豆纖維俗稱人造羊絨,它可以替代羊絨,價格卻是羊絨的二十分之一。用大豆纖維織出來的衣服手感和羊絨的卻幾乎一樣,感覺不到他們之間的差別。

從大豆里提取纖維就像生物化學界里的哥爾巴德猜想。自1935年美國人發明人造纖維“尼龍”之后,各國科學家就夢想有一天能從植物中提煉出纖維來,可一百年都過去了誰都沒研究出來。但是只有高中文化的李官奇卻從榨過油的豆粕里提取出了大豆纖維,改寫了世界人造纖維史上中國原創技術為零的紀錄,使我國成為目前全球唯一能工業化生產紡織用大豆纖維的國家。
十年寒窗出奇跡
1977年,在農村呆了30多年的李官奇,辭去了生產隊長的頭銜,決心去闖一條致富新路。成功總是青睞有心計的人,改變自己命運的密碼也許蘊藏在偶然之間。1991年,李官奇看到了一條消息,植物蛋白質可以紡絲。這個信息引起他極大的興趣。他從此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它搞成功。于是他開始買書自學。
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要研究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試劑化學等高等化學理論,困難可想而知。最讓他感到困難的是,對于植物纖維,國外的報導很少,國內幾乎是空白。沒有前人的經驗,要干就得從頭干起。
李官奇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研究工作。為研究大豆蛋白質纖維,先后自費買了十幾萬元相關學科的專著和參考書籍,自學生物化學,高分子化學,大學物理,分析化學、纖維工藝學等學科,房間里是書上加書。
為了搞研究,李官奇貸款三百萬建起了自己的化驗室和實驗工廠。此時家里已經一貧如洗了,為了做研究,家里的什么事他都不管不顧。家庭生活維持不下去了,妻子把孩子送到學校以后,就挎著籃子到濮陽菜市場揀菜販子扔掉的菜幫,每天撿一籃子煮煮給孩子吃。在村民眼里,李官奇就是個瘋子:“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了,還借錢搞什么大豆纖維,大豆能織出布紡出紗來,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為了這項發明,李官奇耗去了十年的時間和三千多萬貸款。2001年初,李官奇做出了一件改寫世界人造纖維發明史的事:把榨過油的豆粕放進自己發明的機器再加進他研究出來的添加劑,然后就出來了像金絲一樣的大豆纖維。
首度合作無疾而終
李官奇發明了大豆提取纖維新技術的消息不脛而走,馬上引起了轟動,找上門來的人絡繹不絕。來看項目的談項目的一撥又一撥,細細一算竟有上百家,可就沒一家談成的。因為太貴了。要想年產五千噸大豆纖維,就得有一個多億的投資。就在李官奇發愁技術怎么能變成錢的時候,省內的一家企業卻通過關系千方百計找到了李官奇來談合資。
此時的李官奇已經一貧如洗,這家公司這個時候找上門來談合資那可真是雪中送炭。自己所有的資金都耗盡了,又背了很多外債,已經沒有資金再去做市場了。況且這家企業是朋友介紹的,又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于是李官奇在初步考察了對方的資質后與它簽定了合作協議,對方出資一個億,李官奇出技術共同組建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給了李官奇三百萬的定金后,便提出要他培訓公司的技術人員。
李官奇與這家公司合作的消息,很快被鄭州中原專利事務所所長張紹琳知道了。張所長反復提醒李官奇,在合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別人把這項技術盜了。早在李官奇的大豆纖維剛研究出來時,張所長就經人介紹找過李官奇,要他申請專利。結果在廠門口苦苦等了李官奇四個多小時,好不容易見上面,李官奇一句 “我不申領專利,又得花錢,又費事” 差點沒把張紹琳噎過氣去。盡管張紹琳苦口婆心的勸他申請專利,以防萬一有人盜取技術后悔一輩子。但對張紹琳的說法,李官奇不以為然。他堅持認為這專利申請對自己的發明來說毫無用處,技術在自己的腦子里,不是誰想偷走就偷走的。就算被人偷了,自己還可以研究第二代、第三代。后來張所長又多次勸告李官奇,李官奇卻始終沒有申請專利。
對于張紹琳的提醒,李官奇毫不在乎,很爽快的就答應了那家公司提出的培訓要求。公司派了五個人到車間和他的工人、技術人員一塊共同操作,半年后,這些技術人員基本學的差不多了。
在此期間,張紹琳并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給李官奇打電話,提醒他一定要申請專利,并且做好保密工作。一開始李官奇還能接張紹琳的電話,到后來干脆電話也不接了。自顧地去跟人合作,期望著他的大豆纖維能夠早一天正式投產,可就在他沉浸在美夢中時,合作的那家公司卻開始撂挑子了,說沒有那么多資金,不想干了。于是李連本帶利給了那家公司三百萬,讓其退出了。
遭陷阱險丟專利
李管奇和這家企業的合作就這樣不歡而散,可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李官奇的想象。就在李官奇暗自琢磨這合作怎么就這么散了的時候,一個陰謀卻正向他悄悄襲來。
