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民營企業遇到了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已進入微利時代。以前民營企業老板打市場有一套,但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很多時候都遇到了管理瓶頸,拖了企業很大后腿。
對這個令民營企業家頭痛的問題,廣州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梁智文表示,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抓生產工藝流程及內部管理來提升競爭力。
梁智文提出有效管理這個理念。他說,過往民企多是家族式管理,很多老板任人唯親,老板拍腦袋做決策,缺點也很多。但是民企的企業目標明確,宗旨就是盈利。在管理不規范的情況下,也能賺到錢,這就說明中國式的民企是圍繞“有效”來做事的。雖然現在的中國民營在企業管理技術層面無論從工具、手段來說都比較落后,但是很多私企有其核心的優點,如運作成本低,營銷能力強,這說明中國式的企業管理模式在有效管理方面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現在不少企業全盤照搬西方管理思想,講企業戰略,搞lSO,上ERP,用西方的市場營銷策略,人才不夠就“空降部隊”,這些不一定有效。洋人的一套不一定有用,有時會把企業一下子做死。
民企管理模式探討
梁智文說,中國民營企業基礎薄弱,任人唯親,老板拍腦袋做決策,在管理技術層面很膚淺,這些都為很多專家學者所詬病。民企老板們從來都沒有總結一套有效管理的模式,其管理模式只是有意識而沒模式。
中國民企老板用人很有中國特色。喜歡搞思想控制,要求企業的骨干、高層都要認同他;老板疑心重,做事主觀,看一個人通常采取信息分段、抽樣,通過對其上司、下屬和同事等左問右問,看其他人對他的看法,然后得出結論;用人唯信,重要的職位喜歡任用親戚、親信,能力強但又不是其親戚的員工則想辦法將其拉進自己的核心圈。老板考核員工業績的方式也很簡單,主要是以財務指標來考核,看這個人賺了多少錢或省了多少錢。這些用人方法都和傳統中國文化價值有關。
如用客觀眼光看看民企核心競爭力,看看其管理方式是不是有效管理,可以看出,中國私營老板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誠信度低,市場較混亂、行業不規范,人與人之間關系惡劣,令私營老板慢慢探索出低成本運作方式,其實,民企的人力成本低、直接成本低、概念成本低。中國私營老板整合社會資源能力是非常強的。
梁認為民企要進行管理提升和內部改革,可以借助第三方管理咨詢公司的力量,用中西結合的管理方法,以有效管理為導向,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成功案例 實施有效管理
梁智文曾經幫助珠三角一家民營縫紉機廠進行管理咨詢,協助該企業改進商業模式,使企業的利潤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當時該廠多家零售的門店銷售自己生產的縫紉機。由于設店較多,銷售成本很高。而來店內光顧的一般都是私營小型制衣廠客戶,也就是些散客,效益并不理想。
梁分析市場后認為,現時縫紉機的客戶群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制衣行業多年的競爭和淘汰之下,剩下的很多都是大廠,小廠接受的出口訂單已經不太穩定,小廠散客對縫紉機的需求已經不是主要的了。梁建議該企業成立大客戶業務部門,直接讓業務員到大型制衣廠進行推銷,銷售門店這個渠道則降為次要,把零售門店減少了大半,節約了大筆成本,而銷售量卻大幅提升。
失敗案例 照搬西方理論
梁智文講了這樣一個失敗的案例。廣東一家大型民營家電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創出了自己的知名品牌,企業年產值發展到5億元。該企業的老板看見形勢一片大好,就想把生意擴大,引進新的生產線,大幅提升產能。老板一下子招進了近100名新員工,在企業高層使用“空降部隊”,請來一些高級管理人員,按照西方的管理思想,對企業進行改造。
但是此舉卻適得其反。在“拋出”大量西方管理方式后,老員工深感恐慌,擔心老板不要自己,又對新的管理方式非常抗拒,新老員工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沖突不斷,企業的內耗非常嚴重。在“新政”實施不到一個月,工廠的產能下降了30%40%,搞得老板、新老員工都很不滿意。幾個月后,這批新員工大都辭職一走了之。剩下的老員工折騰了幾個月,才使工廠產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況。該企業的老板浪費了半年時問,花了大筆資金,換來的卻是一事無成。
梁智文總結道,中小企業很多管理問題要通過企業高速發展、運動中解決:要通過發展來優化,不能停下來慢慢理順,這樣永遠理不順;應堅持發展中解決問題,堅持強勢營銷;用增長帶動改革,切忌停下來搞改革。企業改革是藝術,不是技術,改革切忌玩技術,照搬西方的一套很容易把企業做死。
企業應學會如何去購買別人的專長,利用第三方角色推動企業改革,請專業的管理咨詢公司幫助企業改革,實施有效管理。因為專業的咨詢公司作為第三方,從動機和揣摩老板、員工雙方心理等方面都比較客觀中立,使企業改革勞資雙方博弈成本較低。