一天,李官奇的弟弟李連尚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吃飯,朋友告訴他在網上看到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哥哥的大豆提取纖維技術申請了專利,而名字卻不是李官奇。李連尚把這件事告訴李官奇,他還不相信。后來朋友把專利受理通知書傳給他看,他才知道申請專利的人正是那家和自己合作的公司,而申請人就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此時的李官奇才恍然大悟,原來合作是假偷他的技術才是真的。面對專利被人搶注的危險,回過神來的李官奇卻一點也不著急,他還以為技術是自己的,盜走了就再研究第二代。
直到李連尚給李官奇看了《專利法》,他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國的《專利法》規定,專利申請是以申請日為準,誰先申請就算誰的。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申請專利在先,那么就意味著李官奇這十年的苦白吃了。難道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成果就這么輕易讓別人掠奪了嗎?經評估,李官奇的這項專利技術的價值高達20.8億元人民幣,沒有了專利,損失是無法估計的,損失錢還不算,將來公司生產還得給別人專利技術實施費。
到這個時候,李官奇慌了,心里直后悔當初怎么就沒把張所長的話放在心上,結果還真就被他說中了。一想到張紹琳,李官奇突然有了希望,當時張所長千叮嚀萬囑咐的提醒自己,或許她那還有什么補救措施也說不定。
第二天早上6點多,李官奇便給張所長打去了電話,當他把專利被別人搶先申請的事情告訴張所長時,張所長卻說自己已經幫他申請專利了。李官奇心里咯噔一下,自己并沒有要張所長幫忙申請專利啊,假如她申請了怎么又沒給自己申請書呢?一頭霧水的李官奇火急火燎的趕到鄭州,在張所長的辦公室里,看到了所有的檔案,受理通知書等申請專利的一套材料,翻開受理通知書,看到上面赫然寫著自己的名字,李官奇徹底糊涂了。
原來張所長最后一次勸李官奇申請專利時,李官奇說了句“真的是沒時間去弄專利的事”就把張所長晾在一邊自己吃飯去了。李官奇的態度讓張所長好笑又好氣,好笑的是李官奇對專利法一竅不通,跟他說簡直是對牛彈琴;可氣的兩個人談了兩個小時,最后李官奇把她丟在一邊自顧自的吃飯去了。思量的半天,張所長覺得這事得換種方式辦。被李官奇拒絕后,張所長就一直沒有離開李官奇的工廠。等李官奇回公司上班時,她便要求他簡單的給自己寫些他研究方面的東西,李官奇實在是纏不過她了,就寫了點大豆纖維提取基本的工藝操作方法等,只簡單的三行字。張所長回去后用了一個通宵整理了李官奇的材料,瞞著李官奇以他的名義寄出了專利申請書。
當李官奇找到張紹琳問專利是否已經申請時,那份專利已經開始生效。可李官奇還不放心,既然我也申請了對方也申請了,那究竟誰的申請算數呢?張紹琳幫李官奇申請專利的時間是1999年1月1日,而對方是2000年10月23號申請的,早了一年多,李官奇徹底放心了。
大豆變“金”豆
2002年11月,李官奇發明的大豆提取纖維技術正式獲得中國發明專利證書,而大豆纖維這一被譽為天絲的人造纖維,也從這時開始才真正被更多人所熟知。就在這時美國人出現在了李官奇的家鄉,他們要六千萬美金買走李官奇的大豆纖維專利技術。
經歷那次合作風波后,李官奇對張紹琳既感激又敬重。面對美國人給出的高價誘惑,李官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問問張紹琳是什么意見。當場張所長就說不能賣,而這正是李官奇自己所想的。拒絕了美國人之后,李官奇開始籌集資金,在滑縣老家創辦了公司,2005年9月開始投入生產,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與民生關系密切的大豆內衣。公司主要生產大豆蛋白纖維及針織彩織內衣和各色遠紅外功能保暖內衣。因其從大豆中提取的蛋白質纖維,不僅光澤好,還具有羊絨般柔軟的手感,被稱為“人造羊絨”,深受群眾喜愛,目前銷售遍布全國各地及歐美。
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客商提出要包銷李官奇所有的大豆蛋白質改性纖維,國外一家著名化工材料公司想出資8000萬美元買斷這項技術,李官奇謝絕了,他說:“這項技術屬于我們中國自己,我要為紡織行業做貢獻,振興我們的民族產業。”
現在李官奇的公司已發展成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年產量15000噸的產業集團。公司現有大豆纖維專用設備生產線、大豆纖維助劑生產線、大豆纖維系列產品染整生產線和大豆纖維河南大康彩織紡有限公司等四個生產經營實體,并有上海沅秀大豆纖維實業有限公司、上海李官奇大豆纖維制衣公司、河南李官奇大豆纖維服飾公司等,去年資產總值1.27億元,銷售收入1.2億元,利潤凈額209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